帥麗君
幽門螺桿菌(Hp)是一種革蘭陰性菌,主要寄生于人體胃黏膜,會引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病、胃癌以及胃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瘤等胃部疾病。早在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會就將Hp定義為Ⅰ級生物致癌因子。因此,發現Hp感染后,臨床多主張用藥根除。現在使用較多的根除方案為三聯或四聯用藥,但鑒于耐藥性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求中醫治療方案。那么,中醫是如何認識Hp感染的呢?中醫藥能根治Hp嗎?
中醫學中并無幽門螺旋桿菌的名稱,根據感染后的癥狀,將其歸屬于“胃痛”“痞滿”“吞酸”“嘈雜”“口穢”等范疇。其病位在胃,與肝脾相關,病理因素主要與“濕、熱”等有關。相關研究表明,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炎患者中醫體質類型出現的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濕熱質、氣郁質、陽虛質、平和質、氣虛質、血淤質、痰濕質、陰虛質、特稟質。不同的體質類型人群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病邪后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和證候,濕熱體質或氣郁體質可見反酸、燒心、口臭、呃逆或便秘;氣虛體質可見納差、胃脹、腹滿;陽虛體質可見胃寒、胃脹或痛、慢性腹瀉。
“證”是中醫基礎與臨床的連接,也是中醫治療的關鍵環節。“病-證”結合、辨證論治是當今中醫藥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疾病的基本原則。具體要結合患者癥狀、體征、舌脈特點,以健脾為本,燥濕、清熱、理氣為主。
脾胃濕熱型 治以清熱除菌。選擇清熱兼有抗菌作用的大黃、黃連、黃芩、地丁、蒲公英等,再配以其他清熱燥濕的中藥,如檳榔、丹參、半夏、半枝蓮。
肝胃不和型 治以理氣除菌。選擇理氣兼有抗菌作用的檳榔、厚樸等,再配以其他疏肝和胃的中藥,如代赭石、百合、烏藥、蒲公英、黃連、白芍、佛手、焦三仙。
脾胃虛弱型 治以健脾除菌。選擇健脾溫中兼有抗菌作用的黃芪、肉桂、高良姜等,再配以其他健脾益氣的中藥,如白術、白芍、蒲公英、百合、烏藥、黃連、甘草。
《全國中西醫整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病-證”共識》指出,已有基礎研究證實,某些中藥、單體以及含中藥的黏膜保護劑在體外或動物在體實驗有確切的抑菌或殺菌作用,而且對耐藥菌株也有殺滅作用。研究其機制可能是抑制幽門螺桿菌功能蛋白合成、破壞細胞結構、抑制生物膜合成、抑制毒力因子釋放、降低黏附力、調節免疫反應、癥因子釋放、調節胃內微生態、增強抗生素抗菌活性等途徑。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大多研究表明Hp感染屬濕熱之證,但也存在其他證型,故當堅持辨證論治,若一味清熱祛濕,見菌治菌,多用苦寒燥濕制品,反致敗胃傷脾,加重病情。同時從整體著眼,在清除的同時,注意增強機體的防御功能,保護胃黏膜屏障,糾正胃腸道的功能,達到扶正驅邪的目的。
幽門螺桿菌根除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治療不規范、治療方案不適合該患者、患者依從性差以及幽門螺桿菌耐藥性等。其中幽門螺桿菌耐藥性是導致幽門螺桿菌根除率越來越低的主要原因。所以,如何避免幽門螺桿菌耐藥性是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的關鍵。目前,已有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顯示,中西藥聯合組較單純中、西藥組根除率高,且能對耐藥的Hp產生較好的根除效果,同時中藥組及中西藥組在改善臨床癥狀方面優于單純西藥治療組。所以,難治性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可尋求中西醫結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