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新梅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病,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引起。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中國心血管病(CVD)患病率處于持續上升階段,其中冠心病患者達到1100萬人。
目前,冠心病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和外科搭橋手術3種,其中介入治療是急性冠心病的常見治療手段。根據國家衛健委冠心病介入治療注冊數據,2017年大陸地區冠心病介入治療總例數為753142例。那么,什么是介入治療?它有哪些方式?適應證是什么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冠心病介入治療不是外科手術,而是一種心臟導管技術,具體來講就是通過穿刺大腿根部的股動脈或手腕上的橈動脈,把心臟支架或其他器械放入冠狀動脈里面,以達到解除冠狀動脈狹窄的目的。因為這種方法不需要進行全身麻醉和開胸手術,具有創傷小、療效顯著等特點,所以一經問世,就受到了醫生以及患者的認可。
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方式也有多種選擇,包括球囊、支架等。
經皮冠狀動脈擴張成形術(PTCA) 將未充氣的球囊通過金屬絲經血管送入冠狀動脈狹窄部位,然后利用體外充氣泵通過導管給球囊充氣,球囊膨脹后就會將斑塊、血凝塊等病變壓向血管壁,最后再撤出球囊。這時堵塞的血管已被撐開,管腔內的血液也可以順暢地流通了,癥狀隨之緩解。但PTCA存在兩大問題:第一,球囊膨脹將管腔擴張的同時,也可能將斑塊壓破,使血栓形成的風險增高;第二,球囊撤出后原先被撐開的血管失去支撐,可能會塌陷造成再次堵塞。
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 在PTCA技術基礎上,將網狀支架經血管送入冠狀動脈病變部位,然后撐開支架固定在血管壁上。常見的支架有以下三種:①裸金屬支架,是將金屬支架植入冠狀動脈病變部位后,通過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控制血栓形成的風險。但是,由于病變部位的內膜增生問題得不到解決,裸金屬支架植入后1年內發生再狹窄的風險仍有30%~40%。②藥物涂層支架,在裸金屬支架上粘貼藥物涂層,將藥物“藏”在支架上,支架植入血管后,藥物在血管內緩慢釋放,發揮抑制內膜增生的作用,植入術后再狹窄的發生率被控制在5%以下。③可降解支架,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支架,在血管內完成“使命”后,2~3年完全降解,不再對機體產生任何影響,此時血管再堵塞的風險也已明顯下降。
藥物球囊擴張術 冠脈介入治療后的再狹窄,是冠心病治療的一大難題。為此,藥物球囊擴張術應運而生,它是通過球囊帶藥的方式,擴張血管的同時可將防止內膜增生的藥物留在血管壁上,緩慢釋放發揮長期治療作用。術后患者也無需長期服用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極大地減輕了臟器負擔,真正實現了有介入無植入的治療理念。它主要適用于支架內再狹窄、小血管病變、分叉病變及有高出血風險的患者等。
冠心病到底選擇介入治療還是搭橋手術,現臨床普遍認同主要考慮以下2點因素:
血管狹窄程度 對于穩定型冠心病患者,如果造影檢查發現血管直徑狹窄達到80%以上,就符合介入治療的指征了;血管直徑狹窄在50%~80%之間,則需結合上述無創檢查或血管內影像檢查來判斷,是否有必要做介入治療;50%以下的狹窄則沒有必要做介入治療。
病變血管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越是靠近主支血管近端的堵塞影響越大,越是靠近遠端的血管堵塞影響越小。所以,冠狀動脈關鍵部位的病變,如果血管內超聲提示存在斑塊破裂或易損斑塊特征,即使血管狹窄程度沒有達到介入治療的標準,有時也可以考慮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