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芳
血屬陰。女性生理特點有月經和懷孕、哺乳,均以血為用。故《黃帝內經》指出:“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因此,“秋冬養陰”對于女性而言更為重要。
然而,女性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體質、未病或已病狀態也有不同情況,養陰之法,又應因人而異。
12~20歲的青春期女性腎氣旺盛,陰血未傷。秋冬季節應注意生活規律,早睡早起,勿熬夜,勿飲食燥熱。月經后以沙參、玉竹、紅棗煲湯調養。
21~34歲的育齡期年輕女性身體盛壯,陰陽平衡,常常是生兒育女之期。除了避免不良生活習慣耗損陰血,亦可通過藥膳養陰補血,如熟地、淮山、枸杞、紅棗,或養陰清熱的生地、玄參、麥冬、蓮子。
35~45歲的育齡期高齡女性生殖能力下降。“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往往是陰相對不足,容易出現虛火。此時需要大補陰血,可以用生地、熟地、石斛、淮山、枸杞之類。
46~60歲的絕經期女性,多有陰虛之象,口干舌燥,睡眠多夢,或皮膚瘙癢,需要養陰潤燥,用秋梨、百合、蓮子、銀耳等。
對于雖未到35歲,但卵巢功能減退的備孕女性而言,首先要做體質辨析和中醫證候分析。如果屬于陰虛體質,中醫證候是腎陰不足、肝腎陰虛、肝郁腎虛、心腎不交者,則“秋冬養陰”是她們進行生育力保存的關鍵階段。飲食方面可以用石斛花膠湯、雪蛤銀耳湯、百合蓮子桂圓湯等。
(摘自《現代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