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龍艷
很多人會出現耳鳴的癥狀,特別是老年人。由于造成耳鳴的原因非常復雜,從耳部到聽神經再到聽覺中樞,整個聽覺傳導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引發。現特別邀請耳鼻喉科、神經科、中醫科的專家為大家講講耳鳴的診斷和治療。
臨床上,引起耳鳴的原因有很多,尤以耳鼻喉科疾病引起的最常見。根據病變部位不同,常分為傳導性耳鳴和神經性耳鳴。
傳導性耳鳴,是指由于炎癥腫脹發生阻塞,耳膜充血、內陷、穿孔、中耳積液或感染、耳硬化癥時引起的耳鳴。常發生于病變的一側,且音調較低,如“隆隆聲”“轟轟聲”“嗡嗡聲”。
傳導性耳鳴的治療首先要找到病因,如果是炎癥引起的,一般情況下藥物治療即可。但一些炎癥時間比較長的耳鳴,比如慢性中耳炎流膿多年的患者,通常不是單純的傳導性耳鳴,耳內的細菌與毒素長期刺激神經末梢,容易轉成混合性耳鳴。需要先治療傳導性耳鳴,然后再治神經性耳鳴。
神經性耳鳴,可能是神經末梢的問題,也可能是腦部神經通路出現問題。耳的感音部位是內耳耳蝸,如發生內耳震蕩、水腫、聽神經瘤等,會產生耳鳴,多為雙側性,鳴音較高,如蟬鳴或嘶嘶聲,呈間歇性。另外,腎病、肝膽疾病、糖尿病、結核病、慢性支氣管炎等導致全身功能紊亂時,引起神經反射,常會出現感音神經性耳鳴,一般會隨原發病的康復而消失。
另外,藥物中毒也會損傷內耳神經,如使用大劑量奎寧、奎尼丁、氯喹等藥物,可引起劇烈耳鳴,但停藥后會好轉,多不影響聽力。慶大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等藥物,對聽神經及前庭神經均有損害,可出現耳鳴,若不及時停藥,可迅速發展成耳聾,并難以恢復。藥物過敏或中毒造成的耳鳴,往往是高音調,且呈雙側性。但對于單側呈高音調耳鳴的患者,應定期去正規醫院檢查,以便得到準確及時的診斷和治療。
當患者有耳鳴癥狀時,建議先到耳鼻喉科就診,排除了耳朵問題再去神經科就診。
神經科治療耳鳴分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并將耳鳴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
耳鳴的診斷并不困難,但要區分出功能性和器質性,必須要??漆t生來判斷。因勞累或感冒休息欠佳造成偶發的幾次耳鳴一般多為功能性耳鳴,休息后可緩解,不用過度緊張。但有些功能性耳鳴非常復雜,即使用現有的檢查手段也查不出任何不正常,如精神病的幻聽、腦外傷綜合征的耳鳴、婦女更年期的耳鳴、心理疾患所伴發的“耳朵響”。
神經外科臨床上最常見的器質性耳鳴是由腦血管瘤壓迫聽神經或腦部腫瘤引起的,但兩者的耳鳴癥狀不同。血管壓迫常伴有頭暈,但聽力障礙不明顯;而腫瘤如聽神經瘤或腦膜瘤所致的耳鳴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出現聽力下降。真正因器質性病變所伴發的耳鳴因有原發疾病,很難預防,只有解決了原發病,耳鳴才會相應消失;對于功能性耳鳴患者,生活規律、合理飲食是預防發生的有效方法。
長時間、持續耳鳴且伴有聽力下降或其他神經系統癥狀,要引起重視,盡快就醫,如做磁共振檢查等,排除顱內器質性病變。
對于已經確診的腦或腦干內的病變,有些可手術治療,但并發癥太多,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也可考慮放射外科治療,如精準放療等;對于不可手術的病變,尚無有效方法,常通過擴血管、服用營養神經的藥物緩解病癥。
中醫認為,耳鳴是全身人體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分實證、虛證,且往往是耳聾的預兆或相兼癥狀,亦可能是顱內病變的先兆。下面從中醫辨證角度,羅列出幾種西醫病因不明或預后不佳的幾種情況。
1.肝膽火旺。此類耳鳴類似潮水、狂風、打雷之聲,時輕時重,常見于性情暴怒之人,突發后常兼有夜寐不安、頭痛眼脹、眩暈、目紅面赤、口苦咽干、煩躁不寧等癥狀。中醫有云“怒則氣上”,“暴怒傷肝”,導致肝失調達,氣郁結滯,上擾耳竅。首先讓患者安定情緒,調整心態,配合中醫清肝降火之處方可治療。
2.腎精虧虛。此類耳鳴多如蟬鳴之音,由輕漸重,安靜明顯,容易心煩失眠,聽力減退,伴隨腰虛酸軟,夜尿頻多,時有頭昏眼花,記憶減退。臨床觀察發現,此類患者年齡多介于50~70歲,很大一部分人有聽神經傳導及腦干功能障礙。此類患者多因后天失養,或房事不節,或年老腎精不足所致。對此類患者,中醫治療以補腎填精生髓為主。
3.脾胃虛弱。此耳鳴特點為在勞累后加重,或者常見于蹲下起立時,發作時耳內有空虛作響、耳周顱面發涼的感覺,伴倦怠乏力,平素食少,食后腹脹,大便溏稀不成形,面色萎黃欠紅潤。中醫理論講脾主升清,脾胃虛弱,清氣不升,耳竅不能榮養。此類患者治療上予以健脾益氣、升陽通竅為主。
4.其他證型。氣滯血淤型耳鳴時間持續,伴耳痛、頭痛,或有外傷史,可觀其舌質暗紅或有淤點,舌下脈絡淤青,宜活血行氣。肝氣郁結、氣郁化火型耳鳴常在煩躁、焦慮、或情志不暢時誘發加重,常伴隨失眠多夢,口干口苦,治療以疏肝解郁、行氣通竅為主,配合情緒疏導。
特別強調的是,對于無明顯器質性疾病患者,首先應給予心理疏導和糾正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消除患者對耳鳴的焦慮和恐懼,然后才開始藥物和其他治療。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