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我國更加注重教育工作的開展,其中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中要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重點內容的同時,應發揮出其德育功能。本身道德與法治就重視德育教育,讓學生在接受教育時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以及“三觀”,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文章將圍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德育功能發揮的策略為主題來展開分析,通過詳細了解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再提出有利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中要發揮出德育功能的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德育功能;策略
一、 引言
初中時期的學生正是培養其正確“三觀”以及道德品質的黃金時期,教師應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中始終關注滲透德育,將德育教育的功能全面體現出來。但是不可否認,當年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中依然存在的各種問題有待完善,從而未能將德育教育的優勢全面體現出來。這就要求教師以一種正確的眼光看待當前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逐漸轉變傳統教學策略,讓學生改變以往學習態度,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到各教學環節環節中,獲得良好學習體驗,為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 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轉變教學觀念來發揮德育功能的探究
只有掌握正確的教育過程,才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善于在各教學環節中積累經驗,善于反思,優化各教學環節,以此來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所以,教師應注重教育過程,形成現代化教學理念,其中要求教師形成現代化的課程觀,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對于部分教師來說,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較為深遠,依然采用傳統手段授課,從而未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教師則應以一種正確的眼光看待當前教學現狀,及時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加強對現代化教學觀念的學習,從而提升道德與法治課中德育教育的實效性,迎合新課改提出的各項要求。所謂課程其實就是教育思想以及教學觀念最為集中的體現,也是達到培養目標的前提保障,為學生組織各種教學活動的依據。根據學科性質以及地位為角度來分析,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設計思路上都存在著一定特殊性。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更加注重以問題為基礎,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能夠掌握重點知識和專業技能,提升情感態度價值。因此,教師要在后續教學工作中要落實堅持遵循以人為本、強調健全人格、個性養成為教學觀念。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注重樹立現代化教育資源觀,發揮出德育功能。教師、教材內容以及多媒體都是各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在當前社會快速發展背景下,能夠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提供更多學習資源。所以,教師應在為學生講解教科書中內容的同時,要及時發揮出現代化技術的利用優勢,為學生收集廣泛學習材料,并聯系生活實際、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合理篩選,從而對學生正確指導和幫助,促進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中將德育功能全面發揮出來。
教師要清楚認知自身地位,自身不僅是重點知識的傳授者,同時還是學生的合作者、參與者以及引導者,要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以學生為主體授課,激發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學生也要形成一種正確學習觀,避免單純地認為學習就是聽課、考試以及練習。而是在體現自身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背景下開展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到各學習過程中,和其他同學、教師共同研究討論,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欲望。
三、 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善于抓住個性來發揮德育功能的探究
對于處于初中時期的學生來說,是存在差異性的,而教師則應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和認識,依據學生特點來因材施教,善于抓住學生個性,發揮出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中的德育功能。因為只有選擇的教育內容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個性化需求,才能達到理想教學效果,要求教師注重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要以一種正確的眼光看待當前學生存在的問題。初中時期的學生心理和生理都處在發展階段,具有矛盾綜合體的特點,所以要始終堅持遵循從初中生心理發展矛盾為出發點,再依據其身心發展水平、特征,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
第二,對于學生的生活環境、年齡特點來說,都會存在差異性,所以在采用教學手段上也要落實因人而異,尤其是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中,應始終關注少數由于受到負面影響而犯錯誤,或者具有較大犯錯傾向的特殊學生開展專業化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如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時,應依據學生的性格來采用具體教學手段,對具有人格缺陷以及情緒異常的女同學重點關注;而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在學生群體中受到歧視以及家庭生活不和諧,以至于導致缺乏自信的德困生來說,應加強對其心理輔導,并且以一種正確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學業正確指引。德困生其主要體現在自身的品行不端以及無視各種規章制度,而在教學手段上要求教師善于肯定其發光點,給予更多表揚,讓其體會到尊重,從而實現對其正確引導,更加主動地融入學習過程中,改變以往的學習態度,獲得良好學習體驗。除此之外,初中時期還具有留守少年。對于這類學生來說,應更多給予其關愛和溫暖,不僅要關注平時的學業狀態,還要對留守少年的日常生活、交友情況全面掌握,避免其存在思想偏差以及各種心理問題。
四、 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進行心靈交融來發揮德育功能的探究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工作中應當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和學生心靈交融,以此來發揮出德育功能。部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學習產生抵觸心理的主要原因就是認為學習過程較為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而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脫離。雖然在教材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會在講解各種理論知識的同時,引用事實案例進行深入剖析,但是依然很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且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也會碰到新矛盾,如代溝問題、好心惡報現象等。當部分學生陷入苦惱時,都希望在道德與法治課學習過程中獲得較為滿意的處理手段。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界都注重道德品質的培養工作,而且各種社會熱點問題層出不窮,學生會更加傾向于讓教師解答各社會熱點話題,如果教師忽略對各種社會熱點話題的解答,很容易導致其掌握的理論知識不能夠應用到實際,所以教師應當盡可能改變傳統教學形式,避免單純注重說教,而是要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脈絡,依據學生思想疑惑來采用正確手段解答,落實理論和實踐的有效融合,以此來和學生心靈交融,發揮出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德育功能。
各種社會新聞以及實事都是教學中可供采用的優秀材料,實現和教學內容有效融合,不僅能夠達到理想教學效果,還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而教師則應善于和學生交流溝通,掌握學生興趣愛好,合理挑選教學資源,發揮出各種資源的利用優勢,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當教師和學生在深入交流溝通時,還會掌握其思想認知以及學習情況,對教學內容合理改進和優化,吸引學生好奇心和注意力,讓其將關注點始終放在學習中。當學生全身心融入課堂中時,教師再利用各種教學內容來為其傳遞正確的思想,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以及道德品質。
要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中發揮出德育功能,達到理想教學效果,就應提升學生對該課程的認可度。因為初中時期的學生存在叛逆心理,所以在授課中避免對學生進行太多說教工作,要認識正確價值觀的傳遞應是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完成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主動接受,由此同時注重融入趣味化內容,也會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課程的認可。
五、 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完善評價工作來發揮德育功能的探究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學生的品行以及學習態度和家庭教育工作有著直接影響。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實現家校共育,發揮出教學工作的德育功能,積極聯系學生家長,實現共同合作,并轉變家長的傳統教學觀念,避免采用以成績為主要的教學思想,而是提升對學生品德教育工作的關注,還要和學生家長共同合作監督,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通過家校合作交流會讓教師更加全面掌握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對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而家長所具備的模范作用還會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
教師應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中完善評價工作來發揮出德育功能,通過開展專業、合理、正確的評價,會讓學生以正確的眼光看待自身。當教師在開展評價時,實現堅持遵循以激勵為主,積極表揚、肯定學生。在關注學習結果評價的同時,還要始終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善于傾聽學生的個人想法,實現讓德育功能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升華,積極選取學生所關注的話題,圍繞日常生活所存在的問題來讓學生更加全面理解和認識社會生活的各項要求、規范,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其中在優化完善教學評價時,要科學合理地設置評價目標,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德育目標的設置應設置適宜以個人為出發點,并始終注重和強調個人道德規范的養成。與此同時,要避免整齊劃一。這就要求教師依據不同的受教學生,來提出較為適合的要求,像對于品學兼優、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應合理提升德育要求;對部分學困生來說,教師應掌握學生成為學困生的主要原因,對癥下藥,采用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消除叛逆心理,并給予其更多的尊重、理解和關愛。
六、 總結
通過上述問題的分析,我們充分地意識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中注重發揮出其德育功能的重要性,而教師則要以一種正確的眼光看待當前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改變傳統教育學理念和手段,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滲透德育,把德育功能體現出來。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在授課過程中善于抓住學生個性、開展心靈交融、優化完善評價。作為一名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具備終身學習意識,善于反思,總結教學經驗,彌補以往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優化教學環節,始終關注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能夠在日常學習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以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佳妮.淺談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德育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8(34):51-52.
[2]程煥明,郗富亮.簡析道德與法治課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9(6):132.
作者簡介:
林曉偉,山東省煙臺市,煙臺港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