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以及新課改的持續深入,家校合作的培養模式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特別是在孩子的感恩意識培養方面,家校合作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保證孩子對于整個社會有著更加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還能夠使其自身的思想道德以及綜合素質不斷提升。因此,文章首先對家校合作的基本概述加以明確;其次,對感恩意識與父母教育之間的關系展開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家校合作形勢下培養孩子感恩意識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家校合作;感恩意識;培養措施
一、 引言
無論是社會精英抑或是文學大家等人才,其在人生的初始階段,父母都是其第一任導師,甚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因此,現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學校方面應當充分重視起家庭在孩子感恩意識培養中的關鍵作用,使得學校能夠與家庭互相配合,形成一種全新的家校合作模式。另外,教師也應當在家校合作的背景下,合理安排好相應的活動內容,進一步明確孩子的性格特點,從而采取針對性措施來培養出學生的感恩意識。
二、 家校合作的基本概述
(一)家校合作的基本定義
家校合作單從名字上來看,就是將家庭以及學校這兩個方面作為促進孩子全方位發展的主體所在,不僅需要兩者間加大溝通互動力度,還要進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配合,從而穩步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以及思想境界,并在父母以及教師的共同努力下,為孩子培育出良好的感恩意識,使得孩子能夠得到健康、穩定的成長。
(二)家校合作教學模式的起因
隨著社會環境的飛速發展,大多數學校都已經開始實行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而采用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原因則重點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多數學生在離開父母的悉心照顧后,很難適應學校中快節奏的學習生活,這就需要家長更好地發揮出自身的教育作用,積極配合教師來幫助孩子適應好學習的過渡期,并在此基礎上來穩步提升孩子自身的感恩意識,使得孩子能夠在學校中得到全方位的成長;而在另一方面,當前社會階段中獨生子女的數量正呈現一種持續上升的狀態,這就導致孩子在家庭之中受到了大量的寵愛,甚至一些本該由孩子自身所完成的事情,也會由長輩或者父母來代替其完成,這就對孩子自身智力的發展以及生活能力的學習產生了嚴重影響。然而,大部分家長卻仍舊沒有認識到過度溺愛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只是單純地認為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優異就可以,所以,更要采取家校合作的模式,在家長與學生的不斷夠溝通下來幫助孩子更加健康、獨立的成長。
(三)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
站在家校合作的實際效果上來看,其主要合作形式由以下幾種主要方面:一是電話訪問,教師可以針對孩子在學校日常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來對其家庭展開電話訪問,這也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了解方式,通過教師與家長孩子間的溝通,不僅可以讓家長明確孩子在學校當中的表現,還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孩子在家中的狀態,并以此為基礎來展開積極有效的溝通,從而選取出最優質的教育方式,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不能夠對家長以及孩子產生責備;二是召開家長會,在通常情況下,學校都會定期來舉辦家長會,使得家長能夠對孩子的學習環境有著直觀的感受,不斷提升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效率以及交流質量不斷提升,在雙方的配合下制定出后續的學習計劃,幫助學生得到更加健康的成長;三是可以設立家長開放日,在每周設立出為期一天的家長開放日,讓家長能夠真正進入到學校之中來與孩子一同學習生活,為后續家校合作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 感恩意識與父母教育之間的關系
(一)孩子感恩意識的深淺度方面
家長自身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對孩子感恩意識的培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能夠以一種溫柔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并給予其全方位的理解以及關愛,就會使得孩子自身的感恩意識更加深入;正好相反,如果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采用的是相對較為嚴格、粗暴的方式,甚至直接棍棒相加,就會導致孩子自身的感恩深度相對較淺,為感恩意識的培養起到了不良的影響效果。
(二)孩子感恩意識的廣度方面
站在當前家庭教育的角度上來看,孩子自身感恩意識的廣度與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呈現出一種正比關系。如果父母能夠更好地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為其提供一個更加自由、溫暖的成長空間,就會使得孩子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也會更愿意去幫助別人,整體感恩意識的廣度就會不斷擴大;但父母如果以一種嚴厲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行為,甚至經常采取懲罰的手段加以解決,就會導致孩子的感恩意識廣度較為狹窄,為其后續的學習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
(三)孩子感恩意識的密度方面
孩子自身感恩意識的密度,與父母自身的情感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一旦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不當,就會呈現一種降低的形式。由此可以明顯看出,家長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理解程度以及溫情程度越高,就會提升孩子自身感恩意識的密度,使得孩子在某件事情取得成功后,就會積極感謝身邊所有給予幫助并且關心支持的人,更好地體現出了感恩意識帶來的正面影響。
(四)孩子感恩意識的頻率方面
父母自身的教育方式,同樣會對孩子自身的感恩意識起到關鍵影響,這就需要父母應當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及學習中,盡量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來思考一些事情,加大對于孩子想法的理解程度以及支持程度,使得孩子自身的心理環境中充斥著溫暖,總體感恩頻率也會呈現一種逐步上升的狀態,從而更好地培養出孩子的感恩意識,使其能夠感恩教師、感恩父母、感恩身邊的環境、感恩幫助過的人,幫助孩子能夠時刻處在正能量的影響下,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
四、 家校合作形勢下培養孩子感恩意識的具體措施
站在孩子自身的角度上來看,有效提升其感恩意識具有關鍵作用,能夠讓孩子在日后的學習以及生活當中心懷感恩,并且可以尊重他人、幫助他人。因此,相應的教師更應當充分利用起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能夠在根本上形成一種感恩思想。
(一)教師以及家長應當以身示范
當前的孩子們,由于自身的年齡尚小,并且心理環境相對較為幼稚,所以其經常會對周邊成人的一舉一動進行下意識的模仿。因此,教師與家長應當充分把握住孩子的這一特征,在家校合作的基礎上以身示范,起到榜樣的作用,使得這種感恩意識能夠在孩子的腦海以及心理環境中生根發芽。同時,教師還能夠通過豐富孩子日常教學活動的方式,進一步提升感恩教育的滲透力度,更好地引導孩子逐步重視起感恩意識。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引入一些感恩教育的內容,通過講述一些具有顯著感恩意義的寓言故事或者童話故事,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來對其中的感恩行為加以模仿,同時,教師還可以列舉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真實出現的案例,讓孩子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感恩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把握住一些課余時間,采用各類多媒體設備來播放一些與感恩意識相關的動畫視頻,使得孩子能夠更加全面地體會感恩意識的實際作用。而后,教師還可以在一些特定節日當中積極展開感恩活動,通過介紹節目背景的方式,幫助孩子自主表達出自身的感恩之情,并且在這一階段中,家長更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在生活中主動孝敬老人并心存感恩,承擔起整個家庭的義務以及責任,長時間如此,就必然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腦海之中產生感恩意識。由此可見,感恩教育并非一種單純的教師引導,更需要家長與其積極配合,切忌過度寵愛孩子,應當讓其接受適當的批評教育以及鼓勵教育,讓孩子在真正意義上懂得感恩。
(二)改變家校合作的傳統觀念
站在教育的角度上來看,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家校合作模式中,大部分學校以及家長都過于注重孩子的考試成績,并且還大力要求學習的難度以及深度提升,甚至還要讓孩子提前接觸并不屬于這一年齡段的知識,這樣不僅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了不良影響,還會加大孩子在日常學習中的壓力。因此,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應當充分重視起這一問題,注重孩子自身全方位的發展,防止出現過度壓迫孩子的情況,而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家長以及學校方面要摒棄傳統教育理念帶來的限制,使得孩子能夠接收到完美的素質教育,為學校感恩教育的開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例如,教師以及學校方面,可以定期進行電話訪問、開設校園開放日以及召開家長會的形式來讓教師更加全面地明確孩子在家中的具體表現,正好家長也能夠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實際表現,在雙方交流完畢后,就可以針對孩子自身存在的實際問題來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教育計劃,使得校園合作的教育質量以及教育效率穩步提升,幫助孩子樹立起更加積極、健康的思想環境。
(三)加大感恩教育的宣傳力度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這也對孩子自身的思維領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想要更好地提升感恩教育的開展力度,就應當在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提升感恩教育在社會當中的宣傳效率以及宣傳力度,通過優化總體社會環境的方式,側面達到幫助學生建立起感恩思想的關鍵目標。還可以采用動畫廣告以及報紙刊登等方式,更好地引導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長。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讓孩子觀看《感恩中國》等電視節目,或者講述出報紙上刊登的動人事跡,甚至還能夠直接組織孩子對各種紅色遺跡以及紅色場館進行參觀,使得孩子能夠全方位地感知到來自社會的正氣。因此,家長以及教師兩方面必須要重視起感恩教育宣傳工作的重要性,積極培養出孩子的感恩意識。
五、 結論
在培養孩子感恩意識的實際過程中,家教合作的教育模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僅需要家長與教師共同努力,還應當積極聯合社會的相關內容來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感恩并學會感恩,在日常的學習以及生活當中常懷感恩之情。同時,還可以通過加強社會宣傳力度的模式,讓孩子對感恩意識有著直觀理解,從而更加健康、平穩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周.新時代高品質教育視域下家校協同共育實踐路徑初探[J].教育科學論壇,2020(25):37-42.
[2]郝文武.建立以校為主的農村家校合作教育共同體[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0,12(4):11-15.
[3]馮娟娟.家校合作下的幼兒感恩教育研究[J].文學教育,2020(5):82-83.
[4]李紅蓮.探究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J].傳播力研究,2020,4(12):153-154.
作者簡介:
趙中強,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