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小學開設美術鑒賞課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理念,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如何在美術鑒賞課上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對美術鑒賞課感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對美術鑒賞這門課程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文章將對中小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方法探索與創新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中小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方法;探索創新
一、 引言
美術鑒賞課是美術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對于中小學的美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術教師需要提出更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案,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升學生的整體藝術素養和審美理念,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符合新課改教育的要求。
二、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美術鑒賞是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因此,情境創設是培養學生對美術課產生興趣的有效方法。在以往的教學中可以看到,美術老師常常帶學生到戶外去“寫生”,這其實教師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美、欣賞美,進而創作美。教師在美術鑒賞課堂的教學過程設計中,可以針對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構建一些有吸引力的問題情境,可以感染學生的欣賞情緒,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讓學生在探究問題中更加了解作品真正的內涵;還應該創設能夠開發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鼓勵學生創作出具有自身獨特個性的創造性的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作品進行探究,例如,作品的材質、色彩、構圖等,探究作品的時代背景、想表達的含義以及作品的精神內涵。對美術作品的鑒賞可以分層次、分階段進行。對小學生來說,可以先從卡通起步,逐步過渡到素描、油畫、國畫;從運筆到構思、從畫面的意境到情感表達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切不可一蹴而就或拔苗助長。
教師還可以在本節課內容結束后再向學生提出問題,問題的設置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問題設置的有深意,能夠提起學生對于美術鑒賞的興趣;第二,問題的難易要適中,避免有些學生回答不上來問題,挫傷他們的自尊心與自信心,讓學生體會到探究成功后帶來的驕傲與興奮。所以要求教師要認真備課,要做到教學相長、因材施教,使學生樂于學,教師樂于教,培養學生審美理念與情趣。設置問題是培養興趣的有效手段,因為科學合理的問題本身富有趣味性和探究性,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想知道答案的欲望。
三、 將多媒體技術帶進課堂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已成為當今教育界改革的熱點,多媒體技術對于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將多媒體技術帶入課堂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能夠讓學生自己進行學習內容的選擇,激發學生對于美術鑒賞課的學習興趣,也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學中融入了多媒體技術可以豐富課堂的教學方式,帶給學生課堂新鮮感;還能夠讓學生獲得多種感官的體驗,不再單單是用眼睛去鑒賞,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印象。例如,在教學欣賞荷蘭畫家梵高的《向日葵》這一作品時,可以先從研究作者的背景開始,了解大量有關作者的資料和作品,再對本張作品進行美術鑒賞,這樣學生不僅對《向日葵》這張作品有深入了解,還能對畫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要合理選擇音頻視頻來進行播放,在播放的過程中還應對學生提出問題,不能讓學生只是把美術鑒賞課程當做普通的聽音樂、看視頻。教師要帶動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思考與探索,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成為學生心中的榜樣,這樣對于美術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能夠促進美術鑒賞課堂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提高。網絡教育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給美術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也給教師傳統的教學技術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教學中教師不但可以查閱大量優秀的美術作品,也可以幫助學生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既有利于鑒賞,又有利于創作。因此,將多媒體技術帶入課堂,既是順應時代的要求,也是學生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
四、 美術鑒賞與實踐融合
美術鑒賞不應只局限在視覺體驗中,還應該注重實踐。在中小學美術鑒賞課堂中,將鑒賞與動手實踐相結合,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鑒賞能力更為有效。教師在講到陶瓷器皿、書法繪畫時,可以帶一些實物給學生觀察,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動手撫摸陶瓷的質感,親自臨摹書法家的字體充分感受這些生動的作品。教師還應適時的引導學生分請繪畫的門派,書法的字體,陶瓷的工藝技術等,分析作者的繪畫以及寫作的思想感情,感受畫筆的力度、色彩的冷暖。視、聽、嗅、觸四種感官相結合,更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令學生更樂于參與美術鑒賞,培養其正確的審美。美術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書本知識和教師的講解只是理論性的東西,只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有學生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的發展。因此,美術課,不單單是繪畫,而是在繪畫中學習鑒賞,在鑒賞中學習繪畫技巧。美術教師教給學生的不是畫好幾幅畫,而是教會學生如何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
五、 師生關系保持融洽
教育的成功與否不僅與教師有關,同樣與學生也有很大的關系。“教師與學生建立起親密無間的關系,是使教育達到最佳效果的關鍵條件之一”。(原北京四中校長 劉長銘)中小學中的學生都有著這樣的一個觀點:我喜歡這個老師,那我就喜歡上他的課;我不喜歡這個老師,那我就不聽他的課,雖然這一情況看上去有些幼稚可笑,但是卻不得不引起教師的重視。在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使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美術鑒賞課應體現的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的,強調學生對于作品的直觀感受,當師生關系保持得比較好的話,學生則更容易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老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提出各自的看法,還要引導學生弄清楚作品的情節、環境、目的、背景等,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把握,也有利于鑒賞能力的提高與審美的形成。“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專業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構建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和親密無間師生關系,是一門需要教師畢生學習和研究的教育藝術。”(原北京四中校長 劉長銘)對此筆者在多年的美術教學生涯中也深有感觸,對于學生而言,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鑒賞能力發展的沃土,對于教師而言,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教育藝術升華與展現的天空。因此,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鑒賞與創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六、 提升老師的整體素質
老師在美術鑒賞課堂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要將美術鑒賞的方法與技能交給學生,還起著對培養學生正確審美,讓學生在美術鑒賞的同時培養自身人格素養。為了符合新課改的標準,對美術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不能只掌握課堂上的內容,還要在課堂中獲得強健的人格和自己獨特的審美標準。因此作為一名美術老師,為了更好地將正確觀念教給學生,把握課堂節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要不斷的學習和培訓,提升自身素質。比如,可以帶學生實地進行鑒賞活動,每周安排一次外出活動,可以讓學生對美術鑒賞課程充滿期盼,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是要注意許多方面,要掌握學生的動態,不能只是帶學生出門游玩,重點還是要放在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上面。
提升教師自己的整體素質,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的鑒賞與創作能力與教師的鑒賞水平、教育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作為美術教師在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質的基礎上,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鑒賞水平和教育藝術。用自身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來影響和熏陶學生,讓學生從小樹立良好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有人說:“作為一名美術教師不可缺乏的是他的氣質和人格魅力,他必須有一種能夠吸引別人聽他說話和愿意與他親近的能力。”其實,這也是作為任何一位老師都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教育教學中的普遍規律所折射出的教師的優秀品格。
七、 布置適當的課后作業
作業的設置可以鞏固學生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但是在布置作業時要對作業進行優化,才能保證美術鑒賞課的質量。例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動手與動腦能力并重的作業來讓學生完成,讓學生自己創辦美術鑒賞活動,每位學生都是作品的設計者,設計者將作品的顏色、形式及功能等以及自身的設計理念為其他人進行介紹,教師在活動開始之前要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及語言,盡可能全面地展示出自己的設計作品。在學生表達自我理念的同時,其他學生可以加入其中對問題進行研究探索,來優化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于突發問題的應對能力,能夠使學生的美術鑒賞作業完成得更出色。通過在新課改背景下的作業在美術鑒賞課程中顯示出來的主導作用,對于提升美術鑒賞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使高中美術鑒賞課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帶來了新鮮的教學氛圍,也為學生未來的美術知識學習奠定了基礎。
創作是對自己審美觀、價值觀的體現。對于美術課而言,作業就是實踐、是創作的一種基本形式,沒有作業,就沒有實踐,沒有實踐就沒有發展。當然,作業的布置除了訓練學生繪畫基本功以外,更應該注重學生對繪畫作業的情感,因為情感是影響學生審美觀和價值觀的內在因素。
八、 結語
綜上所述,在美術鑒賞課堂中要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尤其要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育教學技術,以改變以往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美術鑒賞中來,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創新教學方式,加大教學內容及方案設計的合理性和創新性,將美術鑒賞知識與現實生活靈活地結合起來,為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武彥君.淺談初中美術課堂創新教學的有效方法[J].美術教育研究,2013(6):138.
[2]郝永.初中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5(22):128.
[3]陳月霞.初中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的優化策略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3(22):131.
[4]徐春治.高中美術課堂自主學習探究[J].考試周刊,2016(8).
作者簡介:
李蘭,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賽什斯鎮古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