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腳步加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加強教學方式的創新,提高小學語文學習質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高年級古詩詞教學是學生重點學習的內容,也傳承著我國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通過獨特的語言文化,傳遞古人的思想以及文化。在小學語文學習階段中,高年級段古詩文學習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影響古詩文學習的順利開展,因此文章便對古詩文學習的教學策略以及教育模式進行分析,解決學習過程中面對的問題,加強小學語文學習效率。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文意欣賞;教學方法研究
一、 引言
古詩文作為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在小學生學習過程中,通過對古詩文的學習不但能夠豐富小學生的知識體系,還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幫助學生了解到古詩文的美感,使教學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對于現階段的農村小學教育來說,在古詩文教育中存在很多問題,從實踐總結上可以知道,很多教師對學生進行語文教育的主要評價標準就是對古詩文的背誦能力,但是懂得背誦并不代表著學生對古詩文理解,導致學生不懂文意。這種教學方式使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停留在默寫階段,無法進一步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只需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還需要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欣賞能力,明白古詩文的中心思想以及重點內容,使學生學習不再停留在表面知識,而是學習到古詩文中的情懷,提高自身的語文鑒賞能力。
三、 對小學語文教育產生影響的原因
(一)教師原因
從當前的中、高年級古詩教學中可以發現,教師對古詩文教學沒有注重古詩鑒賞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僅依靠吟誦的方式,使學生能夠背誦默寫,這種教學方式不能夠讓學生學習到古詩文中的美感,使古詩文教學無法發揮傳遞文化的作用。大多數的教師進行古詩文教學時,對古詩詞的要求不高,因此很難實現對古詩文的進一步探究,使學生在學習古詩文時,面對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就是受到應卷考試的影響,使學生只注重背誦,不注重理解。第二方面,教師對古詩文教學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成績即可,對其他方面的要求不高。使古詩文學習過于形式化,不能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古詩文中的意境美感。
(二)教學模式單一
在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上,采用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教師只針對古詩詞中重點的詞進行教學,將詞翻譯成現代文,讓學生記憶,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是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影響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三)學生自身的影響
農村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學習時,主要的學習途徑為教師要求背誦或者有選擇性地積累一些知識,學生學習古詩詞是被動學習,沒有主動學習意愿,在學習古詩文時,理解上存在一定的誤區,導致學生學習時不能理解,無法分析出古詩文中作者的感情,教師教學難度較高。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需要發揮學生古文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語文文學素養,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四、 古詩文欣賞教學方式
(一)掃清學習障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如果想要學習古詩文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識,需要了解古文中的含義,因此開展古詩文欣賞教學前,需要減少難度,為學生提供更為便利的學習條件,激發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在學習《題西林壁》時,為幫助學生了解詩中的哲理,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了解詩中的內涵。在正式上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關于這首詩的內容,了解一些基礎知識,能夠在正式上課后,對古詩中的信息進行有效的了解,提高閱讀質量。學生在讀古詩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教師可以對這些問題進行總結,對學生進行引導,解答學生的疑問,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學習興趣,能夠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能夠主動跟隨教師的教育思路,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理解《題西林壁》中隱藏的哲理,為學生提供學習思路。
(二)創設生動情景,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對于寫景類的古詩文,教師不但需要讓學生理解詩詞的本身意義,還需要讓學生了解古詩詞中的意境,使學生根據古詩文中的意境展開想象,使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針對這個目標,教師可以根據詩詞內容,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的詩詞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在研究《靜夜思》這篇古詩文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幫助學生體會到詩人對月光的描寫,能夠想象出古詩中的意境,在學習過程中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能夠在詩人的描述中,體會到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在教學中,教師的主要的目的不僅是使學生學會背誦,還需要使學生了解到詩詞中的情感,明白每句詩詞中詩人流露出的思念之情。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幫助學生想象詩中的情景,然后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使學生能夠置身于李白的角度思考古詩文,讓學生了解到李白在這樣的情景下,會有什么樣的感觸,能夠進一步地體悟李白對親人的思念,通過這種方式,搭建教學情景模式,使學生能夠有所感悟,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在小學語文學習階段,這也是學生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基礎的階段,為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鑒賞能力得到提高。在學習《月下獨酌》時,教師為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可以將與月亮有關的《靜夜思》也引入教學中,使學生對多個描寫月光的古詩文進行對比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語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使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學習了解古詩文內容,加強對古詩的理解。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不理解的詩句或者詞語進行探究,加強對這些詩詞的理解,學生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月亮在古詩文中常被用于借景抒懷,古詩在描寫月亮的同時,也在表述詩人的一種情感。針對這個特點,學生可以觸類旁通地對其他的同類型描寫月亮的古詩文進行學習,了解古詩文中的意向表現,鍛煉學生的語文學習自主能力,強化對古詩詞的鑒賞程度,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獲得增強,而且通過這種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能力。
(四)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強化學習效果
古詩文的學習涉及很多方面,學生的主觀想法對古詩文的理解尤為重要,僅依靠特定的教學手段很難提高教學下過,因此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強化學生對詩詞的理解以及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學習效果。在學習《石灰吟》這一篇古詩文時,詩人使用象征的描述手法寫出自身頑強不屈的精神以及理想。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這篇古詩文時,需要讓學生了解到詩人使用的寫作手法,使學生明白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然后讓學生掌握詩詞中的感情描寫,了解到詩人的大無畏精神,使學生通過古詩文的學習生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古詩文學習中獲得啟發,能夠對后續的人生產生指導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互相討論關于古詩文學習的內容,談論詩人究竟是以什么樣的感情寫出的古詩,并且結合古詩文中的內容發表自己的想法以及意見,為學生提供活躍的課堂氛圍,能夠愉快地學習相關知識。隨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加深,可以讓學生以更加主動的心態,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啟發。
(五)積極開展課后活動,提高學生的文化積累
古詩文學習質量主要依賴于學生對詩詞的積累。因此為加強古詩文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積極開展課余活動,使學生的文化積累量提高,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開展詩詞鑒賞活動,使學生通過活動學習到更多關于古詩文的知識,獲得教材外的知識內容。活動的開展可以豐富學生的視野,也可以使學生更加自由地學習相關語文古詩文,強化自身的理解能力,而且詩詞鑒賞活動的開展不會受到課堂的制約,為學生提供更加自由愉快的學習環境,滿足小學生學習特點。在農村語文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利用農村自然景觀豐富的特點,通過豐富的自然環境,使學生更容易了解關于自然風景類的古詩文。與教師主觀講解的配合下,加強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以及掌握,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更加豐富的知識,通過多樣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文化積累程度,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效果。
(六)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了解古詩文意境之美
古詩文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物,以意境之美以及情景之美為主。在農村小學語文學習中,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語文古詩文教學進行深入指導,可以幫助學生了解這種意境,教師可以通過幻燈片以及多媒體的方式,將古詩文中的景色直觀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在學習《清明》這一篇古詩文時,需要讓學生了解到古詩文中的景色描寫,然后通過多媒體的方式讓學生知道“行人欲斷魂”“牧童遙指”等場景,使學生能夠體驗到清明時節的細雨紛紛的感覺。在學習送客詩《琵琶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琵琶女嫁為商人婦后清苦凄涼的場景,使學生在古詩文的學習中體會到喜怒哀樂。
(七)引導學生學習韻味之美
古詩文作為一種簡練、含蓄的文學體裁,在進行鑒賞時,需要了解到詩詞中的感情熏陶,學習到其中韻味之美。例如,在學習《相見歡》這一篇古詩詞時,需要學習到詩人國破家亡的亡國之恨。教師需要指導學生了解這種情感,明白詩人內心的感受,通過對古詩文的學習加強學生對詩人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掌握古詩文學習技巧。
五、 結束語
古詩文的學習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作用,通過對古詩文的學習可以讓小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豐富小學生的情感內涵,因此在農村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應當加強對古詩文意的欣賞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古詩,提高自身的語言美感,使學生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促進語文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鐘圣祿.農村小學語文中高年級古詩文意欣賞教學方法研究[J].速讀,2018(8):59.
[2]賴文連.農村小學語文中高年級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古詩文欣賞能力探究[J].語文課內外,2018(13):241.
[3]馬玉喜.小學語文高段古詩詞教學意境營造策略研究[C]∥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成都會場)論文集,2019.
[4]錢珍艷.淺析小學高年級語文古詩鑒賞教學的有效方法[J].讀天下:綜合,2019(20):141.
作者簡介:
王小紅,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鎮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