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
摘 要 勸說類寫作受到重視,寫作之前,要分析寫作情境,研究勸說對象,包括勸說對象的認知立場,社會身份,情緒狀態,確定寫作內容,還要必要的支架,注意勸說方式。
關鍵詞 勸說任務;情境;內容;支架
近年來,勸說類寫作逐漸受到重視。勸說文的寫作具有很強的交際性,很多學生在寫勸說文的時候,容易受到議論文寫作說理的影響,往往把講道理作為寫作的重點,或是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或是直接亮明自己的觀點,然后陳述理由,忽視了勸說文寫作中任務情境的復雜性,導致達不到應有的勸說效果,甚至有的時候適得其反。所以,在任務型勸說文的寫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寫作的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分析復雜情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以曾克陽老師執教的《站在對方角度勸說》的課堂實錄為案例,把寫作目的、勸說對象、勸說方式等要素置于口語交際之中,探討在任務驅動下寫好勸說文的方式和策略。
一、明確勸說任務,分析寫作情境
我們在指導學生寫勸說文之前,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有什么勸說的任務,這些任務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學生明確了勸說的任務,也就明確了自己的寫作情境。但是有些抽象的寫作任務是不能簡單地轉化為寫作情境的,只有把寫作的目的具體化,把各種任務之間的關系理清了,學生才能基于具體的寫作情境進行勸說,寫出來的勸說文才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
我們先來看一下曾老師的教學片段1:
出示寫作任務
因為父親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總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大學生小林出于安全考慮,迫于無奈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老林。警方查實后,依法對老林進行了處罰。老林表示以后不會再犯。但他對兒子報警的行為惱怒不己,認為兒子是小題大做,沒有孝心,誠心讓自己出丑。
你作為老林的朋友,請給他寫一封勸說信,疏解一下老林的情緒,疏解一下他們的父子關系。
從曾老師出示的寫作任務可以分析出這里面一共包含了三個寫作情境:一是寫一封勸說信,這說明文章不但要符合書信的基本格式,還不能傷害父子雙方的感情;二是疏解老林的情緒,讓老林變得心平氣和;三是緩解父子關系,讓老林和兒子化干戈為玉帛。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首先要對寫作任務情境進行全面的分析,防止出現遺漏,通過對勸說前后情況進行對比,可以讓學生了解具體的寫作任務情境。從這個課例任務情境中我們可以看出,其中牽涉到的任務情境是比較復雜的,存在著先后、主次、顯隱等各種復雜的關系。
首先是先后關系。在這個寫作任務情境中,作為父親的老林顯然是明白安全重于泰山的道理的,我們如果在勸說的過程中給老林大談特談交通安全等道理顯然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勸說老林的關鍵在于及時疏解老林惱怒的情緒,這樣的勸說才是有針對性的。所以在這里,我們必須先給老林“解氣”,再幫助老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老林心中的氣消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后,父子關系自然就會得到緩解。這是寫作任務情境中的先后關系。
其次我們來看主次關系。要想圓滿完成此次的勸說任務,主要是考慮老林的切身感受,這也是本次寫作的主要內容。但是,我們還要充分考慮勸說者的特殊性——老林的朋友。兩者之間這種特殊的身份關系,也會直接影響到勸說的內容和勸說的方式,例如在勸說之前可以進行一番調侃,然后再安撫,在這里雖然是次要關系,也是要引起學生們注意的地方。
最后是顯隱關系。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只是疏解情緒并不能改變老林對這件事情本質的認識,更不能緩解父子之間的矛盾。所以這次勸說還包含一個隱性的任務:讓老林認識到高速公路打電話的危害性。因此,這次勸說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老林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和兒子行為的正確性。
我們在進行寫作任務情境的分析時,如果厘不清各種任務的關系,后續的勸說文寫作就很難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二、研究勸說對象,確定寫作內容
勸說文的寫作特征之一是“為讀者而寫”,這也成了勸說文寫作教學的一個共識。勸說文的寫作內容是由勸說對象決定的,我們在具體的寫作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認真研究勸說對象的認知立場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師應該在寫作教學中指導學生對讀者的認知語境有充分的認識,只有做到了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我們的勸說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曾老師指導學生站在接受者的角度看待問題,引導學生發現老林的怨氣在于他是從家庭倫理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的,這就幫助學生找到了老林惱怒的真實原因,為疏解老林的情緒找到了突破口。
2.仔細研究勸說對象的社會身份
人的社會身份首先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身份關系中,勸說對象和他人的身份關系不但包括勸說者和被勸說者的關系,還包括被勸說者在任務情境中的人際關系。重視家庭倫理和孝道是我國的文化傳統,小林舉報父親,父親老林受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自然認為小林不夠尊重自己,認為這是兒子沒有孝心的表現,這也是老林生氣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勸說者就要站在父子關系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作為老林的朋友,一般會和老林有一些共同的生活經歷,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一定有一些共同之處,兩個人之間還有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友誼。這樣,勸說者肯定比其他人更容易理解老林的內心感受。學生如果不能理解老林和朋友之間的這種友情,不能體悟老林和兒子之間的親情,沒有在勸說文寫作中將這些情感展現出來,肯定達不到理想的勸說效果。
3.細心感悟勸說對象的情緒狀態
勸說具有很強的情境性,勸說對象所處的情緒狀態是我們勸說者應該關注的內容,理解是人際交往和諧共處的前提。
我們再來看一下曾老師的教學片段2:
師:勸說時除了要有理有據外,還要注意什么?
生:勸說的語氣。
師:對,誰再來“勸說”一下,注意你的語氣。
生:老林啊,好久不見,聽說你因為駕駛違章被小林舉報的事情,我也十分震驚——哪個當爹的被孩子舉報了能想得開?你現在還好吧?小林就是沖動,他哪想過舉報會給你帶來面子和心理上的傷害呢?真是好心辦了難堪的事兒!但孩子一定是有難處的,他一定是看勸你不管用,又想保護家人安全才這么做的。念在孩子也是為你和家人好,你別再生氣了。
從“我也十分震驚——哪個當爹的被孩子舉報了能想得開?你現在還好吧?”等語言中,我們能看出這些勸說是有情感溫度的,從“好久不見”等詞語中,也讓我們明白具備共情能力,才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對方的內心世界,在任務驅動勸說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被勸說者的言行,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共情效果。但是共情和積極的關注都要掌握一個“度”,在適當的共情和積極關注之后,應該由原來的對方參照體系順利過渡到更加全面客觀的觀點上來,做到立場堅定,這樣才能達到勸說的真實目的。
三、提供必要支架,改善勸說方式
學生在寫勸說文的時候,往往是為了說理而說理,并不注意自己勸說方式的選擇。即使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讓學生意識到寫作時要依據任務情境采用合適的勸說方式,學生也未必能夠做到。為了保證學生從“知道”到“會用”,作為教師,就必須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架。
在選擇勸說方式的時候,學生要先有一個接收者的立場和意識,這是勸說和交流的前提,如果我們在勸說中一味應用“應該”“指出”,不僅不能和被勸說者友好交流,還可能適得其反。在勸說的時候應該先通過親切的語言和語氣拉近雙方的距離,在說理的過程中既要表述通俗易懂,還要語氣委婉,且不能內容空洞、語氣生硬。再者,在進行勸說的時候,要注意中國人的說話習慣,多運用一些疑問、反問的句式,做到綿里藏針,語氣委婉但能講道理,這些都體現了勸說者和被勸說者的文化修養。我們在指導學生注意勸說方式的同時,還要給學生提供一些建設性支架。
首先,指導學生要注意改善自己的言語表達形象。祁壽華在《教學與實踐》中說:“你在文章中就某個題目進行論辯的同時,也在向讀者塑造和傳遞自己的某種好與壞、對與錯、正與反的形象,影響著讀者對你的看法。”俗話說得好:“有理不在言高。”勸說中的風度、氣場和人情味,被勸說者都能夠敏銳地覺察到。當然,采用任何勸說方式,都不如真實的勸說,課例中的小林勸老林除了顧及全家人的生命安全之外,更多地表達出了對父親安全上的誠摯關心。作為勸說者要真心實意地去幫助他人,會讓聽眾覺得勸說者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人。
其次,指導學生要注意改善說理的方式。作為勸說者,與其說一堆人人皆知的大道理,不如改變一下自己的說理方式。例如在曾老師的課例中,曾老師引導學生站在對方的角度權衡利弊,與其和老林直接說交通安全,不如指導學生站在老林的角度對“老林開車打電話” “小林報警”作權衡,得到的勸說效果會更好。教師在寫作中要指導學生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角度用聯系的、發展的和辯證的眼光去看問題,幫助學生學會一分為二地理性分析問題,學生寫出的勸說文才更具有說服力。
總之,勸說文是以影響他人思想、觀點、情感和行動等為目的的一種文章樣式,教師指導學生寫好勸說文,就要指導學生明確寫作任務、科學確定寫作內容、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寫作支架。學生掌握了基本策略之后,再靈活運用、舉一反三,就能寫出更有說服力的勸說文。
[作者通聯:江蘇常州市橫山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