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排喜
摘 要 文本內的各種信息間存在響應關系或關聯性,為了避免孤立或割裂文本內容,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遵循整體關聯性原則,以整體的視角來考量文本信息間各種響應聯系,如主題聯系、結構聯系、景色對比聯系等,來激活學生的積極思維,調動學生探究的興趣,做出符合文本語境的客觀、準確的解讀。
關鍵詞 關聯性原則;文本整體解讀;課堂觀察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2020年10月30日,海州區鄉村語文骨干教師培育站在灌云縣圩豐中學舉辦了第四次集中研訓活動。活動中,有三位學員分別呈現了《故鄉》《白楊禮贊》《我的世界下雪了》三節不同風格的觀摩課。
這三位老師授課思路清晰,環節緊湊,各有千秋。甲老師從“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思鄉詩句鋪陳導入,然后整體感知小說內容,讀完《故鄉》后的心情會是怎么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再通過對人與事的失望,延展到對閏土二十年前后變化的原因剖析,得出造成閏土巨變的表層和深層原因:兵匪官紳的壓榨、農村經濟的衰敗、農民生活的貧困、封建等級觀念的毒害。乙老師從托物言志詠贊花草樹木的詩句導入,解析文題的含義;重點指導了學生把握重音和有節奏地朗誦課文的技巧,以及找尋相關語句分析白楊樹的外在與內在特征;接著抓住對重點段的解讀,突出象征手法的作用;然后品析變換句式,體會反問句的作用;最后換題比較(換成“抗日軍民禮贊”好不好),回歸到象征手法的知識點上進行小練筆。丙老師則以《朗讀者》的短視頻導入新課,然后設計了“走近那些景”“凝視那場雪”“體悟那句話”“捂暖這片雪”四個環節,通過擬寫標題,賞析美景;比較雪景,體會蒼涼;品味句子,觸摸心靈;文字回憶,解讀主題,可謂是匠心獨運。
然而,細思這三節課,卻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缺少整體關聯性分析。魯迅在《故鄉》中塑造了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究竟對表現故鄉的主題有何作用呢?茅盾在《白楊禮贊》一文中,除了寫白楊樹之外,還寫到了黃土高原,寫到了貴族化的楠木,這些內容與寫白楊樹有何關系呢?刪去可不可以?遲子建在《我的世界下雪了》一文中,寫下雪的段落并不太多,而是大段大段地描寫了生活中的美景,這與主題有關聯嗎?如果有關聯,那又有何作用呢?而三位老師撇開以上的問題去解讀文本,總感覺有點是對文本的“散讀”或者肢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在于教師沒有從整體上對文本信息進行關聯性分析,去捕捉作者寫作的意圖;沒有找準學生閱讀的興奮點,激活學生的積極思維。
二、關聯性原則及注意點
什么叫作關聯性原則?所謂的關聯,就是事物與事物之間、內容與內容之間有一定的依存關系,以及呈現的形式上的緊密相聯的程度。而文本信息關聯性原則,就是文本內的各種信息之間存在著關聯;信息間的關聯是符合事理和情理的。關聯性原則,使得文本信息之間不會斷裂,形成一個粘合在一起的意義鏈。
我們知道:文本是根據一定的語言規則組成的語句系統。它由一系列語言符號聯結而成。這種聯結,決定了文本內的各種信息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遵循著一定的邏輯關系,符合一定的情理。羅曉暉指出:“文本是有邊界的,邊界內部的各種語義信息,必須存在響應關系或關聯性。這種響應關系或關聯性,是文本結構的基礎,保證了文本內部和形式上的統一。”因此,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注重文本信息的“整體把握”或者“整體感悟”,在授課前必須探究文本內容的整體關系,從整體關聯性的角度去解讀文本,不能人為地把局部與整體割裂開來,或者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三、課堂觀察思考及解釋
1.主題上的關聯
(1)觀察思考切入點一
是“故鄉”造就了閏土和楊二嫂這樣的人,還是閏土、楊二嫂這樣的人對表現“故鄉”起一定的作用?即文本是通過故鄉來塑故鄉的人,還是通過人來表現故鄉的精神內涵。
(2)具體觀察與分析
解讀文本必須在整體把握主題的基礎上,通過關聯性文本信息分析,進行定向導引。不得不說,甲老師是比較注重文本信息的關聯性的。他從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外貌、語言動作、對“我”的態度以及對生活的態度對比上,來引導學生感知二十年前后閏土的具體變化:從一個有活力、有豐富生活經驗的陽光少年,變成一個精神麻木的、隱忍、懂得尊卑禮法的“木偶人”。并結合時代背景詮釋閏土的境況:“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深入剖析了閏土前后判若兩人的多重原因:天災、人禍、封建觀念的毒害。這樣的解讀無疑是正確的,也是必須的。然而,如果僅僅到此為止,或者把農村的日益衰敗解讀成是閏土發生巨變的原因之一,這顯然是不足的,是無法表現《故鄉》主題的。
其實,在《故鄉》這篇小說中,故鄉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社會,存在著少量作坊式的手工業。而閏土和楊二嫂則是這個社會典型的代表人物,閏土是農民的代表,楊二嫂是手工業者或者市民的代表。他們二人的命運,便是故鄉的命運。他們兩人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趨勢,那就是他們的命運都走向了沉淪。閏土從一個有活力、有豐富生活經驗的陽光少年,變成一個精神麻木的、隱忍、懂得尊卑禮法的“木偶人”;楊二嫂從一個美麗、嫻靜的“豆腐西施”,變成了一個自私、尖酸、刻薄、愛占小便宜、沒有道德操守的“圓規”。這意味著在故鄉走向衰敗和沉淪的同時,故鄉的人性也在沉淪,這才是“我”感到悲涼的真正原因。《故鄉》就是通過對景色的描寫以及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主要人物的命運,展現了故鄉的衰敗和人性的沉淪,來表達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如果教師不能解釋清楚人物對故鄉的作用,學生就無法準確地理解《故鄉》的主旨。
2.結構上的關聯
(1)觀察思考切入點二
在解讀茅盾《白楊禮贊》一文中,究竟能不能跳過寫黃土高原、貴族化的楠木這些部分?
(2)具體觀察與分析
任何一個文本,都有其特定的結構,這種結構使得文本內部形成事理或者邏輯關系。在文本解讀中,結構分析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意的關鍵。如果缺乏結構性分析,教師就無法引領學生理解把握文本的意義和它所傳遞的信息。正如羅曉暉所說:“在整體結構中各個意義單元的搭配和排列關系,不止是形式的問題,也決定著文本的整體意義,是分析理解文本的一個重要方面。”
而在《白楊禮贊》一文中,先寫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再描寫白楊樹的外形特征,最后寫白楊樹的內在品質,可以說是層層深入,逐步地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其中寫黃土高原,就是為了宕開一筆,交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為烘托白楊樹蓄勢鋪墊。而黃土高原“雄壯”與“單調”,正是中國北方抗日軍民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的再現。巧妙的布局,欲揚先抑,起到吸引讀者、表達情感的需要。而乙老師重點解析象征手法和句式的變換及作用,個性化解讀并沒有錯,從考試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課堂也是十分有效果的。然而避開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它又是不完整的、“失聯”的,甚至漏掉這部分會給學生造成可有可無的印象。對貴族化的楠木的解讀也是這樣。
其實對這一課的解讀,乙老師可以在學生畫出并品讀直接贊美白楊樹的句子后,設計以下兩個問題:①白楊樹的不平凡表現在哪里(形+神)?在外形和內在氣質上,白楊樹和北方的軍民有何相似之處?②除了寫白楊樹之外,文本還寫了什么(黃土高原+貴族化的楠木)?這樣寫有何作用?能不能把它刪去?當然教師還可以激趣:作者為什么不直接贊美西北的抗日軍民?把題目換成《抗日軍民禮贊》好不好?然后探究象征手法的作用。這樣的解讀,就能對文本的局部有完整的詮釋,打通文本脈絡,把那些看似無關其實很重要的信息解讀出來。
3.景色上的關聯
(1)觀察思考切入點三
《我的世界下雪了》文本前后寫了完全不同的兩種景色,這兩種景色有關聯嗎?前文的景色,似乎與“我的世界下雪了”相脫離,怎樣理解?
(2)具體觀察與分析
《我的世界下雪了》是課外的一篇敘事性的抒情散文,篇幅稍長。對于這樣的一個陌生的文本,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我們更需要辨識信息,研究信息之間的關聯性,從而帶領學生完成整合信息解讀文本的任務。丙老師的解讀不可謂不精彩,特別是指導學生擬寫小標題,體悟作者情感、繪制笑臉型板書等環節,讓人印象深刻。如在“走近那些景”這一環節中,教師先讓學生讀1至4段;然后擬寫標題,指導學生擬題中要體現觀察時間、觀察地點、觀察對象等要素;最后引導學生品悟選取景色的特征以及帶給“我”的感受。學生思維活躍,答案紛呈。僅擬寫的標題就有黃昏散步圖、倚窗觀云圖、床上賞月圖、白云變幻圖、田園牧歌圖、水面夕照圖、飛云潑墨圖、彩云托月圖等。同時,教師帶領學生感悟出生活永遠不會圓滿,要正視現實、心存感恩、熱愛生命的主題思想,算得上是一節難得的好課。
不過,唯一缺憾的是,教師沒有引導學生把前后景色聯系起來,缺少追加一個有價值問題,那就是:這些看似隨意卻呈現出寧靜、溫馨、和諧、美好的畫面,與后文壩上踏雪時的孤獨、傷感、蒼涼的畫面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聯呢?相信這個問題一提出,必然能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掀起課堂探究的另一個高潮,激發學生研討文本信息間的邏輯關系,對學生今后閱讀文本、關注信息、整合信息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羅曉暉強調:“散文閱讀教學,要著眼于主體,觸摸作者的情思;嚴防滯留在所記敘、描寫的客體,演變為談論那人、那事、那景、那物的活動。”《我的世界下雪了》敘寫了一次“我”與丈夫在雪中漫步的美好經歷,來表達自己對丈夫的追思與懷念。面對人生中的變故,作者是用樂景來襯哀情,用靜謐的、溫馨的美景來襯托自己失去丈夫后內心的孤獨、蒼涼與悲痛;同時,這些美景也是作者的精神家園,是她走出苦難、正視現實、心存感恩、熱愛生命、向往美好的不竭動力。文本前后的不同景色,正好構成了反向對比性的響應關系。如此解讀,就再也不會感覺到文本內容的孤立與割裂。
總而言之,文本內部信息之間相互依存,緊密相聯,教師在文本解讀時要遵循整體關聯性原則,幫助學生打通聯結性學習的通道,以整體的視角來考量文本信息間各種響應聯系,諸如主題聯系、結構聯系、景色對比聯系、語義聯系等,激活學習的積極思維,調動學生探究的興趣,做出符合文本語境的客觀、準確的解讀。
[作者通聯:江蘇連云港市崗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