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容海
教育展示的確定性,在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方面是可期的。當前,我國教育正在致力于兩個體系的建設。一是構建以優質均衡為特征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加快縮小城鄉區域的差距;二是推進以高質量為特征的五育并舉的全面育人體系,大膽積極地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質量,用最先進的教學方法,來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近年來中國教育的可觀、可敬與可期,從中西部農村教育尤其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教育可以有直觀的感受。筆者近期參與的教育部幫扶怒江州教育幫扶行動項目,遴選60名全國領航名師工作室成員教師進入“三州”之一的云南省怒江州支教一年。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怒江州中小學的硬件條件,和東部甚至大城市里學校的條件都相差無幾。目前,那里正在著力進行師資和軟件的提升,每一個小改變,都能帶來教育效果的相應提升。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有人說,當地已經悟出“短期脫貧靠打工,中期脫貧靠產業,長期脫貧靠教育”的道理,教育改進前景的確定性毋庸置疑,令人期待。
盡管在部分領域教育依然存在“內卷”的焦慮,盡管關于下一代“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引發眾多人士的共鳴,但是關于“這個世界的教育會好嗎”的提問,依然有許多值得樂觀的理由。這里有重視教育的家長,這里有兢兢業業的老師,這里有源源不斷的投入,整個國家堅定不移地致力于教育的更公平、更優質、更全面、更可持續發展,致力于建立一個高質量的國民教育體系。
——光明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