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當前地理學科高三一輪復習“講授+做題”的課堂現狀,文章提出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高三一輪復習教學策略,強調重構知識體系,靈活課堂結構,抓實必備知識;話題式教學,針對性篩題,引導關鍵能力,能有效避免枯燥課堂,低效教學,提升地理學科高三一輪復習效率和質量。與此同時,高質量的高三一輪復習課堂教學能夠更好地實現地理學科立德樹人、選拔人才的功能。
關鍵詞:高考評價體系;地理學科;高三一輪復習;教學策略
地理學科作為文科生參加高考的必考科目,是培養文科生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的重要載體。作為高中地理教師,應該始終明確“地理”被列入高中教育基本課程的根本原因,并不斷思考“地理”學科的價值,不斷明確“地理”學科將如何重塑學生對世界的理解。高中地理課程旨在學生從地理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境,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對于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顯然,目前的高三地理課堂教學未能很好地實現開設高中地理課程的初衷,尤其在復習階段陷入“做題+講題”的枯燥循環,未能實現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地理教育目標。高中地理教師面臨著實現課程目標、育人目標、成績目標之間的取舍,亟待探索出一種兼顧學科素養和高考評價的高三一輪復習教學策略。
一、 高考評價體系在地理教學中的指導作用
作為一線地理教師,迫切需要明白高考主試者頂層設計的思路與要求,明晰高考的試題理念、考查內容、測評方式,才能在面向高考的地理復習教學中有的放矢。在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指導下,形成基于“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高考評價體系。2016年,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在《中國教育報》發表文章《探索構建高考評價體系 全方位推進高考內容改革》,提出“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一核”指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四層”指四層考查內容,即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翼”指考核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創新性、應用性。高考評價體系對高三教學具有指揮棒的作用,指導廣大一線地理教師優化課堂教學,發揮地理學科的立德樹人功能。筆者試圖通過基于“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探討高三地理一輪教學策略。
筆者所在學校為西部省會城市示范性高中,尚未加入新高考試驗區,因此文章以高考文科地理一輪復習為探討基礎。一般面向高考的地理一輪復習從高二年級第二學期開始,到高三年級第一學期,跨度長達10~12個月的一輪復習是構建學生高考地理基礎知識構架和思維體系的重要階段。與此同時,一輪復習沒有明確的教材指導,核心參考只有《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所以一輪復習是對一線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知識體系構建、試題方向預測等能力的重要考驗。
二、 高考評價體系指導下的高三一輪復習目標
我們必須承認地理學科在促進社會發展、時代進步中發揮著獨特的價值和作用。正如所有事物都因在時間中存在而有其歷史一樣,所有現象也因在空間中存在有其地理,地理和歷史是我們認識世界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視角。高三一輪復習目標有二:一是發揮地理學科立德樹人功能;二是發揮地理學科考試的選拔功能。
立德樹人鑄就教育之魂;日復一日的講題已經讓許多一線教師忘記教育的初衷。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高中教育在實現為高等教育輸送人才的功能之外本身也是一種學歷教育,高中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延伸,承擔著提高公民素質,促進各行各業人才數量和質量的使命。一輪復習的教學中不應陷入做題解題的循環,應在構建地理知識體系的基礎上,融入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
贏在選拔成就嶄新人生;早已到來的互聯網時代,讓知識變成觸手可及的事物。隨手一搜的名詞解釋和琳瑯滿目的解題視頻,不禁讓一線教師再次反思,我們能給學生提供什么?面對這個技術爆炸的新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是學生和知識之間的橋梁,在燦若繁星的知識海洋中整理出一個面向高考的知識脈絡,在浩如煙海的題庫中整理出一套清晰高效的解題技巧,幫助學生在這場選拔考試中贏出嶄新人生。
三、 高三一輪復習教學策略
(一)重構知識體系,靈活課堂結構,抓實必備知識
抓實必備知識,從量變到質變;一輪復習的核心任務就是扎實必備知識,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基礎、人文地理基礎、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等。一線地理教師面臨的現狀是直到臨近高考的一個月,部分學生仍然在基礎知識上存在理解偏差,此時再系統講解已不切實際,因此一輪復習至關重要。抓實必備知識,教師應做到如下兩點。
第一,重構知識體系。教師不應再依賴某一版本的教材開展教學,應結合課程標準、歷年真題構建邏輯清晰的面向高考地理的知識體系,并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知識腦圖,指導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融入已有的知識腦圖,并隨著知識的增多不斷調整和更新知識腦圖。面對一道試題,在解題之前應在知識體系中調用所考查的知識點,才能更好地理解題目設問,成功完成答題。在歷年的教學經驗中發現,部分學生看似努力地學習了非常多的知識,卻在應用時無所適從,究其根源應是未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使得知識調用困難,因此重構知識體系至關重要。
第二,靈活課堂結構。一輪復習很容易陷入講題解題的循環,重復且枯燥的課堂極大地降低了地理學科的魅力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輪復習課堂可大致分為知識講解課、典題分析課、實戰應用課。知識講解課的師生時間分配應在7∶3左右,教師不斷創設情境引領學生主動思考并表達,盡量避免教師講滿整節課的情況。典題分析課的師生時間分配應在6∶4左右,教師選擇極具代表性的題目從材料背景、選材立意、出題視角、思維鏈條、答題方向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剖析,甚至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在典題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創設新題,深度打開學生思維。實戰應用課的師生時間分配應在5∶5左右,這是一節真正屬于學生的課堂,以主題任務引導學生徹底的吸收內化。通過重構知識體系和靈活課堂結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必備知識的理解度,從量變到質變,進一步培養關鍵能力。
(二)話題式教學,針對性篩題,引導關鍵能力
引導關鍵能力,輕松舉一反三;知道、理解、應用是對某一知識吸收度的三個層面。大部分學生在聽完新課后達到的是“知道”層面,不能立足于深刻理解后形成關鍵能力并應用在考試中。引導關鍵能力,教師應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話題式教學。世界地理是很多地理教師在教學中的難點。七大洲每個國家逐一介紹時間不夠,每個國家都八股文似的介紹氣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又枯燥無味。即使學生非常努力地背下所有國家的上述特征也很可能在解題中無所適從。因為地理早已不再考查客觀地理事實,更重視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其核心特征,正是氣候、地形等基本特征決定了其核心特征。在世界地理教學中應找到各地區和重點國家的核心特征,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如何影響其核心特征。例如:南亞的話題可以是熱帶季風氣候背景下的經濟發展特征;東南亞的話題可以是區域差異對比及產業特征的分析;中亞的話題可以是內流湖泊面積發展變化的影響因素與環境問題;西亞的話題可以是區域資源及制約因素的判定。區域地理教學可以應用整體性思維分析區域核心特征。具體分析過程如圖1。
圖1 應用區域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思維判定核心特征
第二,針對性篩題。針對性試題訓練才能高效教學;網絡上數不勝數的題目讓學生眼花繚亂,未經教師審核的題目不能隨意發給學生。教師一定要認真研讀課標,關注高考評價體系,明確高考考查的知識范圍和關鍵能力,避免一些假地理題擾亂學生思維。例如:在地球運動專題中,部分題目深挖天體之間的幾何關系,題目背景遠離生活實際,這類題目就不宜作為典題。教育部考試中心明確強調重視生活中的地理,遠離生活實際的題目可以適當減少。在針對性訓練的基礎上還應指導學生內化知識和技巧,必須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盲目刷題的性價比是很低的。在一定題量的基礎上,學生自己形成的答題思路總結遠勝于教師耳提面命強調的模板,轉被動接受為主動思考是引導形成關鍵能力的核心,教師搭建思考平臺,引領思考方向,輕松培養舉一反三的優秀學生。
四、 實踐反思
通過重構知識體系,靈活課堂結構,抓實必備知識;話題式教學,針對性篩題,引導關鍵能力等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地理高三一輪復習的教學效率,同時更好地實現地理學科立德樹人、選拔人才的功能。這種復習策略能夠很好地避免“講題—做題”枯燥的課堂模式,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教材知識,構建知識體系。面向一線課堂教學,教師更需要挖掘地理學科內涵,構建知識內在聯系,深研高考試題,把握高考方向,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地理學習。一輪復習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已經決定了高考的質量。一線教師在開展一輪復習教學的過程中應基于高考評價體系明確目標、清晰策略,以更好地指導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史辰羲.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地理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12):65-70.
[2]蔡運龍.當代地理學的關鍵概念和研究核心[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11):108-1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徐藝容,貴州省貴陽市,貴陽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