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宿遷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影視傳媒類教材建設的改革實踐與探索研究”(項目編號:SQU2021JGYB13)、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江蘇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研究”(項目編號:17DDB0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 峰(1973—),男,在職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媒體融合、高校影視教材建設。
摘要:教材在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被形象喻為“奠基工程、培元工程、鑄魂工程”。對于高校教材建設,要做到育人與育才相結合、體系評價與學科建設相結合、文化創新與服務社會相結合,既要作為承載與落實知識傳遞、立德樹人核心任務的橋梁與載體,又要肩負文化傳承、培根鑄魂、育人造才、民族復興的重大使命。該文從強化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的戰略意義、高校教材優質內容建設的“三種需求”、高校教材生態體系建設的“三個結合”、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的實踐路徑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為我國新時期教材的高質量建設與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高校教材 三種需求 ?三個結合 ?高質量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12(c)-0000-00
Abstract: Described as “foundation project, consolidation project and inspiration project”, the textbook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ng process of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ystematic evaluation with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cultural innovation with social service for the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of textboo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not only the bridge of the knowledge transmission but also the enforcer to implement the core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soul inspir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is paper gives a new explanation of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he “three demands” the “three combinations” of ecological system, and the practical path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xtbooks; Three needs; Three combinations;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教材建設事關國家事權,位置凸顯。因而要緊密圍繞如何有效優化育人質量與育才水平進行,以促進教育內涵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并使之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與特色發展,從而推進文化傳承,為文化強國建設鑄魂。
1 強化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的戰略意義
2017年10月,我們國家從教育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提出:“要抓好教材體系建設,形成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立足國際學術前沿、門類齊全的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1] 。”教材具有文化交流、固本培元、鑄魂育人等功能與作用[2]。如何滿足廣大高校對數字一體化教材、多介質教材等建設的新需求,如何及時有效地融入到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中去,對深化高校教材內涵建設與創新發展意義重大。
當前,全世界正深刻感受中國力量、聆聽中國聲音、汲取中國智慧,中國也在助推新全球化而為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方案”。當前智媒時代已經悄然到來,全新的5G、VR、AI、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高度智能化的融媒云平臺及其打造的云計算智慧教育教學環境,極大促進了高校教材的建設與發展。良好的發展環境與全新的數字技術,對新時期高校教材建設的影響必將是顛覆性的。技術與媒介的有機融合,更加有助于推進教材建設的內涵發展與規劃設計。推進高校教材高質量的建設與發展,也必將借助技術、媒介、文化等層面的良性互動,逐步向數字化、立體化、智能化等方向進行高度融合發展。
2 高校教材優質內容建設的“三種需求”
高校教材優質內容建設,既要承載數據信息與知識內容傳播、系統建構與知識體系建設、教育指導與學習能力培養等功能,還要著力滿足“三種需求”。
2.1 滿足國家軟硬實力建設與文化價值提升需求
當前中國在歷史文化、制度建設、新聞傳播等多個方面,都在引領新全球化進程并深刻影響世界,但國際傳播能力與世界輿論格局尚沒得到有效改善。中國作為東方大國,必須要從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崛起準備,全力改變并引領世界經濟、文化以及輿論傳播格局,從而更好地屹立于世界之林。因而,在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過程中,要能根據國家與時代需求,講好中國故事,通過優質教材來深刻闡釋中國文化、弘揚中國精神,為國家與時代的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以全面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中國文明的世界融合力。根據國家軟硬實力建設與文化價值提升需求,推進教材優質內容建設既是首要的,也是迫切與現實的。
2.2 滿足新時期各行業對新型融媒人才培養需求
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需將人工智能、5G、VR等新技術,有效融入到傳媒、文學、哲學、戲劇、影視、語言等類別的教材與相關課程之中,有助于學生進行跨學科、交叉式、綜合性學習,并使沉浸式、體驗式學習成為現實。為此,要通過加強高校教材建設與教育內容變革,全面培養綜合實力強、專業素養優、學術水平高、創新視野廣的新型人才。據普華永道2021年7月發布的《2021至2025年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報告預計,“2021年中國娛樂及媒體行業總收入將達到3586億美元,至2025年收入將達到4368億美元;未來5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5.1%,高于全球4.6%的水平。中國在 2025 年電影收入預計占全球總收入(470億美元)的 23.5%,僅次于美國的24.1%[3]。”可以預期,未來對影視傳媒類的新型人才需求必將是非常迫切的。
2.3 滿足融媒時代各學科專業自身建設迫切需求
如何做好各學科的專業建設,是當下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也是衡量當前高校辦學質量、育人水平以及時代競爭的重要標桿。各學科專業自身建設更加注重中國價值的國內傳播、國際傳播以及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在2020年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將交叉學科變成第14個獨立的學科門類,則打通了各學科之間的“壁壘”,與哲學、文學、教育學、藝術學等學科形成有機融合。“交叉融合發展”,作為加強各學科自身建設所要遵循的核心理念。通過建設高質量的高校教材,以推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水平”這一核心目標的實現,從而以內涵式發展推動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因而,推進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勢在必行。
3 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的“三個結合”
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既要服務于新型卓越人才的培養需求,更要做到輿論導向鮮明、價值取向多維,還要兼具科學性、時代性和可讀性等屬性,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并解決培養人的問題,在其高質量建設上需要做到“三個結合”。
3.1 育人與育才相結合
教材建設不僅肩負“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它還關系到如何幫助廣大學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為此,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精神之鈣”融入教材的生態建設體系,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并能心系祖國、報效祖國。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工作會上指出:“教材建設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設什么樣的教材體系,核心教材傳授什么內容、倡導什么價值,體現國家意志,是國家事權[4]。”,為此,對教材建設,一要充分考慮到經濟和文化等諸多現實因素的影響;二要考慮教育決策者、政府部門和各種社會力量對教育的共同影響;三要切實按照國家規劃藍圖編寫教材,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四要科學構建教材生態建設體系,以將學生培養為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能過硬、綜合素質優異的新型人才。
3.2 體系評價與學科建設相結合
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開啟新時代教育強國新征程擘畫了新的藍圖[5]。而高質量教材的編撰與出版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高校教材生態體系建設更應服務于國家一流人才培養之需。為此,一要充分考慮教材生態體系評價與學科高質量建設的有機結合;二要強化教材助力教師育人與育才能力以及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從而激勵廣大教師為現代化教育甘愿貢獻青春力量;三要重視教材生態體系建設服務于人才培育之本,不僅要考慮各學科專業的辦學質量和特色,更要建立相應的交叉學科評價體系,以提升學科建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四要將教材生態體系評價與新文科人才培養質效評價相結合,使學生的跨學科知識以及綜合素質、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以全面培養出視野宏闊、富有創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在當前的5G、人工智能時代,社會需要更多專業型、復合型人才,因而,教材生態體系建設要著力推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以全面培養新型人才為目標,全方位培養其創新與創造能力,以推進形成各學科建設與教材生態體系建設的新格局、新氣象,有助于打造高等教育全域品牌,以助力打贏全面振興高等教育的攻堅戰。
3.3 文化創新與服務社會相結合
教材承載著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傳承之責,尤其是高校教材要能在文化傳播、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2018年7月12日,光明日報在“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文中強調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6]。因此,在推進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中,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文化創新理念,切實推進教材服務于文化創新實踐,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二要重視教材生態高質量建設有效服務于教育教學,助推創造性成果轉化與創新性理念發展;三要重視教材助推中華文化創新,以正確引導學子樹立好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與文化觀,自覺接受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教育,著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全面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正如十九大報告所強調“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7]。”
4 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的實踐路徑
2019年底,國家教材委員會頒布《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首次對我國教材建設做出系統設計。探索教材高質量建設的實踐路徑,有助于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和創新創業新型人才的培養,使之更好地為時代變革和國家的發展需求服務。
4.1 遵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要以“鑄魂育人”為根本,引導與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為此,要切實把國家教育方針落實到教材編寫與出版建設中去,著力在教材內容精編細選與質量體系把控等方面下功夫,全方位凸顯主流價值觀,使之成為輿論高地,切實為鑄魂育人和為國育才提供堅實保障。
“鑄魂育人”觀念落實在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上,理念信念建設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融入與具體實踐上,賦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精神文化內涵,凝聚中國情結,向廣大青年學子厚植中國文化基因,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作為“鑄魂原料”融入教材,為打造“培根鑄魂”式精品教材發力,以使學子更加堅定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使得教材能夠真正服務于鍛造并培養一批新一代建設者和接班人,使之“飽含中國情、擁有中國心、充滿中國味”。為此,在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中,通過有效融入核心價值的育人觀,增強學生理想信念,切實培養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的優秀品質,使得廣大青年學子更加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科學、熱愛社會主義,這對他們堅定理想信念、胸懷遠大抱負、勇擔時代使命、忠心報效祖國等具有實踐價值與重要意義。
4.2 堅持“五育”并舉的全面發展理念
“教材對于人才培養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8]”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要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觀,著力在鑄魂育人理念的貫徹、文化價值體系的架構、學科專業內容的選編、數字立體化教材的影像呈現等方面下足功夫,使之能夠廣泛吸收人類文明新成果,及時反映世界科技新進展,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學子的健康成長與成人、成才,使之為治國理政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內容體系是教材建設的中心環節,決定著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果。為此,要從形式結構和實質結構上優化高校教材“五育”內容體系,全面提升教材的實踐性、理論性、融合性,使得教材內容能夠有效回應新時代、把握新時代,有力推進新專業、新模式、新課程、新理論的“四新”建設,使之成為理論探索與實踐應用的高地。此外,切實將新時代的最新科技等內容厚植融入教材,全面提高教材的可讀性,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引導大學生扎實學好與時代發展和事業要求相適應的相關知識,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為未來就業創業、服務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4.3 編研出版教材堅持精品與優質結合
優質、精品教材是做好教育的良好開端,因此,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要通過構建高水平教材建設平臺、制定優秀教材獎勵制度等措施,深化教材、學科專業以及課程一體化的建設與改革,為教材編研提供人力、物力、財力保障,全面提高精品教材、優秀教材的建設效能,以有效推出內容權威、質量過硬、適銷對路的優質教材。與此同時,堅持全程管理,嚴格把好高校教材建設的質量關,擦亮高校教材建設的鮮明底色。
將高校教材優質內容靈活地融入學科專業及相關課程教學之中,做到潤物無聲,全面激發廣大青年學子愛黨、愛國、愛中華文化的熱情,積極鼓勵廣大教師參與到“馬工程”教材、重點教材、精品教材、優秀教材以及各類規劃性教材的建設中去。截至2021年3月底,在首屆全國優秀教材建設獎申報中,各省市共向教育部推薦候選教材就達1 423種[9]。這些融入中國特色、中國智慧、中國風格、中國元素的優質精品高校教材能夠有效入腦、入心,增強建設實效。融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的智能化、服務化、移動化、多樣化、跨界化、平臺化、數據化等趨勢日趨明顯[10],這有助于將傳統的紙質教材與具有數字資源的一體化教材進行深度融合,從而不斷提升教材的建設質量與水平,以滿足日益多元化的教學需求[11]。
5 結語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高校教材高質量建設進程中,需遵循“立德樹人”原則,積極探索多元、多維、高效的立體化、數字化教材建設與出版路徑,將“互聯網+”“5G+”“智媒+”思維融入其中,通過不斷優化教材內容、改善教材的呈現形式、建設優質數字資源、打造方便師生互動的在線課程、智慧教學云平臺,全方位、系統化推動高校教材的高質量建設與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顧海良.教材體系建設是育人育才的關鍵[N].光明日報,2017-10-24(5).
[2]練洪洋.把每一本教材都打造成精品[N].廣州日報,2020-12-01(4).
[3]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中國娛樂及媒體行業復蘇領先全球[EB/OL].(2021-08-06). http://www.cinic.org.cn/hy/wh/1134437.html.
[4]王湛.我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步入新的歷史階段[N].中國教育報,2017-07-14(7).
[5]管培俊.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開啟新征程[N].中國教育報,2021-06-01(10).
[6]黎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光明日報,2018-07-12(6).
[7]鐘順虎.以堅定自信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N].光明日報,2017-12-21(6).
[8]張昆.高校文科專業教材建設的辯證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1):73-80.
[9]宗俊峰,劉志彬.新時代大學出版社高校教材出版的思考與展望[J] .現代出版,2021(3):49-54.
[10]劉峰,羅敦洲.智媒時代縣級融媒建設發展的制約瓶頸與應對策略[J] .出版發行研究,2021(5):57-64.
[11]趙部.“互聯網+”時代高等職業教育教材融合出版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與出版,2021(8):90-94.
332850033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