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莉 楊赟
基金項目:2021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環境規制對江蘇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1SYB-074);2021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環境規制對江蘇省區域綠色創新效率的影響及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SJA0219)。
作者簡介:許莉(1982—),女,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
楊赟(1979—),女,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
摘要: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是我國強國之夢的必經之路。大量研究表明環境規制可以促進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該文從技術創新、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生產要素流動、企業更迭的角度探索環境規制影響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的理論機制,并提出了建議,為制定相應國家政策,達到環境優化和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雙贏”局面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 環境規制 ?裝備制造業 ?產業結構升級 ?理論機制
中圖分類號:F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12(b)-0000-00
Abstract: To fulfil the dream of becoming a powerful and influencing economy,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an be a way forward for China. Many studies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can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ffecting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enterprise change, and puts forward some critically important suggestions,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ormulating corresponding national policies to achieve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optim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oretical mechanism
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問題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其中環境規制是影響其升級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相關研究,比如:吳敏潔發現環境規制抑制中國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Acar發現環境規制推動經濟結構朝著更加清潔的方向轉變;衛平運用系統GMM證明環境規制對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存在省級差異。2015 年 1 月開始實施史上最嚴環保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3060”計劃,作為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嚴厲的環境規制為什么可以促進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呢? 內在的理論機制如何? 厘清這些問題,有利于實現環境保護與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的協同雙贏目標。
1 環境規制通過促進創新影響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
“外部性理論”決定了環境規制設立的必要性。它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有三種觀點:消極的“資源擠占”效應、積極的“創新補償”效用和效果不確定性。
1.1促進現有產業創新帶來的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
以Walley和Whitehead、Leonard和Knutsen等為首的研究者認為環境規制會造成企業額外的負擔,會提高企業的成本,降低企業利潤,流動資金及企業新產品、新項目的研發進程,從而阻礙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而“波特假說”理論認為企業為了應對環境規制的束縛,迫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成本,開展創新活動,而新技術的使用提升了產品品質和銷路,會給企業帶來的額外利潤,促進產品結構升級,形成“創新補償”[1],抵消企業因為污染治理而增加的負擔,進而促進企業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共同進步[2]。
1.2 綠色技術創新帶來的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
新的政府命令和獎勵機制、監督機制下要求現有行業需要改變生產技術、生產工藝;使用新型材料、新能源;創新排污體系、排污技術、廢水廢氣等有害物體凈化和處理技術,從而誕生新型的綠色裝備制造業企業。2021年“世界氣候峰會”上,世界各主要國家均提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無形中為現有企業的能源消耗和排污水平設置了閾值,為創新型企業開拓了更大的市場。綠色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是我國裝備制造業彎道超車,提升國際競爭力乃至國家經濟地位的核心競爭力。
1.3新型管理體系創新帶來的產業結構升級
知識資源的整合可以帶來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但是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基本都是作為世界產業鏈的一部分而存在,技術轉移或溢出都在產業鏈上進行。環境規制的制定可以促進國內不同產業鏈之間知識的融合、碰撞,新的知識整合可以促進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例如:環境體系認證ISO14001等國際標準體系是自愿型環境規制的標準之一。為了出口歐盟等國,我國企業被動應對,不能發揮中國主動習性,大量使用發達國家指定原材料及裝備制造業儀器,限制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制定適合我國經濟發展、能夠普遍運用、從民間推進環保技術投入、技術融合、使用和規模化的標準和制度,化被動為主動,可以極大地促進我國自身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
2環境規制通過改變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影響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
生命周期理論、污染產業轉移學說和比較優勢理論下,嚴厲的環境規制會促進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的進一步深化[3]。
2.1國際標準應用帶來的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
比較優勢理論帶來了國際貿易的繁榮。而國際標準則是國際貿易的生命線。為了擴大出口,企業必須按照跨國公司或國際消費者的生產、技術、環境標準來設計、制造、包裝和運輸相關產品。這對出口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提出了挑戰,也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同時,國際貿易給出口企業提供了“規模化制造”的機會,從而提升了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裝備制造業的需求,推動了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的升級。
2.2技術溢出帶來的產業結構升級
跨國公司通過綠地投資或與東道國公司合作,產生技術轉移或人力資本技術溢出、產業關聯效應技術溢出、市場競爭效應的技術溢出等效應。不管是直接技術轉移還是間接技術溢出,都提高了技術研發的動力,推動了新興技術的應用和普及,促進了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的升級。
2.3 國際貿易和國際貿易帶來的產業結構升級
國際貿易強化了各國的比較優勢,國際投資促進了社會分工,形成了全球產業鏈。每個國家都專注于某一個產品或某一個環節而進行更精細化、更高精尖端、更規模化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又通過國際銷售完成研發的配合和技術的溢出,從而促進了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但從東道國角度,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也存在技術、產業低端鎖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發展中國家裝備制造業的發展[4]。
2.4 “地球村”視野帶來的產業結構升級
全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體系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球人的共識,因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建立“碳交易”體系、ISO14001國際制度,在新的體制機制下,創新技術,進行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
3 環境規制促進企業生產要素流動影響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
為了滿足環境規制的標準,企業必須采取一定的應對措施。其中“缺口”理論、“雁陣”理論、國際投資階段發展論都解釋了國際投資中生產要素流動的方向及作用。
3.1碳配額和碳交易中生產要素流動帶來的產業結構升級
碳配額、碳交易制度下,企業可以通過“污染轉移”或購買滿足碳排放標準。資本要素、勞動要素、土地要素和企業家精神要素都會聚集,進一步促進新技術的研發和利用,最終帶來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
3.2 生產要素流動帶來的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
首先,環境規制促進生產要素跨國流動。一方面,新技術往往是新的利潤點,而新技術的研發和使用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資本和勞動力要素就會從投資回報率低的產業流向投資回報率高的新興產業[5]。另一方面,通過雙向跨國投資,國際融資、人力要素匯聚在發達國家,進行高科技研發,匯聚到發展中國家,進行產業轉移;發達國家釋放土地要素,進行結構轉型升級,發展中國家閑置或利用率、利潤率偏低的土地要素得以更加有效地利用,通過高效率的配置促進全球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其次,環境規制更加劇了生產要素稟賦。資本和技術稟賦帶來高利潤,而土地、資源、勞動力稟賦也并入價值鏈,獲得經濟的發展。不同稟賦承擔了不同的角色,從而形成規模效應。發達國家知識集聚、融資體制完善、技術領先,承擔大部分的研發、制度制定和銷售;發展中國家根據資源稟賦的不同,各自承擔制造、軟件、能源輸出等價值鏈不同分工,也形成規模,在各自領域產生強大集聚效應, 從而促進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
4 環境規制通過促進企業更迭促進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
環境規制加劇了“適者生存”的過程。邊際產業轉移理論解釋了投資國通過轉移即將被淘汰的企業到發展中國家而促進本國產業結構升級。平均可變成本理論解釋了企業出局的臨界點。
4.1新興企業的誕生帶來的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
4.1.1環保裝備制造業的誕生帶來的產業結構升級
環保裝備制造業是在當前嚴峻環境形勢下興起的新興產業[6],應環境規制的誕生而產生,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為其他企業滿足環境規制的要求,提供裝備基礎和技術保障的新興高科技行業。我國由于歷史因素導致裝備制造業整體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但環保裝備制造業作為新興行業,我國尚有進行彎道超車的可能性。另外,環保裝備制造業作為其他裝備制造業的服務行業,可以從環保這個層次助力我國裝備制造業業內產業結構升級。
4.1.2其他新型裝備制造業誕生帶來的產業結構升級
隨著人工智能的到來,新技術、新發明的運用勢必會帶來新的企業革新。嚴厲的環境規制下,不僅會有裝備制造業產業內的轉型升級,還會有新材料、新業態、新產品、社會新需求的產生,從而產生全新的裝備制造業生產材料、生產方式、生產體系,從而推動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
4.2現有企業更迭帶來的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
企業的更迭在所難免,環境規制加速了低利潤、高能耗產業的消亡。釋放的生產要素重新流動到利潤率更高的產業或行業。裝備制造業具有產業規模大,投資成本高的特點。“可變成本投資理論”決定了企業很難有動力針對現有企業進行顛覆性的投資。為了保證產業長期的競爭力和利潤,企業的每一次再投資都是新技術、新標準實施的過程,企業的每一次產業轉移都是一個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
5 ?利用環境規制推進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政策建議
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為了能夠保持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至關重要。雖然我國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目前低效率、高排放的裝備制造業發展模式很難改變。因此,我國應該從推進綠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加強裝備制造業的過程管理、建立適合于裝備制造業的環境規制、加強材料學、能源學等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制定適合我國裝備制造業綠色環保標準、正確引導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等幾方面入手,從而從環境保護與制造業結構優化中間尋找平衡點,實現經濟的綠色轉型,達到環境保護與裝備制造業結構優化“雙贏”,最終提升國家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吳敏潔,徐常萍,唐磊.環境規制與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影響機理及實證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9 (1):135-139.
[2]馬駿,王改芹.環境規制對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J].水利經濟,2019(2):26-30,35,86.
[3]徐曉慧,廖涵.環境規制、FDI與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基于長江經濟帶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湖北社會科學,2021(7):68-74.
[4]董軻萌.江蘇省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
[5]謝波,李冬梅.環境規制對制造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基于要素流動配置的中介效應研究[J].生態經濟,2020 (11):132-136,142.
[6]楊志安,劉益彤.我國政府環境規制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17 (5):128-132,149.
377650033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