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課程發展模式指的是課程發展過程中的程序問題、元素問題以及做法和原則問題。本文介紹了三種課程發展模式,分別是目標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逆向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整合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并加以評析,供幼教課程發展參與人員發展課程時參考。
【關鍵詞】課程發展;模式;目標取向;逆向取向;整合取向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21)11-0015-07
模式(Model)是將一個系統以及該系統背后的理論/意識形態、基本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關系用抽象化、概念化、簡約化的語言表現出來的一種形式。課程發展模式指的是課程發展過程中的程序問題、元素問題以及做法和原則問題。課程發展模式的作用在于讓課程發展參與人員通過參考課程發展模式去建構課程四大元素(目標、內容、方法、評價)之間應有的平衡、銜接、整合等關系,節省從頭開始摸索的時間,將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于提升教學質量。〔1〕本文介紹的如下三種課程發展模式提出了不同的課程發展路徑與步驟,可供幼教課程發展參與人員在發展課程時參考。
一、目標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
泰勒(Tyler,1949)提出的目標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2〕雖已發表70余年,但依然是許多課程發展參與人員所遵行與參考的模式。目標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以解決課程的四個主要問題為中心。(1)機構教育所尋求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2)為了達到這些目的,教育機構應提供哪些學習經驗?(3)如何有效地組織這些學習經驗? (4)如何評價教育目的是否達成?這四個問題既涉及課程的基本要素,即教育目標的確定、學習經驗的選擇(內容)、學習經驗的組織(方法)和評價,又涉及課程的四個步驟,即先決定目的,再進行學習經驗的選擇與組織,后進行評價。
(一)教育目標的確定
泰勒最強調的就是目標的確定,因為在他的理論中,其他三個步驟都是根據目標發展而來的。關于教育目標的確定,泰勒認為“暫時性的教育目標”有如下三個來源。
一是從學習者①本身去尋找教育目標。教育是改變人類行為模式的一種歷程,包括外在的行動以及內在的思考與情感。因此,在設定教育目標時,需要考慮教育在學習者身上引起何種變化,包括興趣、能力等。
二是從當代機構外的生活去尋找教育目標。課程發展參與人員在設計、發展課程時需要回答“何種知識最有價值”的問題。一種主張是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對學習者今日生活最重要的部分。另一種主張是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習者心靈各部分的發展。隨著生命的發展,學習者自會運用這一受過訓練的心靈去應付其所面對的各種情境。
三是從學科專家的建議去尋找教育目標。教育學家等會提出幼兒教育的范疇、范疇知識的核心重點及其知識論基礎。
從上述三個來源所獲得的“暫時性教育目標”,需要通過哲學和學習心理學的過濾,刪除不重要或是有矛盾的目標,才能確定“精準的教育目標”。
1.利用哲學選擇目標
教育哲學是選擇目標的第一張“過濾網”。機構教育是應當培養學習者適應社會的能力,還是應當培養學習者充分發展自我的能力?機構教育是強調本土文化,強調國際文化,還是兼而有之?“暫時性的教育目標”能否被保留取決于教育機構認為何種知識最有價值,取決于教育機構秉持的教育哲學觀是什么,取決于教育目標是否與教育機構辦學的方向相吻合。那些與教育機構的哲學/辦學理念相吻合的目標,便可能被當作教育機構的重要目標。
2.利用學習心理學選擇目標
學習心理學是選擇目標的第二張“過濾網”,判斷的是目標的可行性。如果“暫時性教育目標”無法與學習者的身心發展條件配合,便會失去價值。學習心理學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區分對于某一特定年齡階段的不同學習者,哪些目標可以用哪些方法去達成,哪些目標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達成。例如,幼兒階段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時期,如果將此目標推遲到高中時再去強調,不僅其所花費的時間會較長,而且就發展任務的階段性而言,這已經不是高中階段的主要學習目標了。
了解目標產生的來源與選擇過程,可以讓我們知道目標產生的依據、方向與程序。在實際制定目標時,泰勒提出了選擇目標的重要原則,即明確性、可行性、周延性。
(二)學習經驗的選擇
有了適當的教育目標之后,就可以按照練習原則、操作策略原則、興趣原則、準備原則、多樣性原則以及經濟原則來選擇有助于達成教育目標的適宜的學習經驗。
(三)學習經驗的組織
泰勒提出了組織學習經驗的五條主要原則,分別是連續性原則、統整性原則、銜接性原則、平衡性原則以及順序性原則。
(四)學習經驗的評價
泰勒指出,評價應有三種。
1.前測
“測”的本意是測驗,此處用來表示一切評價的方法。前測行之于教育方案實施之前,借以了解學習者在開始學習新經驗前所具備的能力和狀態,作為日后比較之用。
2.后測
后測行之于教育方案結束之時。將后測評價結果與前測結果相比較,可以了解學習者進步的程度。將后測評價結果與預定目標相比較,可以了解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
3.追蹤評價
追蹤評價行之于教學完成了一段時間之后,借以了解學習者之前獲得的學習效果是否仍舊存在。
泰勒認為,凡是能協助教師測知教育目標達成程度的任何方法,皆為適當的評價方法,可包括觀察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
至于評價的程序,可歸納成四步。第一步是界定目標。第二步是創設讓學習者表現良好行為的情境和機會。第三步是選擇評價工具。若無適當的、現成的評價工具可用,則可自行編制或設計評價工具。第四步是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與解釋。
從上述對泰勒課程發展要素與步驟的闡述可以了解到,泰勒課程發展模式里并未將教學列入論述范圍。不過,筆者認為,教學應當被包括在課程實施、運作階段,是整個課程發展的一部分。
二、逆向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
威金斯與麥克泰(Wiggins & McTighe,2005)認為,傳統的課程發展通常對課程目標不夠重視,使得課程發展容易出現問題,即以活動(activity)設計思維來思考課程的發展,以為活動設計就是課程設計,縱使設計了許多有趣、好玩的活動,可能可以達成該活動的目標,但卻無法讓學習者達成系統化、有意義、長期、預期的教育目標。因此,他們提出了逆向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3〕這一課程發展模式將課程發展分為三個主要階段(見圖 1)。
(一)確定欲達到的學習結果
此階段的首要工作是確定課程的目標,而且確保該目標符合國家、政府各層級對于課程的標準與期望。何種課程是適合學習者學習的;哪些內容是值得被學習者了解的;學習者被期待獲得的學習結果是什么……上述問題皆是此階段需要厘清的重點。
(二)提出令人信服的評價指標
此階段的重點是提出令人信服的評價方法、工具和指標,以協助證明學習者的學習已達成預期的課程目標。
(三)計劃學習經驗及教學活動
在澄清了課程目標,以及確定了檢視學習者學習成果的評價指標后,這一階段的重點是擬訂最適合的教學活動計劃。在這一階段,需要解決如下關鍵性問題。(1)什么樣的知識、概念及技巧可以符合預期目標并且有助于達成目標? (2)什么樣的活動能夠整合學習者需要的知識、技能與情意態度? (3)為了達成預期目標,如何教才是最適宜的方式? (4)什么是最適合用來達成預期目標的教學資源?
課程發展的三個階段有各自的重點。第一階段的重點是確定目標。先是確定一般性的教育目標,包括檢視其與國家、政府各層級的課程標準間的契合性等。之后是進一步落實課程目標,根據一般性教育目標來判斷、選擇學習內容,幫助學習者達成設定的學習結果。最后是教師在班級層面落實目標,確定提供給學習者的學習經驗。 第二階段的重點是解決評價方面的相關問題,目的是了解課程實施后是否能達成預期目標。第三階段的重點是設計教學活動。課程發展參與人員需要思考什么活動能使學習者理解需要學習的內容以及應當通過什么工具或步驟促使學習者達成目標。
威金斯與麥克泰認為,完整的課程設計、單元活動設計應具備表1的要素。逆向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的課程發展程序是先確定預期學習者會達成的學習結果,再確定評價方式,之后再確定可以達成這些學習結果的內容與教學方法。逆向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擺脫了過去課程發展的誤區,澄清了課程設計本身應有的特質。
三、整合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
芬克(Fink,2013)強調課程發展是要將課程基本要素——教/學的情境、學習目標、評價、教學活動——加以整合形成一個具連貫性、整體性的架構。〔4〕芬克強調意義深遠的學習(見圖2),認為學習是可以改變學習者的生活方式的,因此課程發展要做到:一是活動能讓學習者積極參與;二是活動結束后能讓學習者的學習持續地產生作用;三是能影響并改進學習者之后的學習與生活,使目前的學習對未來的學習與生活產生影響。
整合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見圖3)重點如下。
(一)你在哪里?
這指的是情境因素,即在開始設計課程時要對教學情境有所了解。一是了解這個課程的屬性,即現在要設計的課程是屬于哪一個層級的,具有哪一種功能等。二是了解該領域/科目/項目的屬性,即設計的課程是偏社會性知識、邏輯性知識還是物理性知識;是強調一些基本知識的記憶與理解還是強調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等。三是了解一般性的學習情境,即對學習者學習的期待是什么,教育機構對教/學、課程、學習者、學習的信念與主張是什么等。四是了解學習者的特性,了解學習者擅長的學習方式是什么,發展狀態如何,愛好是什么等。五是了解教師的特性,即教師的教育/教學信念與價值觀是什么,教師的愛好與課程/教學間的關系是什么等。
(二)你希望帶學習者到哪里?
這指的是教育/學習目標的問題。整合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是“以學習為中心”取向的,不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取向的。課程發展參與人員要思考,對學習者而言,什么學習是重要的,學習者在課程結束時應該學到什么。這是學習目標與學習結果確立的問題。學習經驗包含的類別越多,學習者越能開展意義深遠的學習。在確定學習目標時,教師可以問自己:“學習者學習完一年后(或是更久),我希望學習者能怎么樣?”教師可以參照如下方面(見圖4)來追問自己。
1.基礎性知識目標
“對學習者未來而言,哪些關鍵信息是重要的,需要去理解與記憶的?”
“對學習者未來而言,哪些重要想法(或是觀點)是需要去了解的?”
2.應用性目標
“對學習者未來而言,需要得到哪些重要的技能?”
“學習者應當學習批判性思考、創意性思考還是實用性思考?”
“學習者需要學習哪些項目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與學習?”
3.整合性目標
“學習者是否能將所學到的學習經驗與自己的真實生活建立聯結?”
4.與人有關的目標
“學習者在與自己、與他人的互動關系中,應該學到些什么?”
5.關愛的目標
“學習者在感覺、興趣、價值觀等方面會有哪些改變/成長?”
6.學習如何學習的目標
“學習者能不能成為更好的學習者?”
“學習者如何探索所學的知識?”
“學習者怎么開展自我導向的學習?”
(三)你怎么知道學習者是否達成了預期的目標?
這指的是反饋與評價的問題,是為了了解學習者是否達成了預期的學習結果。教師要運用如觀察、真實性檔案、訪談等方式做教育性評價。芬克認為教育性評價有如下重點。
1.前瞻性評價
這是為了評價學習者在未來真實生活里是否能應用所學的能力。教師在設計評價方式時要問自己:“學習者將來會在什么情況下需要/能運用到這些學到的內容?”教師以此設計能反映/應用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的問題。
2.評價指標與標準
讓學習者知道教師會用哪些指標以及標準來評價他們的學習,有助于增強學習者的目標意識。
3.自我評價
教師要給予學習者自我評價的機會。
4.反饋
要促成學習者實現意義深遠的學習,教師的反饋要做到如下幾點。
(1)高頻率
每個月給一次反饋是不夠的, 每天、每周的高頻率反饋對學習者的深入學習會很有幫助。
(2)及時
盡可能及時給學習者反饋。
(3)區分
根據評價指標與標準給予明確的反饋,避免含糊籠統的反饋。
(4)關愛
注意反饋的方式,要能理解學習者的感受,對學習者有同理心,如此才能產生好的反饋效果。
(四)你要如何到達預設的地方?
這指的是學習內容/教與學課程架構以及活動的選擇、設計或是發展的問題。
(五)你要如何設計課程架構?
第一步,如同蓋房子要先決定屬于哪種性質的房子(高樓大廈、獨棟別墅或是其他),設計課程架構要先決定課程類型是方案式的、主題單元式的、科目式的或是其他。
第二步,課程發展參與人員根據上文的各類學習目標去選擇適宜的學習活動。學習活動要促進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見圖5)。
第三步,選擇教學方法。
第四步,思考需要的資源,即為了開展學習活動,學習者需要哪些資源(人、物、媒體等)來協助他們的學習。
第五步,確認主要課程要素間的統整性與協調性(見圖6)。
第六步,考慮時間與空間因素,配合教育機構行政日歷,將課程鑲嵌到學期、月、周、日的時間表中,形成教學日歷,并依學習活動的需要做各種空間的規劃。
根據上述步驟,課程設計程序見圖7。
第一步:確定一套預期的學習目標、學習結果。
第二步:將第一步設定的目標放到三列表里的第一列。
第三步:依據每一個特定目標設計出該項的學習活動與評價活動。
第四步:將第二、三列的資料依適宜的順序移到教學時間表里。
第五步:理論上而言,依照第四步的時間表實施活動(具備相關教學質量的保障條件)后,學習者應該能開展意義深遠的學習。
四、三種課程發展模式的評析
就構成課程的基本要素而言,目標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的課程要素包括目標、內容、評價,對達成目標的方法著墨較少。逆向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包含了目標、內容(活動)、教學方法的原則與評價等四個要素。整合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是將內容與教學方法統合成教與學活動的元素,在不同階段用不同的原則與方法去確保課程元素間的一致性、整合性、平衡性、轉化性與協調性。除了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外,整合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還包括“情境”要素。
就目標的來源與特質而言,目標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的目標發展基礎是心理學、社會學、哲學以及知識論。逆向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重視課程目標的厘清,特別強調學習活動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契合性、銜接性以及課程目標對于幼兒的意義。整合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考慮的是“意義深遠的學習”。歸納而言,目標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與逆向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比較宏觀,整合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則比較具體。
就學習經驗的選擇原則而言,目標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提出了數條選擇學習經驗的原則。逆向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則較多考慮學習內容對學習者的意義與價值。課程發展參與人員在規劃相關的學習活動、安排學習經驗時,會不斷思考這個活動對學習者的學習有何意義;學習者是否在活動中有運用自己的心智、經驗,內化與轉化學習經驗的機會;針對眾多的學習經驗/內容,究竟該如何選擇。逆向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建議課程發展參與人員先根據課程目標擬定學習評價指標,再根據此指標設計學習的內容及方法,也就是將對學習者能夠學到什么的期待、如何才能看見學習成果,以及該安排何種活動等,皆細致、具體地擬定在課程計劃中。整合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則提供了比較具體的選擇學習內容的方向。
就學習經驗的組織原則而言,目標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提出連續性、統整性、銜接性、平衡性與順序性原則。逆向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則沒有針對學習經驗的組織提出較具體的做法。圖4至圖7則是整合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組織學習經驗的具體做法。
就課程發展程序而言,目標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的課程發展程序是:敘述目標→選擇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評價。逆向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的課程發展程序是:確定欲達到的學習結果→確定評價指標→計劃學習經驗與教學活動→評價。整合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的課程發展程序是:設定學習目標→設定評價指標、方法與程序→確立課程的架構/結構→設計活動→將確認的課程活動鑲嵌到學期、月、周、日時間表→依學習活動的需要做空間規劃。
從上述課程發展程序可以看出兩個可以繼續討論的基本問題。
(一)課程發展可以從沒有目標設定開始嗎?
上述課程發展程序都強調目標的重要性,將之放在課程發展的第一步。然而,實踐中部分人的做法卻是先進行活動設計,然后去對照學習指南等相關指標。如果目標沒有引領的作用,那去對照的目的是什么?與此同時,先有活動,后去對照目標, 那說明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要達成該目標的意向。那么,教師應思考的活動設計的指引是什么?如何知道教學與學習的成果是什么?如何知道是否達到了教育目的?如何檢驗自己的課程/教學規劃是否適宜?諸多問題有待思考。
(二)課程發展的先后順序是什么?
大部分課程發展程序是偏向目標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的,但是逆向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以及整合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為了糾正傳統課程發展對課程目標的忽視問題,強調在目標確立之后要先確定學習者學習之后會有何種預期的學習結果,再決定可以達成這些學習結果的內容與教學方法。在幼教領域里,這樣的課程發展順序,有待實踐界的實施與反饋。
參考文獻:
〔1〕簡楚瑛.幼兒園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第二版)〔M〕.新北:心理出版社,2019.
〔2〕TYLER R W.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3〕WIGGINS G P,MCTIGHE J.Understanding by design〔M〕.2nd ed.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2005.
〔4〕FINK L D.Creating significant learning experienc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esigning college courses〔M〕.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2013.
Analysis 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
Jian Chuying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Abstract】Issue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 include procedure, elements, methods and principle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re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s, which are goal oriented model, reverse oriented model, and integrated model. The analysis of the paper provides some ideas for futur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eywords】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 goal orientation; reverse orientation; integrated approach
309850190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