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供熱面積近9億平方米,已基本實現清潔能源供熱,天然氣在我市集中供熱能源占比超過90%,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供熱中占比僅為4%。目前我市區域供熱面積近6億平方米,共有1200多家供熱公司,3500多座鍋爐房。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規模性的供熱企業信息化已有所提高,一些比較小規模的供熱企業則還處在初期的水平,管理粗放?!遍L期在北京市城管委供熱辦工作,對北京供熱、智能供熱的相關工作非常熟悉的北京市城管委綜合計劃處處長王愛民在2020年12月初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北京市供熱智能化信息化改革具有可行性。
記者:智能供熱與傳統供熱相比,有哪些優點?
王愛民:通過智能供熱改革,可實現政府、企業、市民多方共贏。智能供熱比傳統供熱更為直觀、客觀、精細,基礎數據采集更為精準、時效性更強,通過智能供熱管理云平臺,政府主管部門可以動態監測供熱單位日常運行情況,形成與“接訴即辦”深度融合的有力抓手,強化行業服務監管,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供熱單位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科技在供熱領域的廣泛應用,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推動供熱能效提升,實現節能降耗。
記者:北京市現有供熱設備使用運行狀況如何?存在哪些尚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如何解決?
王愛民:目前北京市鍋爐均采用天然氣鍋爐供暖,部分供熱企業自主投資搭建有信息化管理平臺,為實現智能供熱提供了基礎條件,但大多數鍋爐房和換熱站處于手動或者半自動化狀態。尚待解決的問題包括鍋爐房及換熱站智能化水平低、無法及時了解供熱參數及設備運行狀況、無法精確調節供熱量、戶端缺乏有效的監測和調節手段等。這些問題,亟需用智能的途徑來解決。
記者:北京市推動智能供熱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怎樣的?
王愛民:在北京智慧城市建設總體設計框架下,以標準化和信息化為基礎,以供熱系統智能化為發展方向,以熱源、熱網和熱用戶全系統節能、降耗、減排和供熱安全、可靠、舒適為目標,注重新技術應用,分類施策,加強政策引導扶持,全面提升本市供熱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一是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依托社會資源,增強供熱供給方與需求方有效互動,開展典型示范、企業對標、交流學習、等級評價等活動多方參與城市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共治。二是推動政策改革,提高服務質量。監測供熱企業日常運行情況,掌握供熱大數據,便于精細化管理,為與“接訴即辦”深度融合提供抓手,提升供熱行業整體管理水平,進而推動節能減排、供熱補貼、供熱價格、供熱服務標準、熱計量管理等政策的制定與改革,做到精準施策,有的放矢。在更為客觀、公正、完善的政策引導下,提高供熱服務質量,切實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三是循序漸進,有序推進。供熱智能化信息化建設在試點成果上,統籌謀劃、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多措并舉,最終覆蓋全行業。
記者:智能供熱需要現代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綜合網絡技術等。從技術角度看,推進智能供熱的條件具備了嗎?
王愛民:技術條件已基本成熟。隨著大數據、5G、互聯網、物聯網、計算機通信、自動化控制技術水平不斷發展進步,以往在供熱技術改革中遇到的技術壁壘已被突破。運用最新的科學與信息技術手段,為深化供熱改革,加快推進供熱智能化信息化創造了必備條件。
北京市物聯網、大數據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初見成效,將城市物聯傳感“一張網”建設納入全市大數據工作規劃。在全市整體工作規劃的框架下,各部門已經開展了多項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應用的示范工程。眾多領域與物聯網、大數據的成功應用,也為供熱智能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意義,順應新時期的時代發展趨勢,推動供熱智能化信息化改革,恰逢其時,勢在必行。
通過大數據智能物聯信息手段,建立智能供熱體系,在供熱運行中根據采集的運行數據實時分析,由計算機智能計算,自動下發控制策略,實現供熱系統智能化控制,也為政府掌握供熱一手數據,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指導供熱行業改革提供數據支撐。
記者:請簡單介紹一下北京市已經進行的智慧供熱的相關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
王愛民:我委依托市供熱協會的資源優勢,主動與協會溝通,市協會組織相關供熱企業在上個采暖季過程當中,在海淀區博雅西園小區開展了智能化供熱試點,并取得初步成效。試點項目小區共20棟樓,2001年建造,供熱面積19.6萬平方米,居民1203戶。與該小區供熱規模和建造年代同類的小區比較多,在北京供熱行業具有代表性??偟膩碚f,試點取得的成效在四個方面。
一是建立了智能供熱服務管理平臺,實現了智能管控。通過采集分析供熱數據,有助于供熱企業運行管理水平的提升,由粗放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
二是精準供熱,實現節能減排降成本。北京市集中供熱系統能源消耗種類主要為天然氣、電和水,也是供熱企業主要成本,約占到企業經營成本的50%以上,其中天然氣成本占到90%以上。根據北京市供熱協會的數據,該試點2019年~2020年供暖季比2018年~2019年供暖季燃氣消費量節約率6.79%,節約金額29萬余元;節水率50.53%,節約金額1.5萬余元;節電率17.09%,節約金額近8.4萬元;人工節約率36.36%,節約金額9.8萬余元。四項合計節約48.96萬余元。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71.8噸,氮氧化物51千克。試點智能供熱說明,通過智能供熱服務管理平臺的建立,可提高管理效率,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減少人員管理成本和物料消耗,降低能源消耗。進而實現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達到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戰略目標。
三是提升供熱服務和居民滿意度。智能供熱服務管理平臺為供熱企業提供了更為科學、高效、精準的管理工具,供熱企業提升供熱服務質量,有效降低了“12345”投訴率,最終讓老百姓真正受益,增強人民幸福感、獲得感。
四是供熱數據透明化,為政府監管提供依據。以往的數據采集與收集,多采用供熱企業上報的形式,智能供熱服務管理平臺建立并應用后,可對運行數據參數進行采集上傳,減少人為因素的干預,使得數據更為客觀、精準。供熱數據透明化,會促熱行業改革政策制定更加科學合理。
記者:請簡要介紹一下“十四五”期間,北京市智能供熱的主要目標和方向。
王愛民:在市“十四五”規劃的總體框架下,將供熱智能化信息化改革與供熱智能管理平臺建設列入規劃,作為推動供熱行業發展的主要目標與方向。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為政策制定與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強調能效管理,引導行業管理水平提升,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記者:智能供熱2021年的重點工作將是哪些方面?
王愛民:主要是兩大方面。一是擴大應用試點。在前期試點項目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擬擴大供熱智能化、信息化試點范圍,在不同區域、不同條件下進行多項目試點,尤其在城市核心區、副中心,按照不同建筑年代,不同建筑用途和供熱系統形式,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項目開展。二是結合市供熱“十四五”規劃制定加以推動。明確將智能化信息化供熱改革和2020年5月啟動的“北京市智能供熱管理云平臺”建設列入“十四五”規劃,擬將新建建筑具備智能化供熱系統條件寫入建設標準。
記者:據悉,目前北京正在加緊研究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這一行動方案的制定,對供熱行業、相關行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王愛民:在碳中和背景下,供熱將成為改革的重點。智慧化供熱試點需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尤其是新能源、新技術應用,末端智能化控制體系計量等。長遠看,這將是供熱能源結構重構和技術方向的重要調整,通過市場化引入帶來的行業自我革命必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整個供熱系統能效提升也包括大力推進建筑節能、行業節能,政府在政策指引、試點示范、市場引導等方面逐漸轉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揮科技作用,促進節能減排,綠色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