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汝倩
進入“互聯網+”時代,媒體形式多樣、信息內容海量、生活快節奏等讓人們的注意力變得碎片化,更傾向于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碎片閱讀,“微內容”也變得更容易俘獲人心。進入“微時代”,傳統的紀錄片也衍生出“微紀錄片”的形式,它關注人、關注人背后的故事,以全新的視角,向觀眾傳遞溫暖的情懷。
二更就是在這場新媒體轉變浪潮中涌現的成功案例。二更于2014年在微信公眾平臺正式上線。不同于當下短視頻市場中UGC大量混雜,內容質量不能保證,二更視頻專注于PGC模式,強調優質原創內容的打造,擁有專業團隊對視頻內容進行精良制作。同時,二更視頻在傳播渠道方面做到了全渠道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主要有微信、微博等熱門的社交媒體平臺,抖音、嗶哩嗶哩等視頻APP,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等資訊平臺,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線下主要與機場、地鐵、公交巴士公司進行合作。這一系列的創新讓二更在這場變革中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內容定位和敘事技巧是二更成功的關鍵要素。二更的微紀錄片“以人為本”,關注小人物,關注身邊的普通人,從人出發,挖掘人物背后溫暖的故事。二更也一直秉承著“發現身邊不知道的美”的理念進行創作,從小切口探索“生活的美”,傳遞人文之美。
微紀錄片是相對于傳統紀錄片而言的,是由于新媒體時代用戶的閱讀習慣發生改變而誕生的。微紀錄片一般時長在3-8分鐘之內,制作周期相對較短,花費相對較少,傳播平臺廣泛且傳播速度快。微紀錄片在繼承了傳統紀錄片真實性、藝術性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主要包括時長短、敘事視角小,關注身邊平凡的人和他們具有閃光點的平凡的事。
二更的創始人丁豐始終堅持“發現身邊不知道的美”,堅持“短視頻,大情懷”。不同于傳統紀錄片的“陽春白雪”的高雅,二更的微紀錄片將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發現身邊的平凡人身上的閃光點,表現這些“小人物”背后溫暖的故事。以人為本,以小見大,從小切口切入,揭示背后的大主題。拍攝視角平民化的轉變,使紀錄片更有感染力,也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當然,在拍攝人物的選取中也要注意對象的典型,雖然是“小人物”,但也需要有一些特點,有自身的閃光點,有滿滿向上的正能量。
二更中,“身邊人”和“手藝人”這兩個欄目深受用戶的喜愛,“身邊人”主要是記錄身邊的普通人;“手藝人”主要記錄有著精湛手藝絕活的工匠們。他們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普通的老百姓,通過二更的微紀錄片迸發出讓觀眾感動的光芒。例如二更在2019年拍攝的《老豆腐情緣》,主角是一對八旬夫婦。該微紀錄片講述了這對老夫妻從1985年開始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賣老豆腐,純手工磨豆子點豆腐,3元一碗,火爆33年,食客們也都好這一口。雖然這一路上風風雨雨,但是他們一直堅守著自己的豆腐攤,努力把這一口老豆腐帶給大家,“豆腐一生伴,恪守一世情”體現了這則短片的主題。這部微紀錄片讓觀眾感動于老夫妻的堅守與相依相伴。
在如今的短視頻市場中,由于權力下放,大量UGC內容充斥于市場中,這也讓短視頻內容參差不齊,不能保證內容質量。而二更始終堅持“內容為王”,致力于原創、優質、專業的內容打造,在視頻制作方面要求很高,在內容創作上都是由專業的團隊來制作的,打造PGC模式,從微紀錄片的前期策劃、創作到實施,再到后期剪輯包裝,全由專業人員操作,保證二更視頻內容的質量。
二更的鏡頭對準的雖然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但卻是一些有著閃光點的“身邊人”,他們散落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卻以自己的方式散發著光芒。二更在進行微紀錄片創作時,會對所拍攝的故事進行高度的總結,提煉出中心含義,最后在視頻結尾以一句話出現,然后視頻緩緩結束。這些所要表現的中心點都是當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比如“堅守”“傳承”“夢想 ”“愛”“快樂”等。
《30歲,他從香港來》講述了一個年輕室內設計師創業的故事。一路上困難很多,但是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目標與想法,在創業這條路上穩穩前行。他說:“我希望40歲回望我30歲的時候,我是可以繼續不斷挑戰自己的”。在片尾一句高度凝結的字幕——“30歲,我不屑保守的成功,我要一直鮮活地創造”,點明全片的主旨,向觀眾傳遞了努力奮斗、追求夢想、積極向上的精神。
二更的微紀錄片在故事敘述中往往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直接明了地亮出主題。一般在片子開頭幾十秒的地方出現這部片子的名字,然后切入事件的講述,慢慢將故事推向高潮,最后在片尾將故事的思想升華,提煉出想要傳達的思想,以一句話緩緩落幕。
微紀錄片由于時長受限,往往只能從一個側面來挖掘背后深意,但在記錄時也不是完全照搬人物的生活狀態,而是“善于‘發現’有意義有價值且頗為神奇的生活細節,而且能夠將這些珍珠般的細節貫穿在一起,那就可能升華為一種別樣的生活,別樣的世界”。
在微紀錄片中,一般都是故事主人公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進行自述,這與傳統紀錄片運用后期配音做旁白不一樣。讓主角自己陳述,他們的話語舒適又自然,可能這些話語也會帶有方言,無形之中拉近了畫面與觀眾的距離,更有親近感,更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也讓所呈現的故事更具真實性。
《奮斗在他鄉,我的藍天夢》講述的是四川小伙袁楊佳追逐自己的藍天夢的故事。片子一開始便由袁楊佳講述自己的這段經歷:“從一開始選擇這個行業,就是沒有給自己留任何后路,所以我現在既然夢想的第一步已經實現了,那我就不能辜負自己的選擇……”觀眾聽著袁楊佳講述自己的故事,融入到短片營造的情境中,靜靜聆聽他的經歷。
1.鏡頭語言的運用。二更的微紀錄片在拍攝時多用特寫、近景的小景別鏡頭。小景別的運用可以放大人物以及拍攝主體的細節,突出主體,畫面更具沖擊力,使觀眾觀看的時候更加清晰,拉近觀眾與視頻作品的距離。
2.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在剪輯過程中,選取最有價值的畫面和人物最有價值的聲音,兩者相互配合,將素材進行剪切與拼接,呈現最佳的效果。在畫面與聲音的處理方面,不需要一一對應,而是將后期采訪的聲音作為同期聲,插入到畫面中,形成主人公自述故事的感覺。
3.后期的精良制作。二更追求的是專業的PGC內容打造,從前期的內容選取、策劃、拍攝到后期剪輯制作,都要求制作精良。二更由此組建了專業的團隊對視頻制作進行精良打磨,力圖給觀眾帶來最好的視覺感受,也由此建立起自己專業的品牌形象。
“短視頻,大情懷”,微紀錄片將視角放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普通人,放于這些身邊的“小角色”,他們散落在我們身邊每一個想不到的角落,街頭巷尾、大街小巷,他們背后有著平凡且溫暖的故事,有著暖化人心的力量。雖然呈現的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些小片段,講述的是他們平凡普通的故事,但都承載了他們的精神核心。因為講述的是我們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所以能夠更好地拉近觀眾與影視的距離,給觀看者更強烈的情感共鳴。二更關注小人物、關注小人物的小命運,從小事入手,揭示出大的主題,拔高到精神內涵的層面,讓觀眾體會小人物身上具備的優秀品質、滿滿的正能量,也感受到人文的力量。

“故事化”的言說方式,將日常生活的呈現故事化,真實地拍攝主角的日常生活,不加任何干涉,力圖還原真實的生活狀態,也不使用帶有滿滿播音腔的專業人員的配音旁白,讓故事主人公進行自述,以第一人稱的“我”的視角向觀眾講述“自己”的故事,選取最有價值的畫面,用恰到好處的處理方式讓故事一步步深化,由淺入深,到片尾達到高潮,最后將主題升華,引起觀眾的深思。“故事化”的言說方式沒有刻意美化,就讓這些接地氣的“煙火”氣息充斥在鏡頭中,在“自述”故事的過程中,將觀眾引入其中,感受人間溫情,體會人文關懷。
微紀錄片的美,在于它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從平凡人身上挖掘平凡的美,感受小人物的煙火與溫度、溫暖與情懷,從最真實的事件切入,以最真實的手法拍攝,表現最真實的情感,讓觀眾體會最真切的人文之美。二更的“平民化+故事化”的創作方向,很好地將微紀錄片人文化,抓住了微紀錄片中“真實”的核心,在小的切入點透視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思想,“短視頻,大情懷”,“發現身邊不知道的美”,引領觀眾體會微紀錄片的人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