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鄒勇斌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內科,湖南 郴州 423000)
宮頸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婦科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在宮頸癌患者疾病進展過程中,淋巴結轉移是患者腫瘤轉移的主要途徑。有研究顯示[1],臨床上約有15%的宮頸癌患者存在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伴有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的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預后非常差,對患者進行體外延伸野放療是對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的局部晚期宮頸癌的有效治療方式。為探討體外延伸野放療提高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的局部晚期宮頸癌生存預后的效果,本研究選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的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120例,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的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120 例,根據放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各60 例。對照組年齡39~65 歲,平均年齡(52.8±3.6)歲;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29例,淋巴結轉移31例;平均體質量(21.3±2.4)kg;臨床分期:ⅡB 期 30 例,Ⅲ期 20 例,ⅣA 期 10 例。觀察組年齡37~69 歲,平均年齡(53.4±3.8)歲;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25例,淋巴結轉移35例;平均體質量(21.6±2.7)kg;臨床分期:ⅡB期25例,Ⅲ期20例,ⅣA期15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符合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的局部晚期宮頸癌的臨床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善;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肝腎系統疾病者;機體免疫功能障礙者;營養代謝類疾病及凝血功能異常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同步化療。觀察組采取體外延伸野放療聯合同步化療方案,在體外延伸野放療照射在患者常用骨盆的基礎上增加對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引流區的放療,使用VarianTrilogy 直線加速器對患者進行調強放療,患者取仰臥位,使用熱塑體膜固定,模擬定位之前患者口服溫水充盈膀胱,使用東芝Toshiba CT Aquilion TM ONE CT定位機對患者進行定位和精準放療計劃控制。在常用盆腔視野基礎上增加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引流區放療,GTV-n、GTV-t區域。GTV作為亞臨床區域,包括宮頸原發病灶GTV及淋巴GTV兩部分。在腹主動脈下腔靜脈前5 mm,后界椎體前緣、兩側界腹大肌內側緣與盆腔區域CTV,參照子宮頸癌根治治療CTV 臨床指南。計劃靶體積以CTV 外擴0.8 cm,患者器官包括膀胱、直腸、脊髓、小腸、腎。從患者接受體外照射第4周開始,使用γ射線近距離遙控后裝治療機對患者進行腔內后裝治療,每周1次,A點照射劑量為6 Gy,共5F,腔內后裝治療當天暫停對患者的體外照射。運用192 高劑量腔內后裝治療機進行腔內放療,在外照射5周后加用腔內放療,A點照射劑量為每次600 cGy,每周1次,共4~5次。在對患者進行放療時,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如果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要及時停止放療,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對癥治療。所有患者均隨訪3年。
1.3 觀察指標 ①以治療后3個月的影像復查結果為評價標準,參照WHO 發布的療效評價標準進行評價[2],劃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颊咴谥委熀竽[瘤病灶消失并持續超過4周,為顯效;患者治療后腫瘤病灶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直徑乘積減少在2%~50%,未出現新病灶,維持4周以上,為有效;患者治療后患者腫瘤病灶最大直徑和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增大25%,或發生新病灶,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參照急性放射性反應美國腫瘤放射治療協作組織,急性放射性損傷分級標準加以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與生存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和3 年內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與生存率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nd survival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宮頸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類型,嚴重威脅女性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淋巴結轉移是宮頸癌最主要的轉移途徑[2],腫瘤會沿患者宮頸附近的淋巴結依次向子宮旁、閉孔、髂內外以及髂總淋巴結等轉移,進而向患者的腹部轉移[3]。其中腹部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是宮頸癌患者最為嚴重的不良因素之一。由于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解剖位置比較特殊,且臨近小腸、雙腎、脊髓等關鍵器官,若采用臨床常規放化療治療,會產生較大不良反應,多數患者無法耐受,最終被迫中止放療降低臨床治療療效。對于宮頸腫瘤患者,腔內后裝放化療往往需要較高劑量,但在周圍正常器官內直腸、膀胱、乙狀結腸化療劑量較低,可充分發揮治療效果。針對中晚期宮頸癌,實施同步放化療治療效果較單純放療效果更佳,治療敏感性能夠有效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長生存期。
對于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的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延伸野調強放療相比傳統的常規放療和三維適形放療優勢較大[4],對患者進行體外延伸野放療時,能有效提升放療的高劑量分布區與患者靶區的適形度,使鉛區內劑量的分布更加均勻,還可明顯降低患者鄰近組織和臟器的受照射劑量,提高臨床療效和患者耐受性[5]。有研究發現[6],當對宮頸癌患者的腹主動脈旁淋巴結照射劑量達到55 Gy 時,患者腫瘤完全緩解率可達70%以上。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1.67%,3 年內生存率為5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33%和33.3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體外延伸野放療聯合同步化療方案治療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的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臨床療效顯著,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是一種理想的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的局部晚期宮頸癌治療方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