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齊光,徐令清,鐘國權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清遠市人民醫院檢驗科,廣東 清遠 511518)
2019年12 月,我國武漢開始爆發一種新型肺炎,導致這種肺炎的病毒被世衛組織正式命名為2019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1]。我國是疫情爆發的第一個重災區,但目前在我國疫情已得到初步有效控制,我國已進入復工、復產、復學階段,然而在全球范圍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數量仍在劇增。鑒于目前嚴峻的國際疫情形勢,疑似病毒感染病例的確診為疫情防控的重要環節。
在疫情初期,我國科學家們迅速利用已有的科學方法檢測出了這一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序列。核酸檢測也成為確診病毒感染的關鍵證據,然而,核酸檢測存在對檢測要求較高、漏診率高,靈敏度低等不足。而目前檢驗科常規采用的方法是熒光定量PCR 檢測2019-nCoV 核酸,此方法對實驗條件、設施、人員要求高,并且影響因素多、操作步驟多、檢測時間長,檢出率低,在許多醫院并不具有進行核酸檢測的條件。隨著對疾病認識的深入和診療經驗的積累,為進一步加強早診早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最新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七版)》已明確將2019-nCoV 特異性抗體檢測與核酸檢測、病毒基因測序共同列為疑似病例確診的病原學證據之一[3]。熒光免疫層析法是特異性抗體檢測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2 322 例利用免疫熒光層析法進行特異性抗體檢測的檢測結果分析,探討熒光免疫層析法檢測2019-nCoV特異性抗體IgM和IgG用于新冠肺炎篩查價值,為新型冠狀肺炎的抗體診斷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某醫院2 322例診療患者利用免疫熒光層析法進行2019-nCoV 特異性抗體IgM和IgG檢測的臨床資料。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EDTA 抗凝血),將血漿分離后進行2019-nCoV特異性抗體IgM和IgG檢測。熒光層析法試劑盒由廣州萬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檢測儀器為配套的FS-301干式熒光免疫分析儀,檢測結果以測試熒光值與內置質控熒光值的比值來表示(即測試熒光值/內置質控熒光值,cutoffindex,COI),樣本中的2019-nCoV IgM或IgG抗體的量與熒光強度成正相關,COI為1.0~1.1時記為疑似陽性,>1.1記為陽性,<1.0記為陰性。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光免疫層析法2019-nCoV抗體檢測結果,包括陽性率、疑似陽性率。觀察2019-nCov 特異性抗體IgG檢測結果為陽性和疑似陽性的樣本中年齡分布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
2.1 在2019-nCoV 特異性抗體IgM 和IgG 檢測中免疫熒光層析法的檢測結果 2 322 例樣本中,采用萬孚熒光免疫層析法試劑盒檢測出IgM 或IgG 抗體陽性28 例,陽性率為1.21%;2019-nCoV 特異性抗體 IgG 檢測陽性 9 例,陽性率為0.78%,疑似陽性4 例,疑似陽性率為0.17%;在特異性抗體IgM 檢測陽性共19 例,陽性率為1.18%,疑似陽性共 6 例,疑似陽性率為0.26%
2.2 檢測結果為陽性和疑似陽性的樣本年齡分布統計2019-nCov 特異性抗體IgG 檢測結果為陽性和疑似陽性的樣本中年齡>45 歲的比例為61.54%(1 429/2 322);2019-nCov 特異性抗體IgM 檢測結果為陽性和疑似陽性的樣本中年齡>45歲的比例為72.00%(1 672/2 322)。
與武漢肺炎相關的病毒經過中國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對該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進行研究之后證實這是一種全新冠狀病毒[4]。基因序列特征與SARS-CoV 和MERS-CoV 相似,但也具有顯著不同。新型冠狀病毒的外膜具有突起,形似皇冠,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但也可經接觸傳播,已有研究證實甚至可以通過糞便等排泄物傳播。其臨床表現與肺炎癥狀相似,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無力、呼吸困難等癥狀,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胃腸道癥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最終死亡[5]。此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具有傳播迅速,傳染力強的特點,雖然目前根據病毒結構預測并篩選可能藥物,部分化學藥物已進行體外實驗并得到抗新冠病毒效果,但其在體內是否具有相當的活性仍需研究。同時,對已有的中醫方劑進行篩選,著重考察前期治療中效果明顯的方案,對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盡可能提高救治率。此外,進一步深入開展病毒結構和各蛋白功能及位點的研究,以期盡快研制出特異性高的抗體及疫苗。因此,在戰勝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過程中,對于疑似患者的確診以及普通人群的檢測是疫情防控的關鍵。實驗室檢查手段以病原學檢測為主,包括核酸檢測和血清學檢測、CT診斷。
新型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為RNA,屬于RNA 病毒,針對RNA 病毒的診斷,核酸檢測是主要的病原學檢測手段,且常常被作為“金標準”。其中較成熟的核酸檢測手段有實時熒光定量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依賴核酸序列擴增(NASBA)、重組酶聚合酶擴增技術(RPA)和基因芯片等[6]。核酸檢測具有高通量、特異性較強、取材少等優點,但核酸檢測結果除了患者樣品自身因素外,還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保溫時間、操作環境、樣品保存等,靈敏度較弱,對于操作條件要求較高,成本高,并不是大多數醫院都具有條件進行核酸檢測,還可能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目前還在臨床上發現,用核酸檢測也存在一定的漏檢率。因此,僅憑借核酸檢測結果并不能滿足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感染診斷的需求。
血清學檢測也是病毒感染檢測的重要實驗方法之一,對于核酸檢測之后的結果具有很好的輔助檢測功能。一旦發生病毒感染,機體的免疫系統會迅速啟動免疫防御功能。針對進入機體的病原體所產生的抗原,主要由T淋巴細胞發揮作用。血清學檢測的原理是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免疫反應。在病毒感染早期,機體內的特異性抗體以IgM 為主,提示病毒現行感染或新近感染;機體進行再次免疫應答時產生的主要抗體是IgG,提示病情進入恢復期或存在既往感染[7]。關于特異性抗體檢測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應用價值分析,目前已有相當多的學者進行了大量分析,說明了其雖不能單獨作為診斷依據,但能作為核酸檢測重要輔助檢測方式的應用價值。血清學檢測作為重要的實驗室檢測手段,所需的材料簡單易選材,保存和運輸、操作條件要求不高,因此,對實驗室的要求低,并且抗體穩定性較高沒有器官組織特異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核酸檢測的漏檢率[8]。
本研究中,通過對2 322 例患者進行熒光免疫層析法檢測,對2019-nCoV特異性抗體IgM和IgG的數據記錄,可以發現在這2322 例樣本中,特異性抗體總陽性率為1.21%,其中2019-nCoV 特異性抗體IgG 檢測中,陽性率為0.78%;在特異性抗體IgM 中,陽性率為1.18%;疑似陽性檢出率分別為0.17%和0.26%。IgM 和IgG 的陽性檢測率和疑似陽性檢出率差別不大,且檢出率均不高。此外針對陽性檢出的個體資料進行分析,發現2019-nCov 特異性抗體IgG 檢測結果為陽性和疑似陽性的樣本中年齡>45歲的比例為61.54%;2019-nCov 特異性抗體IgM 檢測結果為陽性和疑似陽性的樣本中年齡>45歲的比例為72.00%。即說明特異性抗體檢測陽性和疑似陽性的人群中,中老年人的比例稍高。原因可能在于中老年人的機體免疫能力較弱,血液中可能存在較多某些可能使紅細胞發生溶血的物質,造成假陽性。此外,老年人大多存在一些基礎疾病,可能服用某些藥物,導致體內血液中存在一些異常蛋白抗體或特殊物質,從而影響抗體檢測,造成假陽性[9-10]。
綜上所述,在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中,核酸檢測和血清學檢測均具有優點和缺點,兩者結合能夠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降低漏檢率和假陽性,有利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有效控制疫情。熒光免疫層析法這一技術用于一般人群抗體檢測特異性高,假陽性率低。因此,熒光免疫層析技術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水平可作為核酸補充手段用于一般人群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