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陳繁斌,蔡莉,許彩燕,駱欣
(江西省贛州市皮膚病醫院皮膚科,江西 贛州 341000)
痤瘡是青少年常見的一種皮膚病,病情復雜多變,易反復發作。該病臨床癥狀以面部粉刺、丘疹等皮損為主,不僅影響面部美觀,也給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1]。早期臨床采用的常規治療方式為藥物涂抹,但治療效果欠佳,不良反應較多。目前臨床針對痤瘡治療方案較多,如口服防風通圣丸治療、紅藍光照射治療等,但對于兩種方案聯合治療的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防風通圣丸聯合紅藍光治療痤瘡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280例痤瘡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A組(常規治療,n=70)、B組(防風通圣丸治療,n=70)、C組(紅藍光治療,n=70)及D組(防風通圣丸+紅藍光治療,n=70)。A組男35例,女35例;年齡20~39歲,平均(27.33±1.26)歲;病程3~23個月,平均(10.41±3.40)個月。B組男33例,女37例;年齡21~38歲,平均(26.98±1.56)歲;病程3~22個月,平均(10.31±3.20)個月。C 組男 34 例,女 36 例;年齡22~37 歲,平均(26.78±1.76)歲;病程 4~22 個月,平均(10.51±3.41)個月。D 組男 39 例,女 31 例;年齡 21~35歲,平均(25.98±1.86)歲;病程2~20 個月,平均(10.12±3.01)個月。4 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中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濕熱蘊結證,主癥:皮膚油膩,皮疹紅腫疼痛;次癥:伴有口臭,便秘;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滑。西醫符合《臨床皮膚病學》[3]中痤瘡相關診斷標準。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痤瘡嚴重程度分級屬Ⅰ級以上;未用過與本病相關的內服藥及外用藥。排除標準:職業性痤瘡;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所致的痤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精神病者。
1.4 方法 A 組采用常規治療:對于痤瘡較輕者,選用維A酸類藥膏外搽患處。嚴重者口服四環素類或大環內脂類抗菌藥物治療。B 組采用防風通圣丸(江蘇平光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10220409,規格:每20 丸重1 g)治療,口服,每次6 g,每天2 次。C 組采用紅藍光照射治療,治療前患者先帶上防護眼鏡,選用重慶德馬光電技術有限公司DEMA 型紅藍光治療儀,將光源放在離患處2~5 cm,參數設置:藍光光功率為60 mW/cm2,溫度25 ℃,使用連續模式,治療時間平均每次6 min。紅光光功率50 mW/cm2,溫度25 ℃,使用連續模式,治療時間平均每次15 min。藍光415 mm,能量密度48 J/cm2;紅光633 mm,能量密度126 J/cm2;皮損嚴重的部位采用藍光治療,炎癥后期采用紅光治療。D組采用防風通圣丸聯合紅藍光照射治療,方法同B組和C組。4組治療時間均為8周。
1.5 觀察指標 ①療效標準[2]。治愈:皮損消退,癥狀消失;顯效:大部分皮損消退,癥狀減輕明顯;有效:部分皮損消退,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根據皮損部位、顏色、腫痛和形態對皮損進行評分,以0~100 分為嚴重程度從低到高,1 個粉刺記 0.5 分,1 個丘疹記 1 分,1 個膿包記 1 分,1 個結節記3 分。③觀察并記錄痤瘡等級情況,遵照Pillsbury制定的分級標準,具體如下:Ⅰ級輕度:皮損為黑頭、粉刺,散發或多發,炎性丘瘆散發,總病灶數在10~30個。Ⅱ級較輕中度:皮損為粉刺,有中等數量的丘瘆及淺在性膿瘡,總病灶數31~50個,多在面部。Ⅲ級較重中度:皮損為深在性炎癥性丘瘆和膿疤,總病灶數51~100 個,結節低于3 個,多出現在顏面、胸、頸部、背部。Ⅳ級重度:主要皮損為深在性炎癥性丘疹和膿皰,總病灶數>100個,結節、囊腫>3個,容易形成瘢痕。④觀察并記錄4 組不良反應(頭暈、惡心、嘔吐、頭痛)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4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間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D 組治療效果高于 A 組、B 組、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n(%)]Table 1 Clinical efficacy[n(%)]
2.2 皮損分數 治療后,D組皮損分數低于A組、B組、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皮損分數(±s,分)Table 2 Skin lesion scores(±s,scores)

表2 皮損分數(±s,分)Table 2 Skin lesion scores(±s,scores)
注:與 A 組比較,aP<0.05;與 B 組比較,bP<0.05;與 C 組比較,cP<0.05
組別A組(n=70)B組(n=70)C組(n=70)D組(n=70)F值P值治療前45.15±10.12 42.12±9.35 43.23±9.12 43.56±9.02 1.239 0.296治療8周后19.45±5.16 13.16±6.11a 15.55±6.12ab 10.24±6.53abc 29.485 0.000 t值18.929 21.693 21.086 25.035 P值0.000 0.000 0.000 0.000
2.3 痤瘡等級 D 組痤瘡等級低于 A 組、B 組、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痤瘡等級[n(%)]Table 3 Acne grades[n(%)]
2.4 不良反應發生率 D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A組、B組、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痤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不僅影響患者身體健康,還會給其帶來心理障礙[4-5]。目前,關于該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皮脂過量分泌、毛囊開口處角化異常等因素有關。早期臨床治療痤瘡常用的藥物包括維A 酸類藥物與抗菌藥物,但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且不良反應較多[6]。

表4 不良反應發生率[n(%)]Table 4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n(%)]
防風通圣丸來源于《宣明論方》,主要是由多種藥物組成的中成藥。其中防風、薄荷疏風解表、抗菌、止癢;大黃、芒硝解毒消癰、瀉熱通便;梔子清熱涼血、清濕利尿;黃芩、連翹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清熱之效。研究表明,痤瘡初起多由肺經風熱引起,給予防風通圣散加減治療濕熱蘊結證痤瘡,在清熱解毒、宣肺疏風的基礎上,兼以健脾利濕、清熱通腑,療效顯著,且該藥物屬于中成藥,安全性較高[6]。
除藥物治療外,光療法也是治療痤瘡常見的方法,其中應用最多的是紅藍光療法,高純度的藍光不但可以引起痤瘡丙酸桿菌的光化裂解,還可以通過影響痤瘡丙酸桿菌的跨膜質子的流入,改變胞內pH而起到殺菌作用[7]。紅光能夠減少與痤瘡相關的紅斑反應,刺激細胞增生,對組織有較好的修復作用[8]。此外,紅藍光療法可通過激活咔啉而產生自由基,致使造成痤瘡的丙酸桿菌失活,從而有效抑制皮脂分泌,達到治愈的目的[9]。但紅藍光在治療痤瘡過程中多發揮輔助作用,一般需要與藥物和紅藍光配合治療[10]。本研究結果顯示,D 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 A 組、B 組、C 組;D 組皮損分數、痤瘡等級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A組、B組、C組,表明防風通圣丸與紅藍光照射聯合治療痤瘡的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防風通圣丸聯合紅藍光治療痤瘡的療效顯著,可降低皮損分數及不良發應發生率,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