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輝林,鮑玲
(湖北省麻城市人民醫院骨科,湖北 麻城 438300)
跟骨骨折主要指機體足跟部位疼痛劇烈,明顯瘀斑、腫脹,足跟不可行走,多發生于成年人群[1-2]。跟骨骨折通常因擠壓、高處墜下導致,距下關節跟骨關節骨折可占75%,如不能及時治療,可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質量[3-4]。對跟骨關節移位骨折患者,臨床通常采用非手術、手術治療方法,傳統采用切開復位手術,但易發生并發癥,影響術后恢復[5]。近年來,微創技術不斷發展且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本研究選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診治90例跟骨關節移位骨折患者,探討跟骨關節移位骨折應用微創手術臨床療效與足功能指標,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本院診治90例跟骨關節移位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 45 例。研究組女 8 例,男 37 例;年齡 25~62 歲,平均(39.25±8.69)歲;Sanders 分型:Ⅱ型 24 例,Ⅲ型 14 例,Ⅳ型 7 例。對照組女 9 例 ,男 36 例 ;年齡 26~63 歲,平均(38.53±8.29)歲;Sanders 分型:Ⅱ型 23 例,Ⅲ型 14 例,Ⅳ型8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書。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納入標準:資料完整者;確診為跟骨關節移位骨折者;主動配合者。排除標準:有手術禁忌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心理精神疾病者;處于妊娠或哺乳期者。
1.2 方法 兩組均予以常規臨床檢查與對癥處理。對照組予切開復位手術,選擇側臥位并行硬膜麻醉,止血消毒后,跟骨外壁切開,分離跟骨骨膜,克氏針刺進距骨以后,骨折復位,鋼板、骨折位選擇螺絲釘固定,修復跟骨缺損,引流條放置后縫合切口,予以抗生素預防治療。研究組予以微創手術方案,選擇側臥位并行腰硬聯合麻醉,止血消毒后,斯氏針刺跟骨貫穿牽引,恢復患者跟骨情況,骨折下方斯氏針穿入并復位,并采用克氏針固定,跟骨外的軟組織剝離,明確鋼板固定位置,選擇螺栓加壓固定,放置引流條并縫合切口,術后注意感染預防。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療效指標:出血量、手術時間、引流量及住院時間;足功能指標:依據AOFAS 量表評分,包括對線、疼痛與功能,分數越高表示功能越好;并發癥:包括皮瓣壞死、感染、軟組織腫脹、愈合不良等[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指標比較 研究組出血量、引流量均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1 兩組療效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45 45出血量(mL)87.06±12.68 56.06±11.23 16.237 8<0.05手術時間(min)101.58±8.87 78.23±5.36 15.113 9<0.05引流量(mL)161.62±15.62 70.24±9.65 33.386 7<0.05住院時間(d)9.19±1.85 5.36±1.26 11.478 4<0.05
2.2 兩組足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足功能指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對線、疼痛、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跟骨關節內移位骨折屬于臨床常見骨科疾病,其主要發病原因為嚴重撞擊、外傷、高空墜落等,患者著地足后跟力量集中造成骨折[7-8]。對跟骨關節內移位骨折患者,傳統采用切開復位手術,但其創傷大,術后并發癥較多[9]。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微創手術被應用于臨床中,為提升患者療效,本研究主要探討跟骨關節內移位骨折45例患者應用微創手術的治療效果。
表2 兩組足功能指標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2 兩組足功能指標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45 45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線4.16±1.18 6.62±1.25 4.20±1.23 8.63±1.65 6.513 7<0.05疼痛22.58±3.92 31.52±4.28 21.95±3.52 38.93±3.52 8.970 0<0.05功能32.56±5.74 41.62±4.62 33.68±5.92 49.53±3.48 9.173 9<0.05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出血量(56.06±11.23)mL、手術時間(78.23±5.36)min、引流量(70.24±9.65)mL 與住院時間(5.36±1.26)d,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對線(8.63±1.65)分、疼痛(38.93±3.52)分、功能(49.53±3.48)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跟骨關節內移位骨折應用微創手術治療,能有效減少出血量及引流量,縮短住院時間,有效改善其足功能指標,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分析原因為,跟骨關節內移位骨折患者的臨床表現是足部腫脹、劇痛、壓痛感、足跟不可行走等癥狀,臨床通常采用手法、切口復位及內外固定,并輔助功能訓練,以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0-12]。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切開復位手術,能夠復位骨折并良好固定,但會發生感染、切口裂開等不良事件。研究組跟骨關節內移位骨折患者應用微創手術治療,其手術創傷比較小,能有效減少出血量、手術時間與引流量,從而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促進術后足功能指標恢復。同時,本研究中,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與羅勛[13]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證實患者應用微創手術治療,更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微創手術能有效防止患者軟組織過度剝離,有效保護機體外側皮瓣,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但微創手術對臨床操作醫師技術要求較高,需要具備豐富操作經驗,以提高手術成功率[14-15]。另外,臨床需要重視患者飲食干預,多食用高蛋白、高熱量、高鈣及高維生素食物,提高患者自身素質,促進患者恢復。受樣本量、時間等影響,跟骨關節內移位骨折應用微創手術治療對臨床遠期效果影響,有待研究補充。
綜上所述,跟骨關節內移位骨折應用微創手術治療,能減少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改善患者足功能指標,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一定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