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波,張雪松
(江蘇省如東縣中醫院檢驗科,江蘇 南通 226400)
膿毒癥是臨床上一種較嚴重的疾病,具有較高的病死率,也是導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該疾病的死亡率不僅與患者的病情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同時,還與是否接受及時診斷有重要關系。因此,對膿毒癥進行早期診斷十分重要,有利于制定有效的治療措施,改善患者病情。膿毒癥在發病初期的臨床表現具有一定的隱匿性,不易被發現,這也為臨床診斷增加了一定的難度[2]。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疾病的主要診斷方法為血培養檢查法,能幫助醫師做出準確的判斷。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諸多生物標志物開始被廣泛應用于膿毒癥的檢測中,具有一定效果,其中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診斷價值更高[3]。基于此,本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重癥監護室接受治療的60例疑似膿毒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降鈣素原聯合血培養在膿毒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本院重癥監護室接受治療的60 例疑似膿毒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7~75歲,平均年齡(45.2±2.7)歲;發病時間1~7 h,平均發病時間(2.2±0.5)h。觀察組男17例,女13 例;年齡28~76 歲,平均年齡(46.5±2.3)歲;發病時間1~7 h,平均發病時間(2.1±0.6)h。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具有良好的檢查耐受性和依從性;②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患者;②膿毒癥發病時間>10 h患者;③24 h內接受過抗生素類藥物治療患者。
1.2 方法
1.2.1 采集標本 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采集患者靜脈血3~5 mL,3 000 r/min離心5 min,完全分離血清,作為降鈣素原檢測的標本,根據無菌藥物消毒原則進行操作,抽取患者20 mL 肘靜脈血,分別置入Bact/ALERT FA 培養瓶和Bact/ALERT FN培養瓶,送檢驗室。
1.2.2 降鈣素原測定及血培養 使用全自動免疫熒光光分析儀檢測降鈣素原水平,聯合血培養儀進行血培養。對照組僅進行血培養檢查,觀察組采取降鈣素原聯合血培養檢查。降鈣素原陽性值>0.05 ng/mL。
1.3 觀察指標 參照《2016 膿毒癥指南》中膿毒癥確診標準:①患者體溫>38 ℃或<36 ℃;②患者心率>90次/min;③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壓(PaCO2)<32 mmHg(1 mmHg=0.133 kPa);④外周白細胞數量>12×109/L 或<4×109/L,不成熟粒細胞<10%。滿足上述條件2 條確診為膿毒癥,作為膿毒癥診斷的金標準。比較兩組檢查方法的檢出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檢查方法的膿毒癥檢出率比較 觀察組膿毒癥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檢查方法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比較 觀察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2.31%、75.00%、96.00%、60.0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67%、46.67%、55.56%、5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1 兩組膿毒癥檢出率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detection rate of sep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觀察組檢查結果Table 2 Results of observation group

表3 對照組檢查結果Table 3 Results of control group
膿毒癥是一種臨床上較常見的重癥感染,病情發展迅速,且具有一定的致死率,因此,早期診斷并及時進行治療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如果患者未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4]。目前,臨床上對于膿毒癥的主要診斷方法為血培養方法,可及時發現致病菌,進而制定有效的抗感染治療措施,但這一檢測方法的陽性率極易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采血量、采血時間、采血頻率及采血之前是否進行消毒處理,是否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等。如果采血量不足導致血培養陽性率降低,可能會發生假陰性的現象。對血液標本進行采集的最佳時機為抗生素治療前,并對患者2~4 套血培養所需要的血液標本進行集中采集[5]。本研究結果顯示,僅使用血培養檢測方法靈敏度和特異度較低,僅為66.67%和46.67%。
除血培養外,降鈣素原也是一種能有效診斷膿毒癥的重要指標,還能對膿毒癥患者預后及臨床療效進行預測。隨著降鈣素原的不斷升高,膿毒癥嚴重程度也會不斷加重,兩者呈正相關關系,其中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降鈣素原最高約為100 ng/mL。對部分嚴重病毒感染、局部細菌感染以及合并非感染性炎癥反應的患者,降鈣素原可能會輕度升高,也可能不會升高[6]。如果患者沒有膿毒癥,通常情況下降鈣素原<0.05 ng/mL,但可能合并其他疾病的感染,如急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病癥、肺部出現感染、真菌感染或外傷等[7]。上述現象均可能會導致降鈣素原水平升高。且根據相關臨床研究顯示,降鈣素原可以在早期階段診斷為畸形胰腺炎,進而有效評估其預后,此外,降鈣素原不僅是膿毒癥的一種重要診斷指標,其還可被應用于疾病發展及轉歸的監測指標中[8]。根據相關臨床研究顯示,對降鈣素原患者進行抗生素治療,隨著治療時間的不斷增加,患者的降鈣素原也會不斷下降,兩者呈反相關關系。對部分降鈣素原持續升高或未發生異常患者,則會對其預后產生一定的影響。通常情況下,感染真菌1~2 h 后,患者機體內的降鈣素原水平會不斷升高,在24 h達到峰值,72 h后患者體內的降鈣素原水平則會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因此,應在24 h內對患者降鈣素原水平進行全面檢測,才能為早期膿毒癥患者的診斷提供重要依據。
雖然通過降鈣素原檢測得到結果速度較快,效率較高,但該檢測方法也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內毒素、炎癥介質、血管活性藥物等,因此,該指標無法單獨對膿毒癥進行準確診斷,但仍具有一定的臨床預警和提示效果;同時,也可通過聯合血培養,全面評估膿毒癥患者[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膿毒癥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2.31%、75.00%、96.00%、60.0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67%、46.67%、55.56%、5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降鈣素原聯合血培養能有效提高膿毒癥的檢出準確率,防止因靈敏度較低而導致的假陰性問題[10]。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聯合檢查的過程中,如降鈣素原水平<0.5 ng/mL,且血培養結果為陰性,則無需使用抗生素治療,需對其他因素進行分析。如降鈣素原水平<0.5 ng/mL 且血培養結果為陽性,則需對污染菌進行認真檢查。如果降鈣素原水平>2.0 ng/mL,且血培養結果為陰性,則需要進行再次血培養,且對其他影響因素加以分析,以提高臨床檢測的準確率。
綜上所述,降鈣素原聯合血培養對膿毒癥進行診斷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能為膿毒癥的診斷提供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