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銳,李菲,黑金娟,萬巧鳳
(寧夏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4)
細粒棘球絳蟲(echinococcus granulosus)是由于幼蟲(棘球蚴或稱包蟲,hydatid cyst)寄生于人或其他動物體內,引起棘球蚴病或稱包蟲病(echinococcosis/hydatid disease/ydatidosis)[1],青海、甘肅、寧夏、四川、新疆、西藏和內蒙古等畜牧業發達地區為主要流行區。細粒棘球蚴病嚴重程度取決于棘球蚴的體積、數量、寄生時間、部位以及人體的免疫力[2]。由于該病起病隱匿,藥物治療作用有限,目前,仍以手術治療為首選,這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因此,了解包蟲病的研究現狀和熱點,對于未來疫苗研究和流行預測有積極的意義[3]。
CiteSpace[4]是由美國Drexel University 的陳超美博士于2004年開發的一款軟件,是一類可視化知識圖譜工具。CiteSpace 軟件可應用于生命科學、信息統計和工商管理,及技術科學等領域的文獻分析。該軟件以圖譜形式呈現,用可視化技術展現研究領域的熱點、發展過程及知識框架等內容,融合多學科的科學內容進行直觀的分析。CiteSpace是基于Java 語言的多元可視化繪制工具,將搜索的知識圖譜按照研究者的不同分析要素剪切、計算,然后將數據分析投射于二維或三維圖形中,以達到對研究領域內納入文獻的作者、研究單位、關鍵詞等進行時間、空間,橫向、縱向多維度共現分析,從多個層面展現研究領域的動態變化和學術網絡結構,是文獻分析、計量研究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以“包蟲病”為主題詞在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數據庫(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檢索相關的專業文獻,利用CiteSpace 5.2軟件對近10年來的包蟲病文獻進行梳理,包括作者、研究單位和關鍵詞及突現率,并進行了可視化表達和呈現,以直觀、明了的圖譜對近10年間我國包蟲病的發病以及流行、現狀和熱點等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數據來源和分類 在CNKI中以“包蟲病”為檢索詞,檢索2008年至2018年近10年間的相關醫學文獻,剔除會議論文、報紙等,共得到有效文獻724 篇。然后將納入研究的全部724篇文獻以Refworks的格式導出,在CiteSpace軟件內將導出的數據轉換為軟件能識別的TXT格式,將數據復制到CiteSpace 名下的Data 文件夾內,粗略分類,用Excel 文件保存。
1.2 研究方法和參數設置 文件導入軟件后,時間區間參數設置為2008 年至2018 年,以1 年為數據時間片區。中介中心性是評估中心性測度的指標,中心性越高代表此節點在網絡中的重要性越高[4]。CiteSpace分析有助于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已發表文章的熱點與狀態[5]。
1.3 觀察指標 比較年度發文量、作者和研究機構分布情況、關鍵詞共現可視化結果等。
1.4 分析方法 利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進行文獻可視化分析,繪制圖譜。
2.1 年度發文量 該領域文獻從2008年開始,發文量基本呈逐年遞增的趨勢。2010 年出現一個發文小高峰,之后再次下降,逐漸提升,至2019年達頂峰,數量>100篇。

圖1 年度發文量折線圖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line chart
2.2 作者和研究機構 2008 年至2019 年國內包蟲病文獻發表數量最多的作者是新疆畜牧科學院的張壯志(發表論文41篇)、重慶醫科大學的李文桂等(發表論文32篇)。總體來看,作者發文機構集中在新疆、寧夏、青海、重慶、四川等地,與包蟲病的流行區域相一致。

圖2 發文作者和研究機構分別情況Figure 2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and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
2.3 關鍵詞共現可視化結果 關鍵詞可作為某個領域在一段時間的前沿研究方向,圍繞著細粒棘球絳蟲這個中心詞匯,衍射出約312個關鍵詞(見圖3),這些高頻關鍵詞包括疫苗、原核表達、保護力、免疫機制、重組蛋白、免疫應答、Eg95、青蒿琥酯、攻擊感染等[6-9]。高頻關鍵詞代表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人員需延續以往的研究成果并開發創新點,因此,在包蟲病領域,即宿主免疫保護力,重組疫苗研究以及機體的免疫應答是目前近10年抗包蟲病領域學者關注的焦點和未來的前沿方向。

圖3 包蟲病關鍵詞可視化圖譜Figure 3 Keywords hydatid disease visual analysis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5.2軟件共現網絡可視化圖譜,對近10 年來細粒棘球絳蟲相關知識文獻進行計量分析,發現該領域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疫苗、原核表達、保護力、免疫機制、重組蛋白、免疫應答、Eg95、攻擊感染等方面;并與流行病學、蛋白純化、寄生蟲以及抗原表位等研究領域密切相關。國外一些學者將CiteSpace 軟件運用于生命科學研究之初[10],主要可用于掌握學科領域的趨勢與未來熱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該領域文獻從2008年開始,發文量基本呈逐年遞增的趨勢。2010 年出現一個發文小高峰,之后再次下降,逐漸提升,至2019年達頂峰,數量>100篇。關于包蟲病的各類研究文獻水平更加深入,從流行病學調查、重組抗原制備[6]等水平探究抗包蟲病的方法,基礎研究數量遠高于臨床研究,總體來看,量呈波動性增加。對于包蟲病的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在研究作者和機構中,作者發文機構集中在新疆、寧夏、青海、重慶、四川等地區,與包蟲病的流行區域相一致,突出了該病的地域特色;并且主要以各地醫學院校為主要研究機構形成了不同研究側重點的科研團隊分布格局和代表人物,從作者及機構可視化圖譜中可知,在關鍵詞共現的圖譜中,熱點集中體現了包蟲病領域的研究趨勢和前沿進展,但還需加強邊緣關鍵詞學科領域的研究,繼續拓寬領域研究發展及趨勢分析。
綜上所述,近10 年來國內學者在研究包蟲病領域的研究論文數量巨大,覆蓋的研究面較廣,研究熱點集中,體現了包蟲病領域的基礎研究的前沿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