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圣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設備材料處,上海 200032)
醫療衛生事業作為一項造福廣大人民的事業,與大眾的切身利益、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醫療設備作為醫院開展醫療、科研等工作的前提和技術保障,先進的醫療設備不僅是醫院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標志,也成為推進醫療技術發展的前提條件。但醫療設備采購過程中投資較大,且管理成本較高,對醫院經濟活動及長遠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醫療設備采購是引導與控制醫院設備管理及其發展的重要一環。現階段,部分醫院對醫療設備采購管理方面存在問題,如缺少科學的采購計劃等。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改進醫療設備采購管理工作,提升、完善設備采購工作,現報道如下。
與其他產品比較,醫療設備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與患者生命安全密切相關,對采購的醫療設備精準度、安全性要求較高。醫療設備是醫務人員救死扶傷的重要手段,在各類設備品牌、型號繁多的背景下,購置技術優越性好、專業性強的產品尤為重要。醫療設備采購特點如下。
1.1 安全性 這一指標包含醫學技術的安全性,出現風險的可接受程度。此外,還包含輻射、電氣安全,上述對人體健康易產生傷害的安全指標,需將其設定在可控范圍內。尤其是特殊性醫療設備,如急救設備、生命支持系統設備等,其對患者生命體征及微弱患者維持生命產生重要的影響[1]。采購這類設備要優先考慮其安全性。
1.2 穩定性 這項指標包括醫療設備自身的有效性、安全性,主要是設備生產廠家為確保精良品在出場前達到質量保障要求,并對設備的設計、制造、零配件等開展調試。設備生產廠家會依據實驗結果,對設備的設計及可靠性進行改進,依據測試實驗及體驗人員的反饋結果進行完善。操作人員要依照操作說明正確無誤的運行設備,一旦操作中出現失誤,設備生產廠家并未根據事先約定履行維修保養這一項,會對設備穩定性產生嚴重的影響[2]。
1.3 適應性 該指標作為醫療設備用于臨床治療最基礎的要求,判定采購醫療設備是否適用,必須由臨床醫務人員依據專業知識、技術素養給出使用評價,盡可能使醫務人員實際操作效果和廠家設計相一致,從而得到臨床治療的認可。
1.4 整機性 醫療設備用于臨床進行診治的功能就是整機性的主要表現,依托專業人員對設備實施調試后,通過臨床實踐檢驗獲得綜合評分結果,這也是評估設備優劣性的重要參考。當設備整機性難以滿足預設要求或操作不理想存在偏差,易導致醫療人員出現診斷失誤,為醫院及患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及損失,極易引發醫療糾紛,應盡可能避免此類事故出現[3-4]。因此,醫院在購置醫療設備前,必須分析其整機性,并在合同約定中標注,作為對醫療設備實施考核、調試等工作的依據。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院等級評審工作的深入開展,醫院采購部門逐漸興起,隨之創建專業化的采購專業團隊,采購職權逐漸由醫學工程部門進行分離。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統計結果顯示,醫院的數量從2014年的2.58萬家增長到2018年的3.3萬家,增加了7 000多家[5]。醫療設備總資產約占整個醫院總資產的50%以上,有些規模較大的醫院所用設備所占比例達到70%~80%,且這個數值呈上升趨勢[6]。根據《政府投資項目現狀》統計分析情況發現,項目設計對設備采購價格有重要影響,實施階段對價格影響可能性占5%~25%[7]。基于此,加強采購不同環節的管理與控制對采購成本產生較大的影響,規范采購管理工作尤為重要。但在日常工作中,醫療設備采購成本控制要點在于采購招標環節,只關注設備采購單價,對設備采購流程、監察方面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如部分醫院對于醫療設備采購方面投入成本估算不足,會出現編制虛假采購預算計劃的情況;由于不同供應商間缺少恰當的競爭機制,醫院并未認真審查供應商;醫院不重視控制醫療設備采購成本等[8-9]。此外,部分醫院可能是為規避風險,一直采用低價中標方法,導致醫院并未購入適應、性能好的設備,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缺少科學的管理體現,直接影響醫院的健康發展。
3.1 醫療設備采購管理機制 重視醫院醫療設備的管理,建議將醫療設備采購管理納入醫院規范化建設中,建立完善的采購管理機制,促使機制框架下的聯動運作。包括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確定不同部門參與工作的內容與職責;優先選擇合理地招標方法等(見圖1),保障醫療設備采購規范化運作,這也是開展采購的基礎。

圖1 醫療設備采購管理機制簡圖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medical equipment procurement management mechanism
3.2 醫療設備采購成本控制體系
3.2.1 建立成本控制領導小組 醫院醫療設備投資較大,成本回收期比其他設備更長,建立由分管院長負責,設備使用科室負責人、設備管理部分、臨床醫務人員、審計人員等構成設備采購成本控制小組。小組成員在分管院長的帶領下,從技術前瞻性、實施難易性、學科發展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
3.2.2 制定醫療設備采購成本控制制度 為防止購置醫療設備后,出現使用效率不高、維護成本高、技術落后等問題引起相互推諉的情況,由采購前論證過程中,需對設備使用率、電氣消耗、耗材成本等展開綜合研究,使用科室應與醫院簽署目標責任書,利用責任書確定設備投資回收周期等。設備管理部門則應確定設備年故障時間、維修成本等;財務部門應對資金來源、投資方法等方面展開明確的分析;設備基建工作人員、技術人員要與醫生對設備技術、施工成本等開展密切的交流與溝通。綜合分析多項因素后,構成相應的內部采購成本控制制度[10]。
3.2.3 建立醫療設備價格搜集平臺 鼓勵各大醫院由各省衛健委之前調查表內查詢一類大型醫療設備信息,對照型號需全面了解此型號設備在該省的銷售最低價[11];同時,同一類型設備不可大于已公布的全省該型設備采購最高價。此外,設備管理單位需深入分析擬購置設備裝機狀況、設備保修價格等。要重視拓寬醫療設備采購渠道,透明設備采購價格,并建立相應的價格搜索平臺,進一步完善成本控制體系。
3.2.4 制定供應商評價與黑名單制度 醫院采購醫療設備時,倡導設備生產企業與醫院O2O方法,但受醫院級別、生產企業等因素的影響,大型醫療設備在多數公立醫院采用供應商銷售模式。因此,醫院必須建立供應商準入制度,可借助各省推出的采購平臺,梳理各大醫療設備供應商資質,嚴格評估供應商所經營范圍,鼓勵從長期與醫院存在合作關系的供應商中挑選[12-13]。在供應商與醫院合作階段價格合理性、送貨是否及時、售后服務滿意情況等開展考核與評估,依托制定黑名單制度,及時剔除不誠實、不守信的供應商。
3.3 制定合理的醫療設備采購計劃 根據醫療設備采購具體情況可知,醫療采購設備要根據設計的購置計劃嚴格執行,特殊條件下,可考慮不同科室的設備需要,再對已有設備使用狀況展開充分論證狀況下,支持、鼓勵開展新項目,引入新技術并配置新的設備,對舊設備實施改良、組裝處理,促使其使用效率實現最大化。因此,為提升計劃執行力度,醫院制定合理地醫療設備購置計劃時,要從臨床需求入手,全面履行設備系統性、先進性、回報率、性價比等原則,重點解決設備實際需求與資金不足之間的關系,確保編制、選擇合理地設備購置計劃。
由醫療設備購置管理視角入手制定完整的計劃配置系統,該系統盡量科學合理。常規醫療設備配置應與治療、檢驗等環節設備先進程度相互匹配。反之,則會出現配備不合理的情況。因此,醫院采購醫療設備時,必須立足于醫療設備完整質量體系進行研究、選擇,并得到滿足實際要求、展現出優化的結論,這成為制定醫療設備購置計劃首先考慮的系統原則。
選購的醫療設備,力求既要花費少,又盡量購買性價比高的設備,這成為制定醫療設備購置計劃先要考慮的基本原則。但從醫院實際情況可知,性價比高的設備并非就是先進的設備,要選取性能穩定的設備。因此,醫院選購設備時,要從設備實際用途、療效入手,選購性能穩定、具有先進技術、性價比高的設備。通常情況下,評估醫療設備投資回報率是考查醫院醫療設備使用情況及使用率,考查是否出現閑置、浪費醫療資源等情況。建議醫院選購設備時,必須做好項目收益的預評估,預期收益好的項目也是選購設備的基本理由。如遇到預測購置設備收益比較差、投資回報率低的問題,則要慎重進行投資或謹慎購買。考慮醫療設備回報率時,必須充分考慮采購設備其他原因及理由。
3.4 加強醫療設備采購管理監控工作 傳統醫療設備管理模式是一種開環方法,即在系統中并未設計反饋,系統只是顯示始端對末端產生的影響,并未給出末端對始端的影響。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控制理論得到逐步應用,系統添加反饋環節以后,構成末端對始端的影響。閉環管理用于醫療設備采購管理環節,實質也是計劃、執行、檢查、行動另外一種表述方法。醫療設備閉環采購管理包含下列部分構成,正反饋閉環控制、橫向、縱向采購管理閉環系統。其中,橫向采購系統就是將采購規劃、論證等各項工作歸納至閉環管理系統內。開展正反饋閉環管理控制重點在于檢查、處理環節,利用這兩個環節,正反饋方可真正意義的事先,構成相應的閉環。縱向采購管理閉環則是將醫療設備采購整個生命周期,如:采購前開展調研工作、收集采購信息、開展招標等開展管理工作[14]。閉環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分析現狀并及時發現問題。根據采購管理環節發生的問題,找到引起上述問題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依據經驗總結,提取成功因素,制定相對應的標準。利用循環將一系列工作有機聯合,彼此協同,及時發現、解決問題,完善新型醫療設備采購管理模式。
綜上所述,醫療設備作為醫院的固定資產,也是醫務人員開展診療活動的主要設備。醫院醫療設備采購情況,直接反映出醫院的管理水平及綜合能力。本研究在深入分析醫療設備采購現狀基礎上,提出改進醫療設備采購管理的建議,以期強化醫療設備管理工作,提升采購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