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德,吳海蓉,周蕾,歐陽月仙
(湘鄉市人民醫院輸血科,湖南 湘鄉 411400)
新生兒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m,HDN)屬于一類同種被動免疫溶血性疾病,是因為母體中具有不符合胎兒紅細胞的IgG 不規則抗體而導致的[1],即新生兒溶血病是母嬰血型不合引發的一類新生兒疾病,多因為Rh血型不合或者ABO 血型不合導致[2]。我國RhD(-)人群占比不足0.5%,因此,由于Rh血型不合導致新生兒溶血病的占比明顯低于ABO 血型[3]。臨床實踐發現,Rh 血型D 抗原是導致中度和重度新生兒溶血病的影響因素之一。產前給予免疫干預有助于降低新生兒溶血病發生率,產前做好不規則抗體篩查并對抗體效價進行測定是開展有效干預的基礎與前提[4]。本研究選取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 420 名孕婦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不規則抗體篩查及效價對新生兒溶血病的具體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本院就診的420名孕婦為研究對象,根據產前是否接受不規則抗體篩查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10 名。觀察組年齡22~37歲,平均(30.28±5.36)歲 ;妊娠時間 5~37 周,平均(21.16±10.19)周。對照組年齡22~35 歲,平均(28.96±5.13)歲;妊娠時間7~37周,平均(22.41±10.35)周。兩組年齡、妊娠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試劑與儀器:血庫專用離心機、37 ℃及56 ℃水浴箱、聚凝胺試劑(Polybrene)、ABO標準紅細胞、篩選細胞、抗球蛋白試劑、譜細胞、2-Me、抗-D、抗-B、抗-A。
觀察組孕婦接受產前IgG抗A/B效價測定,Rh血型抗體篩選,并對效價≥64 的孕婦實施相應臨床干預。對照組產前不接受不規則抗體篩查。全部孕婦均實施RhD 血型鑒定、ABO 正反定型、抗體鑒定、抗體篩選。新生兒樣本實施ABO 血型以及RhD 血型鑒定,并完成開展新生兒溶血病3 項檢測,具體為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直抗試驗)、游離抗體試驗(游離試驗)、抗體釋放試驗(釋放試驗)。具體操作參考文獻[5]。①直抗試驗:將患兒待檢測的紅細胞用0.9%氯化鈉溶液配成1%的懸液,取50 μL 加入溶血病檢測卡Ⅰ內,用TA-3A 型血型血清多用離心機離心5 min,先于900 r/min離心2 min,再1 500 r/min 離心3 min,取出進行結果判讀。②游離試驗:取溶血病檢測卡Ⅱ,在1、2、3孔各加入新生兒血漿 50 μL,再分別加入50 μL 1%的A、B、O 標準紅細胞懸液。③釋放試驗:采用熱放散法。在溶血病檢測卡Ⅱ的第4、5、6孔中各加入新生兒的放散液50 μL,再分別加入50 μL 1%的ABO 標準紅細胞懸液。37 ℃孵育15 min,用TA-3A 型血型血清學多用離心機離心5 min,先在900 r/min 離心2 min,再于1 500 r/min 離心3 min。上述3 項實驗結果判斷方法,陰性:紅細胞沉降至微柱底部;陽性:紅細胞留在微柱上端或分布在凝膠中。
觀察組效價≥64 的孕婦根據具體情況接受的干預包括丙球治療、光療、激素治療、換血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新生兒溶血發生率。②比較兩組新生兒黃疸出現時間。③比較兩組新生兒血中總膽紅素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新生兒溶血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溶血發生率為1.90%(4/21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38%(26/2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374,P<0.05)。
2.2 兩組新生兒黃疸出現時間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黃疸出現平均時間(58.64±12.13)h,對照組為(37.46±10.39)h,觀察組新生兒黃疸出現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t=19.217,P<0.05)。觀察組新生兒黃疸出現時間在出生后<24 h、24~48 h、49~72 h 的比例低于對照組,>72 h 比例高于對照組,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黃疸出現時間比較[n(%)]
2.3 兩組新生兒血中總膽紅素水平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血中平均總膽紅素水平為(162.39±21.13)μmol/L,對照組新生兒血中平均總膽紅素水平為(240.19±25.41)μmol/L,觀察組新生兒血中總膽紅素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t=34.115,P<0.05);觀察組新生兒血中總膽紅素水平<153.9 μmol/L、153.9~205.2 μmol/L的比例均高于對照組,>205.2 μmol/L比例低于對照組,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血中總膽紅素水平比較[n(%)]
不規則抗體即抗-A/B以外的血型抗體,具體指與血型Landsteiner 法則不相符的血型抗體[6]。只要是以IgG 性質表現出的不規則抗體,原則上均可能導致新生兒溶血病,主要由于IgG抗體可經胎盤進入到胎兒的血循環中,破壞胎兒紅細胞,導致胎兒出現黃疸、肝脾腫大、水腫、貧血等,嚴重時還可導致核黃疸,若不及時、有效處理,會引起胎兒不可逆性的腦損傷,或直接導致胎兒宮內死亡[7-8]。
以往臨床對于新生兒溶血病的預測,多選擇血型、血清學方法,通過對孕婦血型抗體效價進行測定,有助于判斷母嬰是否存在血型不符合情況。有研究顯示,通過新型分子生物學方法對胎兒DNA進行檢測,對于母嬰血型不合的診斷準確率更高[9]。孕婦在產前接受不規則抗體篩查,能保證及早發現不規則抗體,進而指導臨床及時采取相應干預措施,降低新生兒溶血病發生率[10]。對確診為黃疸的新生兒,及時開展血型及血清學檢查,能早期診斷和治療,盡快消除黃疸,改善新生兒預后[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溶血發生率為1.9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2.38%(P<0.05);觀察組新生兒黃疸出現時間平均為(58.64±12.13)h,明顯長于對照組的(37.46±10.39)h;觀察組新生兒血中總膽紅素水平為(162.39±21.13)μmol/L,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40.19±25.41)μmol/L(P<0.05),提示產前進行不規則抗體篩查,并對血型抗體效價異常孕婦實施干預,能明顯減少新生兒溶血病的發生,延長新生兒黃疸出現時間,減輕黃疸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產前測定孕婦抗體效價能輔助判斷胎兒出生后新生兒溶血病的發生風險,對抗體效價異常孕婦實施臨床干預有助于減少新生兒溶血,減輕黃疸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