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懌
(遼寧省遼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遼寧 遼陽 111000)
廣泛性焦慮癥是精神科常見疾病,也稱為廣泛性焦慮障礙,且目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增大,該病發生率不斷升高[1]。患病后,患者無具體原因出現緊張不安、焦慮等癥狀,且經常伴有過分警覺、自主神經功能興奮等,還可伴發出汗、心悸、胸悶等癥狀,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2]。以往,抗焦慮藥物是焦慮癥治療的主要方法,存在遠期療效不佳,且用藥不良反應多等不足,導致藥物治療焦慮癥存在諸多限制[3]。而隨著焦慮癥治療研究的深入,在廣泛性焦慮癥治療中采用抗焦慮藥物與認知行為療法聯合應用,或對患者焦慮癥狀有明顯改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對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4例廣泛性焦慮癥患者進行研究,觀察舍曲林治療基礎上聯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4 例廣泛性焦慮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2例。對照組中男 21 例,女 31 例;年齡 18~54 歲,平均(29.6±4.3)歲;文化程度:碩士及以上3例,本科17例,高中及專科26例,初中及以下6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32例;年齡18~55歲,平均(29.8±4.1)歲;文化程度:碩士及以上2例,本科16例,高中及專科26例,初中及以下8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明確診斷為廣泛性焦慮癥;年齡≥18歲;HAMA評分≥14 分;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合并嚴重軀體疾病者;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單純采用抗焦慮藥物進行治療,前7 d給予患者50 mg舍曲林(浙江京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076)口服治療,每天1次,飯后服藥,之后用藥劑量調整為每天100 mg。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認知行為療法,具體如下:①建立和諧醫患關系。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醫護人員需熱情接待患者,并給予患者充分尊重,真誠與患者交流。對焦慮癥的誘發因素、治療方法等,從專業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進行講解,從而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程度,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在此基礎上,告知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性,并叮囑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提高治療依從性。②鼓勵患者傾訴。在與患者交流時,醫護人員需以傾聽者的姿態面對患者,對患者的傾訴耐心傾聽,并從中捕捉患者的錯誤認知,了解患者的焦慮狀況,通過鼓勵患者傾聽,使患者的焦慮情緒得到宣泄。③重建認知行為。在傾聽完患者的傾訴后,需明確指出患者傾訴中存在的錯誤認知,并向患者分析錯誤認知產生的原因,讓患者認知到自己認知行為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與患者不斷的交流、溝通,引導患者重新建立正確認知觀念與行為。④負性情緒緩解練習。在患者與周圍人或事物溝通與面對時,告知患者需理性對待,讓患者學會自我認知反省,學會調節自身情緒。并預測患者就診后可能出現的錯誤認知行為,通過預防性措施提前進行糾正,避免患者在錯誤認知行為出現后導致負面情緒加劇,通過提前預防,對患者不良情緒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1.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減少≥75%,焦慮、心煩、恐懼、緊張等癥狀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HAMA 評分減少≥50%,臨床癥狀減輕;無效:治療后患者HAMA評分減少<50%,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HAMA 評分、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15%,高于對照組的76.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治療前后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HAMA評分、HAM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各指標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s,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觀察組(n=52)對照組(n=52)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HAMA 27.18±4.62 13.21±2.07ab 27.44±4.56 19.28±3.49a HAMD 9.16±2.48 6.51±1.09ab 9.22±2.42 8.03±1.87a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15%,對照組為23.08%,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當前,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大,廣泛性焦慮癥的發病率也呈增強趨勢。在精神科疾病中,廣泛性焦慮癥屬于常見心理障礙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對諸多活動、事件表現出過度的擔心、焦慮等情緒,且患者焦慮、擔心情況出現的頻率、持續的時間及緊張程度與預期事件或現實可能性產生的沖擊存在較大差異[4]。此外,患者還可伴有煩躁、坐立不安、疲勞、思想空白、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緊張、易激惹及睡眠紊亂等癥狀。有研究顯示,廣泛性焦慮癥在女性中發病率更高,終身患病率達到9%以上,是男性的2倍以上,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均帶來嚴重影響[5]。
廣泛性焦慮癥的發生與5-羥色胺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失調相關,在治療時以對上述因素進行調節為主,達到控制疾病進展的目的。對廣泛性焦慮癥患者,臨床中主要采用抗焦慮藥物進行治療,其中舍曲林屬于常用治療藥物,該藥物為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可強化5-羥色胺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攝取功能,同時可有效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神經元中多巴胺再攝取功能,具有較好的控制焦慮癥狀的效果[6]。認知行為療法則屬于一種短程的、結構性強的對人的認知取向進行糾正的心理治療方法,在廣泛性焦慮癥患者治療中有所應用,是從患者心理、精神角度對患者進行治療,針對患者的錯誤認知、不合理認知進行糾正,從而改變患者錯誤看法或態度[7]。在舍曲林治療基礎上聯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廣泛性焦慮癥,對患者臨床癥狀有顯著改善作用。且該治療方案中在以往單純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增加情感干預,患者及家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治療依從性更高,已經成為當前廣泛性焦慮癥治療的主要方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15%,高于對照組的76.92%(P<0.05),王凱[8]研究顯示,在藥物治療基礎上聯合認知行為療法對廣泛性焦慮癥患者進行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5.00%,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認知行為療法在廣泛性焦慮癥患者治療中應用,對患者焦慮癥狀有明顯改善作用。本研究中,治療前,兩組HAMA 評分、HAM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各指標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舍曲林單獨使用治療廣泛性焦慮癥或與認知行為療法聯合使用治療,對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均有緩解作用,且認知行為療法聯合舍曲林治療廣泛性焦慮癥對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緩解效果更明顯,治療效果更顯著;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15%,對照組為23.08%,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認知行為療法與舍曲林聯合治療廣泛性焦慮癥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對廣泛性焦慮癥患者在舍曲林治療基礎上聯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焦慮癥狀,且該治療方法安全可靠,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