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陳思思,姜鶴
(大連市旅順口區人民醫院婦產科,遼寧 大連 116043)
急腹癥臨床癥狀以腹部癥狀為主,同時伴有全身反應,主要發病區域為腹腔、盆腔、腹膜后組織及體內臟器[1]。急腹癥常見疾病包括急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潰瘍病急性穿孔、急性膽囊炎以及妊娠子宮破裂等[2]。婦科急腹癥是急腹癥中的一種,在婦產科比較常見,以子宮腺肌癥、宮腔粘連、盆腔炎、異位妊娠、卵巢囊腫等為主[3]。婦科急腹癥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腹部疼痛,一般具有發病突然、病情發展迅速且會引起諸多并發癥的特點。因此,婦科急腹癥患者應及時就診,接受有效治療,否則會造成難以預估的后果,甚至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4]。臨床上對于婦科急腹癥患者的傳統治療手段是實施開腹手術,開腹手術雖可以實現徹底清除病灶的預期目的,但開腹手術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大、術后易發生并發癥、患者恢復速度較慢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開腹手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醫學研究工作在不斷地深入和創新,微創手術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并因其安全性更高、瘢痕小等優點而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腹腔鏡手術是微創手術中比較常見的一種,且在治療中展示出極大的優勢。基于此,本研究將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 例婦科急腹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分析腹腔鏡手術治療和開腹手術治療兩種方式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婦科急腹癥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40 例。對照組中年齡21~40 歲,平均年齡(30.97±3.66)歲;異位妊娠、黃體破裂、卵巢囊腫蒂扭轉、急性盆腔炎分別19例、11例、6例、4例。實驗組中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31.02±3.58)歲;異位妊娠、黃體破裂、卵巢囊腫蒂扭轉、急性盆腔炎分別 18 例、13 例、5 例、4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科急腹癥的相關診斷標準;②通過B 超和病理診斷確診;③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肝臟、腎臟功能不健全;②合并心臟疾病;③有精神疾病;④有凝血功能障礙。
1.2 方法
1.2.1 開腹手術 對照組患者給予連續性硬膜外麻醉并對腹部進行探查,在適當部位做長度為5~8 cm的切口,開腹后仔細探查患者的病變部位及周圍組織。完整切除病灶,操作過程中盡量避開血管;針對存在炎癥、積液或紅腫的病灶部位,應用吸引器處理。操作完成后縫合切口[5]。術后給予患者2~3 d的抗生素用于預防治療。
1.2.2 腹腔鏡手術 實驗組患者給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在臍部下方2 cm處做切口,建立人工氣腹,控制壓力范圍在12~14 mmHg。從切口處置入腹腔鏡,觀察患者的肝膽、胃腸以及膈肌等臟器,查探子宮以及附件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其大小、形態及活動度,確認子宮直腸陷窩部位是否存在積液。根據患者的具體病變情況制定手術計劃并實施。例如,急性盆腔炎患者應用囊腫清除術或者粘連松解術等方式;無生育要求的異位妊娠患者采用輸卵管切除術;有生育要求的異位妊娠患者采用輸卵管切開取胚術;黃體破裂患者應用電凝刀在病灶清除后進行縫合或者止血操作;卵巢囊腫蒂扭轉患者則需要在復位后對囊腫組織進行剝除。手術完成后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腹腔,然后縫合切口[6]。術后同樣給予患者2~3 d的抗生素用于預防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手術成功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實驗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各項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對照組實驗組t值P值例數40 40手術時間(min)80.2±5.9 44.7±6.8 24.939 0.000排氣時間(h)26.8±3.6 21.2±3.1 7.455 0.000出血量(mL)86.4±9.8 50.9±7.6 18.104 0.000住院時間(d)9.7±1.5 4.3±1.1 18.361 0.000
2.2 兩組手術成功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手術成功率為97.50%(39/40),高于對照組的 82.50%(33/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對于婦科急腹癥,臨床治療方案一般分為兩種:藥物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保守治療的局限性較大,一般通過手術完成[7]。但是傳統開腹手術創傷大、出血量和并發癥較多,不利于患者快速康復[8]。隨著科技的發展,腹腔鏡手術作為一門新發展的微創手術方式,已經廣泛運用于臨床治療過程中[9]。腹腔鏡是一種可以對腹腔內進行檢查及實施治療的內窺鏡,能清楚探查患者的腹腔內的具體情況,有利于更加明確的診斷患者病情,推測病因以及制定相應的手術方案。近年來,腔鏡在外科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屬于目前較為先進的微創治療手段。相對于傳統的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手術,具有切口小、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勢[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手術成功率為97.50%(39/40),高于對照組的82.50%(33/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腹腔鏡手術用于治療婦科急腹癥臨床效果顯著、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與開腹手術治療比較,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婦科急腹癥手術成功率更高,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同時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