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
(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本鋼總醫院骨科,遼寧 本溪 117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多發于老年患者群體,臨床表現為局部腫脹伴疼痛、大粗隆部壓痛以及活動受限等,具有較高致殘率,嚴重損害患者身心健康[1]。目前臨床主要以閉合復位髓內固定治療此疾病,其中以股骨近端內固定系統(PFNA)與InterTan 系統治療為主,均取得良好臨床效果[2]。但目前醫學界關于二者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骨折愈合以及髖關節功能的影響研究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PFNA 與InterTan 系統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愈合及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50 例。對照組男 29 例,女 21 例;年齡55~81 歲,平均年齡(71.24±4.35)歲;病程2~6 h,平均病程(4.12±0.98)h;骨折Evans分型:Ⅰa型6例,Ⅰb型20例,Ⅰc型16例,Ⅰd型3例,Ⅱ型5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4~80歲,平均年齡(71.11±4.58)歲;病程1.5~7 h,平均病程(4.23±1.02)h;骨折 Evans 分型:Ⅰa 型 5 例,Ⅰb 型 21 例,Ⅰc 型 17例,Ⅰd型5例,Ⅱ型2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X線或CT確診為股骨粗隆間骨折;②交流無障礙;③精神狀態良好;④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肝、肺等器官嚴重功能障礙;②對本研究具有干擾的疾病;③惡性腫瘤;④治療依從性較差。
1.3 方法 兩組均予以全麻氣管插管處理,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照組予以InterTan系統治療:于股骨大粗隆近端做切口,切口長度約為5 cm,取股骨大粗隆頂點偏向內側處置入導針,導針應處于正位且與股骨軸線呈4°外翻角,于CT透視下確認導針處于股骨頸中心處且尖頂距需<25 mm;而后行開口、擴髓以及置入主釘操作并確認主釘深度,最后置入組合螺釘將遠端設定為靜態鎖定。觀察組予以PFNA治療:切口位置與對照組一致,取股骨大粗隆為進針點,刺入導針后于CT透視下確認導針位于髓腔內,而后沿導針進行擴髓操作,選取合適長度主釘插入髓腔,并依據實際情況調整適當高度及前傾角。沿導向器置入螺紋導針后確認導針位置后將合適長度螺旋刀片置入并鎖定螺旋刀片。兩組術后均予以抗感染治療且根據患肢恢復情況進行適量功能鍛煉。
1.4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術前、術后3 個月髖關節功能與下肢運動功能變化情況。①治療效果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②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 評分標準進行評定,滿分為100 分,得分與髖關節功能呈正相關;下肢運動功能采用本院自制評定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6,重測效度為0.88)測定,滿分為100分,得分與下肢運動功能呈正相關。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s)
組別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值P值術中出血量(mL)166.02±91.43 131.72±24.83 2.560 0.012手術時間(min)87.25±14.26 56.72±11.57 11.756 0.000愈合時間(周)15.13±2.81 15.22±3.07 0.153 0.879住院時間(d)14.12±6.42 14.38±6.35 0.204 0.839
2.2 兩組Harris 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Harris 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3 個月,兩組Harris 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顯著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兩組Harris 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Harris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Harris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時間術前術后3個月組別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值P值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值P值Harris 45.43±2.05 45.18±2.12 0.599 0.550 86.74±2.86a 87.91±3.41a 1.859 0.066下肢運動功能43.36±1.28 43.47±1.27 0.431 0.667 80.42±2.15a 81.23±2.14a 1.888 0.062
股骨粗隆間骨折多由患者下肢突然扭轉、跌倒等外力撞擊導致,由于患者多為老年人,及時有效的治療手段對于老年患者骨折康復至關重要[3]。由于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需長期臥床,可能導致患者產生諸多并發癥,因此,亟需尋找可促使患者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的治療手段[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術后3 個月兩組Harris 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顯著提升(P<0.05)。表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采用PFNA 與InterTan 系統治療效果均較好,可有效促進骨折愈合并提升髖關節功能;但采用PFNA 系統治療對組織的創傷較小。分析其原因在于,兩種治療系統均以股骨近端中心處為固定點,且手術過程中均無需剝離骨膜,確保骨折端血運,從而保證遠期療效;PFNA系統中所采用的螺旋刀片可直接刺入髓腔,避免骨量丟失,借助骨頭的緊密性使股骨頸與刀片之間更貼合;螺旋刀片具有顯著的抗旋轉及抗切出能力,還可增加接觸面積,確保刀片抗切割能力較強[5]。相關研究表明,PFNA系統中遠端主釘長型凹槽與鎖定上移,可有效減少遠端鎖定承受壓力,避免股骨干骨折等不良事件發生;且刀片通過外側切口更易置入及鎖定[6]。與本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較短及術中出血量較少的結論一致。而InterTan 系統通過聯合交鎖的雙釘模式可有效避免傳統重建釘產生的不良反應,其提供的壓力也可使其更抗旋轉及切出;遠端采用分叉型設計可有效分解壓力,避免應力集中導致遠端骨折[7],由于術中需置入雙釘,故對照組手術時間較長,相對應術中出血量也較多。曹錄民等[8]研究結果顯示,PFNA 與InterTan 系統用于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療效無明顯差異,但PFNA 操作較為簡單且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較少,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但由于納入樣本量較少以及觀察指標有限導致本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差,未來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并增加觀察指標進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綜上所述,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予以PFNA 與InterTan系統治療效果均較好,可有效促進骨折愈合并提升髖關節功能;但采用PFNA系統治療組織創傷較小,可依據患者不同身體情況靈活選擇手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