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思,姜鶴,李健
(大連市旅順口區人民醫院婦產科,遼寧 大連 116041)
子宮肌瘤是一種婦科疾病,也被稱為子宮纖維瘤或纖維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較常見的良性腫瘤,也是人體內最常見的一種腫瘤,與平滑肌細胞增生有關[1]。多數子宮肌瘤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子宮出血,子宮出血的患者以周期性居多,多表現為月經周期不穩定且經期出血量增多,也有部分患者表現為不規則陰道出血。還有部分患者存在腹部包塊及壓迫癥狀,早期并不明顯,當子宮肌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會給周圍器官帶來壓迫,如子宮前壁肌瘤壓迫膀胱導致尿頻尿急,巨大宮頸肌瘤壓迫膀胱引起排尿不暢;少數患者伴有疼痛感;病情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者不孕或流產,巨大子宮肌瘤會對宮腔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宮腔變形,進而干擾孕囊著床甚至影響胚胎生長發育,子宮肌瘤還會壓迫輸卵管導致輸卵管不暢,黏膜下肌瘤可阻礙孕囊在體內著床并阻礙精子進入宮腔[2]。有研究表明,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對巨大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3]。基于此,本研究將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0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分析傳統的開腹全子宮切除術以及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的具體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巨大子宮肌瘤患者90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45 例。對照組年齡27~48 歲,平均年齡(36.21±2.54)歲 ;實驗組年齡 28~49 歲 ,平均年齡(36.73±2.49)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巨大子宮肌瘤的相關診斷標準;②通過B 超診斷確診;③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肝臟、腎臟功能不健全者;②心臟、血管存在疾病者;③精神類疾病者;④子宮內膜病變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開腹全子宮切除術。應用硬膜外麻醉,麻醉發揮效果后指導患者保持平臥姿勢,采用碘伏紗球對術野部位的皮膚進行消毒,選擇髂骨聯合部位上方做從腹壁各層逐漸到腹腔部位的切口,探查子宮及附件部位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方案后對患者行全子宮切除術,對陰道進行縫合、包埋并關閉盆底,縫合切口[4]。
1.2.2 實驗組 采用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應用全身麻醉,指導和幫助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采用碘伏紗球對術野部位的皮膚進行消毒,選擇臍輪上方部位2~4 cm處做長度1 cm的橫向切口,置入腹腔鏡并探查,在左右兩側下腹部位的麥氏點及其無血管區域實施穿刺操作,切口大小為1 cm和0.5 cm,在距臍部左側5 cm處做長度0.5 cm的橫向切口,使用雙極切斷卵巢的韌帶及輸卵管峽部,使用電凝斷開圓韌帶,分離闊韌帶的前后葉,充分暴露子宮的動靜脈,打開膀胱子宮部位的反折腹膜,向下推送至膀胱部位,在雙極對子宮動靜脈電凝后斷開。對陰道進行二次消毒操作,后實施陰道手術。充分暴露宮頸切緣,向膀胱陰道間隙、膀胱子宮間隙、陰道穹隆黏膜中注入腎上腺0.9%氯化鈉溶液,切開陰道黏膜,充分暴露主骶韌帶,然后向宮頸部位靠近并鉗夾切斷主骶韌帶,給予雙重縫扎;采用相同的方法處理對側。用手指在盆腔中緊貼子宮進行檢查,確認其是否完全游離,使用巾鉗向下拉出子宮,采用壓腸板保護陰道壁,取出子宮。對陰道和腹膜實施縫合操作,沖洗盆腔部位,檢查腹腔基本情況,若正常,將殘留氣體排出后拆除器械并縫合穿刺孔[5]。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評定標準:治療后,陰道流血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手術切口未發生感染情況,為治愈;治療后,陰道流血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手術切口未發生感染情況,為有效;治療后,陰道流血臨床癥狀未見好轉,手術切口發生感染,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實驗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對照組實驗組t值P值例數45 45手術時間(min)98.68±11.37 82.42±11.06 6.877 0.000排氣時間(h)47.26±6.35 22.51±5.87 19.200 0.000出血量(mL)119.65±16.94 82.17±13.62 11.567 0.000住院時間(d)8.73±1.06 3.46±0.85 26.019 0.000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子宮肌瘤以30~50 歲女性群體為主要發病人群,具體發病機制仍有待研究[6]。子宮肌瘤患者早期臨床表現并不明顯,因此,往往難以及時發現和治療[7]。隨著患者病情的加重,子宮肌瘤可能會發生惡性病變,也極易引發患者流產或不孕等癥狀,嚴重損害患者的身體健康[8]。臨床上治療巨大子宮肌瘤需采取全子宮切除術,但傳統開腹全子宮切除術創口較大,術中出血量也較多,不利于患者的健康,且術后并發癥較多,不利于預后[9]。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逐漸應用于巨大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中,其治療效果更好,手術切口小且可有效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并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0]。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與傳統開腹全子宮切除術比較,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療效顯著,可縮短患者治療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