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花山巖畫為視覺化對象研究基于觸目性原則的網絡表情設計與開發途徑。從海德格爾符號觀的觸目性原則出發,分析觸目性原則對網絡表情視覺化設計的指導意義,結合花山巖畫設計實踐論述網絡表情的視覺化設計與花山巖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途徑,試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一種可行性的思路。網絡表情的視覺化設計與開發,對花山巖畫非遺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作用,只有嘗試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融合并創作,才能實現花山巖畫作為非遺文化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花山巖畫;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表情;視覺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J2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2-00-02
花山巖畫位于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城西南的明江河畔,是我國戰國至東漢繪制在巖壁上的圖畫,其繪制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花山巖畫是左江流域巖畫的代表,也是目前我國單體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巖畫。2016年7月15日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中國巖畫類世遺項目的空白。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保護與傳承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何通過視覺化設計手段將非遺文化與現代設計語境相結合,進行有效的傳承與發展是每一位設計從業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1 花山巖畫的保護與傳承現狀
花山與“畫山”諧音,壯語名為“岜萊”,漢譯為“有畫的石山”。花山巖畫高達40米,寬221米,共有圖像1800多個,最大的高達3米,最小的只有0.3米。花山巖畫的人群分布在幾千平方米的崖壁上,氣勢磅礴,內容豐富,是我國最大的一處巖畫點。
1956年,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成立,廣西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的科學工作者和中央民族學院的師生組成了正式的考察隊,前往寧明縣明江一帶的巖畫點進行科研、調查與臨摹。這次調查是左江流域巖畫發掘以來第一次科學的考察。經調研所得的成果相關報道發表后引起了全國學術界的注意。1985年,左江流域巖畫考察團再次赴左江考察,接著在南寧進行了相關的學術討論會,會上許多學者與專家對左江花山巖畫的一些主要問題與看法已趨近一致。
2012年10月1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了第77號令《廣西壯族自治區左江巖畫保護辦法》。該辦法明確了各職能部門對左江巖畫保護管理的工作與職責,并且規定了左江巖畫的保護范圍。2018年3月2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批準,并于2018年7月15日開始執行《崇左市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保護條例》,該條例明確了左江花山巖畫的保護區域范圍與各項禁止行為,并明確了觸犯本條例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該保護辦法與條例的頒布,為花山巖畫的保護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托。
隨著2016年花山巖畫的成功申遺,學術界對花山巖畫也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理論與實驗研究,主要從花山巖畫的保護與傳承、文化傳承方式、歷史考證、美學層面等幾個方面針對花山巖畫進行了相關研究。如張曉翠(2018)從后申遺時代的左江花山巖畫保護與傳承角度進行了相關研究;梁穆穆、陳峰(2019)從花山巖畫圖像的色彩、線條、形狀分析為切入點,針對花山巖畫的美學價值進行研究;羊紹全(2020)從文化旅游開發的角度審視花山巖畫的文化傳承方式[1];萬輔彬、樊道智、陳鳳梅(2020)以歷史學考證角度研究花山巖畫中銅鼓元素的繼承與發展。從目前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研究者們均是從各自研究領域出發針對花山進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但針對花山巖畫傳承方式的探討相對較少,目前針對花山巖畫傳承方式的探討主要是從文化旅游開發與旅游產品開發等方面進行相關研究。
花山巖畫作為非遺項目,其在軀體的內容與形制上已得到較好的保護[2],但在其對外宣傳與傳承發展上還存在著傳承與保護的途徑過分單一的窘境。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并非使其成為固化與靜態的遺存物,而是應該維護與強化其內在的生命力[3],要找尋具有創造性的途徑予以傳承與發展,維持其內在的生命力。伴隨著虛擬社交的飛速發展,我們完全可以嘗試依托虛擬社交平臺對花山巖畫的傳承與發展做些思考。
2 基于觸目性的視覺化設計原則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在世界各國均被重視起來,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下流行的花山巖畫非遺文化的傳承與普及方式顯然不適合當下的時代背景。筆者認為對于花山巖畫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從兩個層面進行考慮:第一,在學術層面上,花山巖畫急需走出學術的象牙塔,走向普通大眾;第二,在傳承層面上,則需要打破傳統的普及與推廣方式的壁壘,尋求更多傳播途徑與推廣方式。我們可以嘗試依托虛擬社交平臺對花山巖畫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些思考,運用視覺化設計的方式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積極的探索。
本文中所提到視覺化設計,其實質是一種構思與計劃,是一種創造性視覺化設計的表達過程,是基于客觀現實對象的一種視覺化轉譯過程。所謂“視覺化轉譯”,是指運用色彩、圖形、圖像、文字、結構排版等視覺語言針對客觀現實對象進行富有創意的視覺符號化表達。本文中所提及的“觸目性”是基于海德格爾存在論符號觀所衍生的一種視覺化設計指導原則。
在海德格爾看來,路標、界石、信號、旗幟等事物均是符號,本文中所提到的視覺化設計作品也可以被視作一種“視覺化符號”。“符號首先是一種用具,符號作為用具的特征在于顯示或指示”。“顯示”可以被界定為一種指涉性關聯。海德格爾明確指出,符號的性質是“顯示”[4],正因為對符號的顯示性質的強調,海德格爾又談到符號的另外一個突出特征——“觸目性”[5]。在以往我們對客觀對象的視覺化過程中,觸目性原則往往會由于我們在追求視覺的形式美與表達中所淡忘。常會出現視覺化符號不能很好地體現客觀現實對象的視覺特征,因此造成視覺化符號與客觀現實對象出現指涉性“殘斷”。因此在進行視覺化符號設計時,首先要對視覺化的客觀現實對象的特征加以分析研究,把視覺化符號設置得更為“觸目”。其次,視覺化符號本身是一種視覺化顯示物[6],它是客觀現實對象的物化顯示,客觀現實對象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具有意義的,因此每一個細節意義都需在視覺化符號中有所體現。最后,海德格爾對符號顯示性質的看法是現象學中存在的世界“視域”的觀念,視覺符號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與客觀現實對象相互指涉關聯中以場域的形式存在的。
3 基于觸目性原則的花山巖畫網絡表情設計研究
目前,花山巖畫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途徑主要停留在學術領域的發展研究以及文化旅游開發與旅游產品開發等方面。花山巖畫作為非遺項目,在其對外宣傳與傳承發展上僅靠當前的傳承與發展途徑難以解決其傳承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本文通過相應的設計實踐,以花山巖畫非遺文化為視覺化對象,依托虛擬社交平臺的網絡表情這一視覺化表現形式,將兩者合理結合,為花山巖畫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提供一種可行的思路。以網絡表情設計為載體進行視覺化設計,依托虛擬社交平臺對花山巖畫非遺文化進行設計開發,進而有效地打破傳統的普及與推廣方式的壁壘。在設計中需要依托上述討論所得的觸目性設計原則,找到合適的元素要點進行提煉設計,最終得出能夠與花山巖畫非遺文化有較強的指涉性關聯的網絡表情符號。
創意構思:網絡表情符號的符號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與客觀現實對象相互指涉關聯中以場域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在設計之初,首先需要對花山巖畫非遺文化進行整體性的調查研究。其次,由于花山巖畫本身圖像數量較多,在以此為設計源點時,難以對每一個圖像加以概括設計,可嘗試對花山巖畫較為有代表性的圖像進行構思創意。最后,網絡表情符號本身就是一種視覺化的顯示物,因此需盡量確保每一個細節意義都能在網絡表情符號中有所體現,既要保證網絡表情的設計中能體現一定的花山巖畫的典型性,又要有廣泛的認可度。能夠與花山巖畫本身形成良好的指涉性關聯。
設計實踐:首先,對花山巖畫的性質、歷史背景、規模、所處地理環境、標志性圖像進行調查研究作為設計的前期基礎。其次,對前期調查研究所得的信息進行總結,作為創意突破口。花山巖畫中有很多的圖像元素都可以作為創意基礎,比如巖畫中的蛙人形象、雙腿馬步而立的人物形象、腰掛環首刀的武士形象、動物元素、兵器元素、銅鼓元素等。從中選擇蛙人形象進行創意提煉和擬人化的處理,并在其中融入現代虛擬社交中常用的元素點,既能體現花山巖畫的主導圖像元素,又能夠良好地連接現代文化元素與花山巖畫非遺文化元素,從而將花山巖畫進行現代設計語境轉譯。最后,對之前調研所得進行具體化的設計實踐,選取花山巖畫中代表性的圖像元素,融合虛擬社交語境中的常用語,運用設計學、觸目性設計原則進行擬人化處理,設計出一款網絡表情(見下圖)。
其主要創意來源于花山巖畫圖像,此表情設計選取花山巖畫眾多圖像中的一個,融合虛擬社交常用語進行擬人化設計處理,在色彩的選用上,基于本文上述的觸目性設計原則,保留原始圖像的色彩信息,以確保與原始花山圖像的指涉性關聯。使得使用者易于理解與識別,從而迅速地把握花山巖畫非遺文化的內涵與文化。
4 結語
花山巖畫非遺文化對構建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做出了貢獻,也反映了壯族先民駱越人民的豐富創造力,也是我國獨一無二的廣西區域文化的縮影。要積極地傳承與發展花山巖畫非遺文化,它不僅是不同民族之間交流學習的文化資源,也是廣西區域重要的文化與經濟資源。通過對花山巖畫非遺文化進行網絡表情的視覺化設計與開發,一則可以進一步挖掘花山巖畫的文化價值,使得大眾對廣西區域文化能夠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與認識;二則通過虛擬社交平臺,基于花山巖畫設計開發的網絡表情能夠實現有效的傳播,使得普通大眾也可以通過此途徑了解到有關花山巖畫的相關內容,從而使花山巖畫的傳播途徑得以拓展,進而增強花山巖畫非遺文化的文化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羊紹全.左江流域“花山族群”歷史考析——也談花山巖畫族屬問題[J].文化學刊,2019(11):22-26.
[2] 易奇志,廖方潔.新時期左江花山巖畫的保護發展研究——駱越文化研究系列之九[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30(05):78-82.
[3] 肖東發,高立來.巖畫古韻:古代巖畫與藝術特色[M].現代出版社,2019:200-226.
[4] 趙奎英.藝術符號學基礎的反思與現象學存在論重建[J].南京社會科學,2017(04):118-125.
[5] 趙奎英.試論藝術作為出場符號[J].文學評論,2018(04):188-196.
[6] 謝濤,路由.基于形象IP構建的網絡表情符號視覺形態設計[J].包裝工程,2019,40(24):133-138.
作者簡介:李智(1992—),男,山東蓬萊人,碩士,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與設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