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錚 姜廣秀
摘 要:高校志愿服務的國際化,具有服務我國公共外交、促進中外民心相通、拓寬志愿者國際視野等重要作用。推進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在推進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的進程中,要抓住堅定理想信念、完善工作機制、提升服務水平等關鍵環節。在具體實踐中,要加強教育培訓引導、創新工作機制模式、擴展國際服務渠道。
關鍵詞:高校;志愿者;國際化
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的三大作用
自2002年共青團中央啟動“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以來,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逐步成為發展趨勢。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大學生作為志愿者的主力軍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青年的形象,成為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的發端。加快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的國際化步伐,可以在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第一,服務我國公共外交。我國非常重視青年在公共外交中發揮的作用,為了發揮青年的優勢,將青年交流納入中美、中俄、中英、中歐等政府間人文交流機制框架。高校志愿服務作為青年交流的重要組成形式,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彰顯青年人的時代擔當,對我國公共外交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不僅有利于將青年志愿文化的氣息融入到國際政治活動中,而且還可推動構成國家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對話,使國際社會更了解中國,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營造我國和平崛起的良好國際環境,服務我國公共外交。
第二,促進中外民心相通。重視民心相通工作,對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和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隨著我國大學生志愿者數量的逐漸增長,高校志愿服務逐漸成為我國與世界人民交流的重要渠道。參與高校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們,有活力、有知識、有文化、有溝通技巧、又有外語的優勢,在國際志愿服務中更容易得到當地人民的認可和支持,起到不可替代的促進“民心相通”作用。近年來,大學生志愿者開始在經濟、教育、社會、氣候、環境等諸多領域與世界各國青年加強交流合作,促進了不同國家的文化融合,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
第三,拓寬志愿者國際視野。國際視野逐步成為新時代青年人素質的標配。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通過組織大學生們參與國際志愿服務活動,不斷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大學生們“走出去”“走進去”,與世界各國青年及人民相互交流,承擔教育、文化、農業、科技等方面的項目設計、項目實施等,了解當事國的社會制度及語言、飲食、習俗等風土人情,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產生思想碰撞、借鑒經驗、汲取教訓,有助于提升格局、開拓視野、成長為國際型人才。
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的三個關鍵
第一,堅定理想信念。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更需要具有大局意識、國家意識,堅定實現中國夢的理想和共產主義的信念。特別在國際志愿服務中,一定要時刻牢記政治擔當,在具體志愿服務事務中繃緊講政治的弦,把志愿服務活動做好、做出色。在推進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的進程中,通過不斷堅定志愿者的理想信念,促進其健康成長,確保志愿服務活動的正確方向。
第二,完善工作機制??茖W的激勵等工作機制,是促進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的關鍵。有些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意識不強、熱情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懈怠現象,對國際志愿服務活動不關心、不專心、不用心,服務水平較低。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不完善,存在著指標較單一、措施不及時、獎勵不落實等問題;二是有的大學生志愿者看重榮譽稱號,但服務意識不強,對補助較低的志愿服務參與熱情不高;三是有關部門和一些地方政府對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未能給予足夠重視,提供的國際化平臺較少;四是社會媒體對大學生參與國際志愿服務的正面傳播沒有形成報道機制。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的發展,亟須在實踐中創新性構建符合中國國情、地情、校情的各項工作機制,為志愿服務國際化提供保障。
第三,提升服務水平。大學生志愿者以專業化的水平進行國際志愿服務,更能得到相關國家和人民的認同。無論是外語能力、溝通交流,還是服務知識、外交禮儀和緊急救援等技能方面,都要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達到國際標準。只有如此,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才能真正和國際接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的三個對策
第一,加強教育培訓引導。理想信念是志愿服務的先導,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奮斗過程中,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要不斷加強理想信念培訓,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志愿者堅定中國文化自信,深刻理解中國夢與世界夢的密切聯系,領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在思想和行動上,始終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通過志愿服務闡明中國立場,向國際社會發出中國聲音。在教育培訓中,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點貫穿各環節。為全面提升大學生志愿者的綜合素養,還應在國際形勢、國家安全、國情知識、緊急救護、外語能力、國際禮儀等方面進行系統培訓??刹扇【€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線上邀請專家學者講解如何更好地服務國家公共外交等;線下可組織高校志愿服務研討會、座談會等,聚焦難點問題和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深入研究。
第二,創新工作機制模式。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應在創新工作機制模式方面下足功夫,通過表彰嘉獎、權益保障、正面宣傳等激勵措施,增強國際志愿服務的吸引力,引導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其中。一是健全完善準入機制,嚴格按照報名、初審、外語口語考試、面試、公示等步驟開展。在一些特殊的服務領域,還要考察學歷、專業技能等條件。二是做實、做細保障機制。例如:為大學生志愿者上保險等,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在經費保障上,各級政府和團組織要給予一定的傾斜,幫助解決高校志愿服務提質增效的經費。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增加國際志愿服務項目的經費。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參與的形式成立專項基金。三是各級政府要為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提供更多的傾斜政策。在公務員錄取等方面,優先考慮參加國際志愿服務的經歷,對國際志愿服務中遭受重大意外的優秀大學生志愿者給予相應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扶等。四是高校要為志愿服務國際化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支持,為大學生志愿者爭取更多的權益。可以通過開展評定星級大學生志愿者、表彰優秀大學生志愿者等活動,激勵大學生積極投身國際志愿服務。五是社會媒體要深入挖掘國際志愿服務中的典型人物,積極為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加大大學生國際志愿服務的報道力度,如利用新媒體加強正面宣傳報道。
第三,拓展國際服務渠道。在促進高校志愿服務國際化的進程中,要積極拓展國際服務渠道,密切與世界的聯系,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環境、就業等方面推出更多的志愿服務項目。在承辦大型國際盛會、賽事中,注意發揮大學生志愿者的作用,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大學生志愿者“走出去”,參與更多的全球性項目。在國際交流活動中吸納更多的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國際志愿服務平臺。在拓展國際服務渠道時,政府掌握的資源更多、更有公信力,因此政府要唱主角;非政府組織要從專業化的角度予以配合,給大學生志愿者創造有利條件和環境。
(作者單位:鐵錚,北京林業大學;姜廣秀,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