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文

劉韡《暗物質》

劉韡《散場/OVER》
《散場/OVER》是劉韡在2020年這個人類最近歷史的特殊時刻,對過往世界的個人回顧與思考。他的裝置藝術構成世界的觀念、系統和其他的一切因果,而后被送入時間的漩渦,變成劉韡創作的全新雕塑,由物質、身體、圖像、運動和“無”組成的連續劇場,由材料、顏色和線條構成的平面或立體的“風景”,以及被稱作“微觀世界”的關于世界秩序的樣本模型。
一個總計為2800平方米的展廳,由一件根據場地特制的空間裝置《暗物質》(2008年)——代表著被遮擋而不可見的存在——作為序曲,一側走向大地,另一側通向宇宙。整個作品在結構上的亮點是體量最大的空間裝置《1098.1噸沙漠》(2020),沙子和沙漠作為物質和景觀的指針,將觀者的視野引向當今世界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沖突的核心地帶——中東、非洲或中亞——并由此引出對于土地、資本主義、殖民、貿易乃至氣候問題的關注。這些,成為整個空間的核心作品、與展覽同名的作品組合《散場/OVER》(2020)的主要元素。
《散場/OVER》是一組融合了雕塑、影像和繪畫性元素的大型裝置,通過一個嚴肅而戲謔的表演性現場,展現了兩種意識與力量——由未來主義、至上主義等構成的激進理念,以及由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構成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是如何不斷碰撞著構成了今天的世界場景。換個角度說,它表現了過往的世界如何以理念、圖像、符號、物之間的關系和對身體的規訓,構成我們此刻世界里長演不衰的戲劇。以此為中心,一組全新的雕塑《因為他能》(2020)、來自“微觀世界”系列的兩組不同尺寸的全新作品連同展覽開頭的《暗物質》,猶如通過不同手段獲取的切片,扮演為對世界發展的觀察和檢視樣本。
劉韡在2000年前后、以中國當代藝術第一代“后浪”的身姿登上了尚處于“野生”的自我組織狀態的藝術舞臺。作為“后感性”系列展覽的成員,他在早期創作中就體現出對于身體與物質及兩者間關系的強烈興趣,并且以強烈的直覺判斷作為其工作特征。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劉韡受到中國的城市化和全球化進程所帶來的景觀和現實的刺激,他在處理材料的過程中,漸漸發展出一套以材料的物性和物料之間的結構關系為中心的裝置語言;又出于對新興數字化的圖像生產方式及其產生的圖像美學的敏感,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媒體景觀論——體現為一系列不斷發展變化著的、被視作“風景”的繪畫。在這個過程中,他也開始從材料到語言的抽象化的探索,并保持著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其秩序、其規則、其表現、其本質——的高度敏感和個人洞察,其結果,就是以2018年開始的《微觀世界》為代表的裝置以及《散場/OVER》中的全新作品。
在劉韡的創作脈絡里,《散場/OVER》中的新作品,是其歷來擅長的各種媒介語言和方法的新發展,也蘊含著藝術家對身體、物質、意識形態和世界秩序等長期主題的思考,是他在漫長的觀察和練習后,對世界的點評和宣言。最終,展覽直指一個超越的問題,即越過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身體、感知和自我意識。的確,這些作品,連同整個展覽,是對已然失效的、舊去崩塌的世界的告別,終點本身,則是新的起點。所以——散場,OVER。
告別物質與身體的紀元,復雜而殘缺的文明,將人類作為一個整體,送入諸神的行列。(藝術家劉韡,1972年生于北京,1996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