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人類交際的最基本工具,語言表達能力是個人發展具備的基本素質。語言能力培養是高職生人才培養重要目標之一,在高職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工作中,教師必須找到正確的語言能力訓練方式。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愈發廣泛,在高職生語言能力訓練領域也有所體現。本文將根據近十年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對信息化情境下高職生語言能力訓練系統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為后期語言教學研究提供一定的學術借鑒。
【關鍵詞】信息化;語言能力;訓練系統;綜述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4-0141-02
【本文著錄格式】廖俐.基于信息化情境下高職生語言能力訓練系統研究綜述[J].課外語文,2021,20(04):141-142.
語言能力是高職師范生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日益受到應用語言學和信息化教育學領域的關注,由語言能力培養引申出來的信息化情境語言能力訓練系統問題研究更是信息化時代高職師范生語言能力培養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學界對于信息化情境下高職師范生語言能力訓練系統相關研究已經頗有積累,主要圍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對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的研究、對信息化情境下語言能力訓練系統的設計開發研究、計算機情境化語言能力測評方法的研究。
一、關于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的研究
國內外對高職高專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的研究成果非常豐碩。根據檢索近三年中國知網關于高職生語言應用能力培養方面的論文,發現目前學者們都把高職生語言應用能力與職業能力培養結合起來,突出崗位能力培養與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通過檢索統計,2017—2020年期間中國知網中關于高職高專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培養方面的論文共計53篇。其中肖軼瑾(2017)認為缺乏自信心是造成高職生口頭表達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提倡高職師范生語言訓練課堂應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建議構建語言表達技能培訓模式:通過開展課內、課外實訓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一是快速改變語言面貌,精選訓練法;二是語言表達能力的練習還可以通過話題討論、演講比賽、角色扮演等形式進行;三是通過對語言的重復練習,學習各種語言表達的技巧,能夠很大程度地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提高說話藝術。張秀珍(2019)指出,高職高專文科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必須采取“全程·層級·融合”三位一體的策略,促進高職高專文科生語言能力與職業能力實現無縫對接。唐未平(2019)的文章也從學生職業發展的角度思考,提出建立科學有效的語言文字培養體系,從校園文化建設、語言類課程教學改革、校外活動拓展等多層次多維度全面提升學生語言文字水平。吁娟、鄧忍(2018)則指出高職學生語言能力整體較弱、社會競爭力相對缺乏,為解決這一問題,高職院校建立生態課堂環境,培養高職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是提升其未來社會競爭優勢的重要路徑。以上文章對于我們優化職業院校學生語言能力培養路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信息化情境下語言能力訓練系統的設計開發研究
在對高職生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研究的基礎上,學界對于信息化情境下語言能力訓練系統的設計開發研究才逐漸起步發展。在信息化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教育”時代早已來臨,高職課堂語言能力訓練模式必須結合信息化手段,在信息化情境下優化高職課堂語言能力訓練系統的設計與實施。近幾年來,碩士論文中關于此課題的研究比較系統。如:陜西師范大學梁玉劍(2019)碩士論文《基于虛擬現實的師范生語言能力訓練系統的設計開發與應用研究》運用虛擬現實技術(VR技術)探索師范生語言能力訓練系統的設計與實證研究。文章首先探索多個虛擬訓練場景的設計的軟硬件架構,并創建多個虛擬訓練場景的多難度系數的設計思路與實現技術,在實證研究階段,筆者對參與實驗的被試進行測量篩選,對目標被試對象進行多輪虛擬現實技術訓練系統測試研究,重點關注新系統的訓練有效性及其評價效果。通過實證研究,該文指出,合理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語言訓練系統平臺有利于激發師范生語言學習的興趣,深化練習者對語言學習內容的理解,從而有利于提升練習者的語言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湖南大學謝異(2006)碩士論文《基于口語學習的語言平臺的設計和實現》則通過運用語音匹配分析識別技術(SMART)開發設計了一套用于學習口語的網絡語言學習平臺的方案,該方案面向單機用戶和互聯網用戶,該技術設計方案關注如何避開現今語音識別中難以突破的問題,主要采用語音識別中可以產品化的部分技術,以基于用戶的發音和原音匹配的為主,識別為輔的原則,讓用戶最大目的練習口語,并達到和原音雷同或一致。該語言能力培養系統的開發與設計對于高職生特別是師范生口語訓練外語與普通話具有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學生正音訓練的開展。范玉鳳(2012)《師范生口語表達能力訓練虛擬平臺設計》,文章在分析當前高校師范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現狀及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設計了一種可交互的課堂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虛擬平臺,并對虛擬訓練平臺的體系架構、化身建模、虛擬場景及交互設計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上述研究成果為我們當前高校語言教學工作信息化進程指出了教學的信息化手段及時考核與評價的研究方向。
另外,一些學者從普通話測試系統設計與實施方面對高職生特別是師范生的語言能力教學提供技術支持。如周曉蘭(2016)《普通話水平測試系統中語音識別和語音評測技術研究》一文則從普通話測試系統語音測評技術研究層面對信息化語言教育提供技術支持。張寧(2015)《基于普通話水平測試談大學語言能力教育》一文從高校語言規范、注重語言應用、關注學生漢字應用能力教育等三方面指出提升大學生語言能力。雖然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進入了信息化教學時代,但是關于運用信息化語言能力培訓系統設計與開發方面的論文還不是很多,研究成果較少。
三、計算機情境化語言能力測評方法的研究
20世紀60年代語言測試開始作為一門專門學科。隨著教育測量學的獨立與發展,現代語言測試理論逐漸完善,作為應用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涉及語言學、語用學、心理語言學、教育測量學、計算機科學等。當下是“互聯網+教育”時代,計算機化測評技術在語言能力測試領域應用越來越廣泛,語音技術的發展和逐漸成熟,為人機交互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創設了易于課堂操作的語言聽說教學環境,一些學者基于教學需要對計算機情境化語言能力測評方法,如喬昌喜(2014)《學生語言能力計算機情境化測評方法的研究》一文對結合了語音處理技術中的和技術,設計開發了適用于課堂教學環境的語言能力計算機情境化測評系統,從聽、說、讀、寫等方面綜合測量被試的語言能力。陳麗麗(2011)文章《小學教師教學能力情境測試題開發研究》基于小學教師教學語言能力培訓開發了一套情境測試題,用于有效培訓與開發教師語言能力。崔晗、佟玉平(2020)《基于計算機輔助的語言能力測評研究——評〈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的邏輯語義學研究〉》認為計算機輔助的語言能力測評具有如下三點優勢:一是計算機輔助通過電子傳輸或網站發布試題的方式來進行語言能力測評,測試效率高;二是計算機輔助測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可以極大地提升被試測試興趣;三是計算機測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靈活性;四是測評結果更準確、公正。劉薇(2016)《計算機環境下詞匯語用能力情境化測評研究》一文中作者采用語音識別、語音合成以及手寫識別技術,利用Visual Studio工具開發詞匯語用能力情境化測評的web程序,構建出具備角色選擇模塊、測試模塊、評價反饋模塊、數據庫模塊的web測試系統。該研究選取了部分高考詞匯測試題作為紙質試題,選取另外部分高考詞匯測試題并在計算機環境下優化,致力于計算機環境下詞匯語用能力情境化測評研究。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高職生信息化語言能力訓練系統研究一般集中在對語言能力培養本身的教學模式和功能作用的分析上,還未有從信息化手段的及時考核與評價視角對高職生文科課堂語言能力培養的專題分析。因此,本文一方面可以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對現有高職語言能力訓練教學研究的一種推進。同時,在實現信息化語言能力訓練課堂的現代轉化的途徑、方式和政策方面,也是一個值得開拓的話題。
參考文獻
[1]肖軼瑾.師范生口語訓練的探究[J].林區教學,2017(2).
[2]張秀珍.高職文科生“三維度四平臺”職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究[J].教學觀察,2019(36).
[3]唐未平.基于職業發展的高職學生語言文字能力培養的困境與對策[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
[4]吁娟,鄧忍. 基于競爭優勢理論的高職生語言能力培養策略[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
附? ? 注
基金項目: 2018年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spoc下《中國文學》深度學習模式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GXGZJG2018B062)。
作者簡介:廖俐,女,1982年生,廣西貴港人,文學碩士,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育與藝術設計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語言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