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芳
【摘 ?要】4-5歲是幼兒繪畫從象征期向圖示期過渡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幼兒語言發展的最佳期,本研究嘗試將藝術與語言兩個領域有機結合,通過“雙主體四環節”的指導模式,把繪畫應用在幼兒語言教育中,重構幼兒繪畫的自我表現力,以此來培養幼兒的講述能力和觀察能力,從而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自由繪畫;幼兒語言;說畫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36-0142-03
Practical Research on Promoting Children's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in Middle Class in Free Drawing
(Ningwei Central Kindergarten,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China) HU Huafang
【Abstract】4-5 years old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the transition of children’s painting from the symbolic period to the pictorial period, and it is also the best period for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organically combine the two fields of art and language. Through the guidance mode of "double subject and four links", painting is applied to children's language education, reconstructing the self-expression ability of children's painting, so a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narration and observation abili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Keywords】Free painting; Children's language; Speaking painting
自由繪畫活動是幼兒情感表達的一種形式。圖畫可以彌補語言表達的困難,語言可以補充繪畫能力的不足,兩者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本研究試圖從幼兒的本位出發,在尊重幼兒自由表達的原則下, 采取“雙主體四環節”的指導模式,雙主體即幼兒繪畫與幼兒語言,繪畫作為促進語言的主要載體,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明確主題;引導觀察、了解方法;激發想象、大膽創作;正面評價、體驗成功”的環境創設四環節,以及“由物生情、畫前想‘話’;借物寄情、畫前說‘畫’;由感而發、畫中說‘畫’;情景交融、畫后說‘畫’”的表達策略支持四環節,讓幼兒借助繪畫載體,發揮想象,真實地、有創意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一、關于繪畫活動中“圖語”環境的創設
充分發揮繪畫的優勢,促進幼兒語言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是本研究的主旨。但我們發現剛進入中班的幼兒繪畫自我表現力比較缺乏,我們嘗試從四方面重構幼兒繪畫的自我表現力,讓幼兒想畫、敢畫、敢說、樂意說。
(一)創設情境,明確主題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幼兒實際條件創設情境,喚起幼兒相關的藝術想象。主要創設以下三種情境:自然情境,選擇典型的大自然環境,帶幼兒去感知、體驗;語言情境,活動前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并表述自己的想法;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為最終的創作做好鋪墊。
(二)引導觀察,了解方法
觀察是幼兒繪畫的基本功。教師通過引導幼兒針對性地觀察一些事物,讓幼兒了解事物之間大小、形狀、顏色的不同,讓其產生繪畫的欲望,為最終的“說畫”提供素材。
(三)激發想象,大膽創作
幼兒在繪畫的過程中,只有讓幼兒自己動手,讓幼兒將潛意識中的“創造圖像”表現出來,才是幼兒真正的繪畫作品,在此環節中教師可通過恰當的語言引導,從不同角度激發幼兒,引導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創造自己的畫面。
(四)正面評價,體驗成功
對于幼兒繪畫作品的評價不以“像不像”“美不美”為標準,以幼兒創造性的有無、發揮如何為尺度。在評價中應注意幼兒繪畫語言、繪畫規律與成人不同,如幼兒的繪畫比例容易失調、繪畫視點以內心想法為主。評價時應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無論畫得如何,都應適當地表揚、正面地引導,引發幼兒新的繪畫興趣和愿望。
二、關于“說畫”策略的實施
以往在關注、挖掘幼兒在繪畫方面的創造潛能時更傾向于環境與技巧,當幼兒的語言在繪畫中不斷流露時,我們相信“說”畫對于幼兒創造性語言的培養起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嘗試將“話”始終貫穿于“畫”中,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由物生情,畫前想“話”——停下腳步看世界
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在總體的感知中形成,對事物的認識,他們會調動所有的感官去體驗和認知。因此,活動前讓幼兒多種感官參與下的體驗必不可少。
1.在大自然中的體驗
自然是一部真實、豐富的百科全書,自然界中種類繁多的動植物,吸引著幼兒的好奇心,對于其中的發現幼兒總是有那么的投入,教師抓住這一“好奇心”對幼兒的各類描述性、陳述性等語言進行規范引導,同時,幫助幼兒加深對事物的印象。
2.在日常生活中的體驗
通過讓幼兒親身感受生活,相互之間探討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為美術表現奠定基礎。
3.在與藝術作品對話中的體驗
通過藝術作品的美激發幼兒美的感受與暢想,使幼兒能道出心中的美,與藝術作品對話是指導幼兒“話”“畫”的重要指導策略。我們嘗試結合優秀的文學作品、美術作品、經典音樂及某些熒屏動畫開展藝術創作與表達。
(二)借物寄情,畫前說“畫”——閉上眼睛想世界
畫前想“話”,通過各種途徑讓幼兒對事物感知、體驗和了解,從而激發幼兒將最初的、最真實的內心感受說出來,如果說畫前想“話”,注重的是情感和體驗,是很純粹與直接的內心表達。那么畫前說“畫”,可能更偏向于技能技巧方面,這時候的表達需要對前一環節的“話”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和加工,這里的表達會更清晰,更具有完整性。
(三)由感而發,畫中說“畫”——拿起畫筆畫世界
在美術活動中,我們給幼兒充分說話的機會,并以此來發展其語言表達能力。
1.“對話”類型分析,促針對性指導
在觀察幼兒的繪畫創作時,我們發現幼兒通常會根據所給的命題自主選擇創作對象,并與這一對象進行對話,這種對話既有身邊的小伙伴,也包括文本。分析幼兒創作過程中的對話,有助于教師理解幼兒的繪畫創作語言發展水平,進而更好地指導幼兒。
①與主體對話——繪畫中幼兒與畫面中的各種形象對話,我們常認為是在“自言自語”,這種 “自語”有時還會跟它們做游戲,仿佛這些形象就是幼兒周邊活生生的同伴。②與同伴對話——幼兒在繪畫創作中會不斷地與周圍的同伴交流,可以圍繞繪畫的內容進行,可以針對表現方法和色彩進行,也可以對自己的畫和同伴的作品進行評價。這種對話是完全平等的、開放的。③與偶然事件對話——幼兒創作過程中的“偶然事件”主要是指幼兒的突發奇想或日常某種生活事件的經驗被提及時激發他們的靈感,隨時拋出的進一步創作的信息,我們把這種對話視作幼兒繪畫過程中產生的豐富想象。④與教師對話——在幼兒的繪畫創作中,教師提倡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由、平等、寬松的創作環境和語言交流的環境,以一個“巡視者”的身份,靜靜地觀察,但對于一些主動提出問題尋求幫助的幼兒教師會給予積極應答。對于一些繪畫能力比較弱、膽子比較小的幼兒,教師也會適時地引導,給予必要的啟發。
2.“記錄”方法運用,促客觀性分析
幼兒在繪畫過程中的種種表現,成了幼兒能力發展水平的“顯示器”。因此,通過各種方法,如文字記錄、錄音記錄、攝像記錄等方式,記錄幼兒談話的內容和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借此機會了解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進而為下一步的教育提供依據,同樣也是幼兒后續“畫后說畫”的重要參考內容。
(四)情景交融,畫后說“畫”——張開嘴巴言世界
1.多方位選擇聽眾,讓說更真誠
在前期的研究實施過程中,發現幼兒在介紹自己作品的時候,對“聽眾”有一定的選擇性,有些故事內容在講給集體和同伴聽的時候是不一樣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心中漸漸有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小秘密,基于此,允許幼兒選擇自己的聽眾。可以請好朋友聽,請班集體聽,請小班弟弟妹妹聽,請家人聽和請老師聽等。
2.多角度適時引導,讓說更準確
畫后說“畫”,要求孩子說的內容更具完整性和邏輯性,在根據作品講述故事時,發現很多孩子在講述時會說“我畫的小猴在……”,“于是,我又在上面畫了一個……”始終以“我”這個第一人稱的繪畫過程為講述主線,教師引導幼兒以第三人稱作品中的形象來講述,并告知幼兒完整的故事應該有“故事題目”“故事的人物”“故事發生的地點”“發生的事件”,適當地加入“人物對話”和“心理描寫”等等。
3.多形式建構平臺,讓說更精彩
教師在引導幼兒大膽、清除地講述自己繪畫內容的同時,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幼兒說的興趣,讓幼兒說得更精彩。如每天的“趣聞播報”、每次作品后的“作品互賞”、繪本故事的“自導自演”以及每月一次的“自制繪本”等。
三、收獲與思考
(一)“說”“畫”結合,讓幼兒學會關注周圍,有效提高觀察能力
在繪畫活動中,教師用各種方式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比較,來感知各個事物,觸發孩子的種種發現:“看,原來螞蟻的六只腳都是長在它的腹部的”“你用手碰它一下,感覺軟軟的,黏乎乎的……”通過多感官的體驗、感受,使幼兒在表達、表現上更形象、深入,觀察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二)“說”“畫”結合,讓幼兒的情感得以釋放,促進幼兒更加自信、健康地發展
在本研究中,我們常常發現幼兒不僅是用手中的畫筆在進行創作,他們也在用心地感受自己的作品,有的幼兒配合作品中的情節發出象聲詞,有的幼兒在創作過程中哼唱學過的兒歌或自編兒歌。幼兒在繪畫過程中與藝術形象之間的交流,通過語言將情感自然地流露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是愉快的、自信的。
(三)“說”“畫”結合,引導幼兒持續性記錄,提高科學記錄能力
一方面,培養了幼兒自主觀察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幼兒體會到了記錄的應用性,這種記錄還延伸到另外的活動中,如,在某一次的主題活動中,要求幼兒觀察馬路上的限速牌,教師并沒有要求幼兒將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與同伴分享和交流,結果在第二天的匯報中,很多孩子拿著自己的觀察記錄單進行描述,記錄單上清楚地畫著加油站、居住小區、某高速公路等不同地方的限速牌數字。孩子們正嘗試科學、正確、習慣性地記錄生活中的點滴。
參考文獻:
[1]李文馥,涂智輝.邊講故事邊畫畫[J].父母必讀, 2000(08).
(責任編輯 ?范娛艷)
304450033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