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朱永新

教育新生態應該是教育在新時代、新環境下的生存與發展狀態。營造教育新生態,就是讓教育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這個環境,創造更好的教育。
我們處在什么樣的環境呢?可以從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方面來看。
教育的硬環境有三個特點。一是全球化或國際化。目前,整個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地球村,因此教育資源應該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學校如何將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資源為己所用,是應該思考的問題。二是信息化或數字化。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已經給教育帶來了深度變革,這種變革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人類知識發展的速度非常快,信息化本身也帶來了新的教育問題。現代人類30 年創造發明的總和超過了過去人類2000多年發明的總和。如此海量的信息給教育提出了挑戰。三是市場化或資本化。在未來,我們應該考慮市場資本對教育本身提出的挑戰。
從教育的軟環境而言,我們也面臨許多新變化。一是人本化。今天的教育應該從過去的知識為本、應試為本走向關注人本身。二是民主化。民主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教育機會的均等化,要通過更好的教育資源配置實現教育公平,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三是個性化。教育關注的不是一個抽象的人,而是一個具體的人,應強調人的個性化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只有教育結構重新發生變化,技術才會發揮真正的作用。因此,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重新思考教育。
構建學校新形態。“在哪兒學”是我們繞不過的話題。過去只要想到學就會想到學校,教育資源集中在學校,有學問的人在學校里當教師,反映人類智慧和思想財富的圖書,也集中在學校的圖書館里。然而,現代教育資源逐漸泛化,手機、電腦都可以學,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也可以學。未來學習的場景會更加豐富,會出現更多的學習中心,在哪里學、什么時候學,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未來將是一個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學習共同體,時時處處可以學習,能給學習者更大的選擇空間和自由。
制定課程新標準。這主要是解決“學什么”的問題。雖然我們的學生成績很好,但所花的時間成本太高,如果學習更簡單、更容易,并能與生命、生活結合得更緊密,學得更有效率,與每個人的發展、成長結合得更緊密,整個教育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我們的新課程改革,首先要整合學科,解決“學生應該學什么”的問題。我們從5 年前就開始研究未來課程,建設的第一門課程是生命教育。學生要愛護生命,學會與別人和諧相處,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教育是為生命存在的,沒有生命,教育還有什么意義?
未來,我們還要做大人文、大科學。人文、哲學、歷史、語文、地理等,我們都可以通過合理的邏輯整合,形成大人文。科學也是如此,基礎教育階段需要基本的、整體的知識,需要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而不是具體某一門學科的科技知識。未來,我們希望有50%的時間留給學生選修自己想學的課程,讓每個人可以找到要學的方向。
探索學習新方式。今后,學生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坐在一個教室里聽講45 分鐘,課堂時間要根據人的思維特點彈性化決定,項目式學習、主題式學習、研究性學習、合作式探究是未來學習的重要方向。
形成合力新格局。將教育責任單一地壓在學校上是不對的。尤其是0~3歲這個階段,其是人腦成長最快速的時期,也是一個人認知世界、養成行為習慣的最關鍵時期。這時更需要陪伴,需要高水平、高素質父母的素養做支撐。未來的父母會在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甚至隨著工作的彈性化而給予孩子更多陪伴。目前,我們還要花很多的精力提升父母素養,提升全社會的素養。教師也是如此,未來將是一個“能者為師”的新時代,一個社會教育水平要想達到高水準,就必須讓社會最精英的人才從事教育行業。
因此,我們希望家庭、社會、學校、政府攜手推動教育發展,這樣教育生態才會更好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