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孟海霞

在小學階段,班級中特殊兒童包括留守兒童、離異單親兒童、學習和行為障礙兒童等。部分特殊兒童由于受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過程中的消極影響而產生了各種不良心理,產生心理偏差。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于逐漸形成穩固的行為方式的過程之中。要想在該階段幫助特殊兒童獲得良好的心理發展,可以在同伴關系發展、個體心理輔導、心理問題干預、學科教學滲透等方面展開積極的探索。在班級里,對特殊兒童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順利地完成目前的學習,也能為他們以后人生的健康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
那么,如何讓班級中的特殊兒童敞開心扉呢?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認為,正是產生于同伴關系中的合作與感情共鳴使兒童獲得了關于社會的更廣闊的認知視野。兒童與同伴交往中表現出的沖突將導致兒童采擇社會觀點的能力得到發展,并促進兒童獲得社會交流所需的技能。因為兒童在和同伴相處的過程中會感受到基本平等的相互關系,使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狀態,并從別人那里獲得豐富的信息。
首先,要營造氛圍,促進認知改變。課堂教學是學生參與同伴交往的重要渠道,以學生互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同伴交往的途徑之一。教師要及時了解這些特殊兒童的情況,通過建立班級公約,營造積極樂觀的班級氛圍,為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提供良好的基礎。此外,教師還要從認知層面上幫助他們克服人際知覺中的主觀偏見,促使他們建立正確的認知,還可以利用班會時間,組織開展以促進同伴交往為主題的活動。
其次,要創設情境,開展技能訓練。榜樣學習在道德教育和親社會行為領域的研究中曾引起廣泛的關注。社會學習理論創始人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人在社會環境中觀察學習而形成人格特征。因此,設置一定的社會情境,樹立一定的榜樣,使兒童有意、無意間模仿,可以促進兒童道德行為的形成和發展。
最后,要走出校門,強化社會實踐?!吧鐣亲畲蟮膶W校”,在這個大學校里,學生定能收獲頗多。社會學校,為學生的自由交往提供了廣闊天地。教師可以安排遠足、社會調查、合作學習等活動以促進同伴之間的交往,通過活動可以增進他們與同伴之間的關系。
對于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個體心理輔導是一種比較好的途徑。在個體心理輔導的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認真觀察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采用平等溝通的手段輔導,良好的關系是有效輔導的保障。其次,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使學生能夠在個體輔導的過程中獲得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我們班里的學生張某父母離異,法院把她的撫養權判給了爸爸。但是,她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她一直跟隨爺爺奶奶長大,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為了改變張某以自我為中心的缺點,教師利用平等溝通的方式對其進行個體輔導,讓張某嘗試著與同學真誠交往,學會重視他人的感受。張某在接受輔導之初,表現出了較為明顯的主觀傾向,她認為在與教師和同學交往的過程中,教師和同學都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通過分析她的行為和心理得出,主要原因是張某缺乏對他人的尊重意識。于是,教師對她進行了多次有針對性的輔導。過了一段時間,張某逐漸懂得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漸漸改變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也能夠更好地融入集體。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當學生產生心理問題時,我們要及時想辦法并利用心理干預的手段幫助他們,從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首先,要善于觀察,及時發現問題。近年來,小學班集體中的單親、離異家庭子女比例在逐年上升。造成單親、離異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家庭中婚姻關系的破裂;二是家庭遭遇重大變故,父母一方甚至雙方因某種原因離開人世。這不僅造成了家庭的破裂,還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重大創傷,影響著他們心靈、道德、人格、學業的發展。這些心理陰影使學生在校期間經常出現憂郁等不良情緒,有的則自暴自棄,甚至有明顯的暴力傾向,學業成績與行為表現存在明顯偏差。班主任要在課堂教學和校園生活中及時發現特殊兒童所面臨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問題,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課間活動等方面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
其次,要找出原因,進行問題干預。我任教的班里有一個學生王某,在其父母離婚之后出現了自閉的心理問題。通過觀察他的心理特征,我找出了問題的原因,即父母離異給他的心理造成了創傷和安全感的缺失。我主動接觸王某并與其交流溝通,與其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接著與王某的父親取得聯系,讓其注意王某的心理變化,嘗試理解孩子的內心,并利用周末和假期帶他親近大自然,讓他發現父親對他的那份愛,使其逐漸從不安全感中走出來。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語文作為母語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養的重要的、優秀的載體。對于語文學科教學,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施力。
首先,可以通過文字書寫釋放情緒。筆者對本校(3~6年級)共計46 位特殊兒童進行了一份同伴交往情況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近1/3 的同學偶爾有孤獨感,而總是有孤獨感的人數比例是1/10;偶爾會主動跟同學交往的人數近1/7,而不會主動跟同學交往的人數比例是1/20。一些中高年級的特殊兒童已經有了一定的書寫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培養他們寫日記的習慣,使其通過這種方式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當然也可以讓這些孩子用書信的方式與老師、家長、朋友交流,以此削弱自己的孤獨感。
其次,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閱讀既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識面,也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一般而言,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孩子,情緒上較為平穩,更善于從多角度看待問題,同時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較強。由于特殊兒童有著特殊的境遇,語文教師可以將閱讀與其心理特點相結合,推薦適合他們的書籍,利用書籍的療愈價值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不論是從特殊兒童心理發展需要的角度,還是從教育改革趨勢的角度看,都迫切地需要教師多獲得一些兒童心理健康知識,多掌握一些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本文在同伴關系發展、個體心理輔導、心理問題干預、學科教學滲透幾個方面進行探究和實踐,旨在對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啟迪。當然,如何對這些特殊兒童乃至對整個班級的兒童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積極參與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