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茂春
這一部分是《百年琴韻》的尾聲,分析的是一百年中最后十五年的中國鋼琴創作。我在這一系列開始時寫道:中國鋼琴創作的起跑線是在1915年,故本系列文章的終點應該設在2015年。“尾聲”里所要談的,是21世紀初的那段時間,具體是指2000至2015年間中國鋼琴創作的發展概要。
21世紀初,中國正處在巨大發展浪潮中,經濟蓬勃向上,萬象更新,創造出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觀。在經濟飛速前進的推動下,中國的鋼琴教育也進入了非常成熟的階段,新的鋼琴演奏人才不斷涌現,產生了一批像陳薩、鄒翔、郎朗、李云迪、王羽佳、張昊辰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新一代鋼琴家。他們都是出生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是出生于90年代的新人。相比之下,鋼琴創作的人才則顯得滯后。這一時期創作的主體力量主要還是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一批“老作曲家”,如汪立三、王建中、儲望華、崔世光和黃安倫等人在沖鋒陷陣,后續的年輕鋼琴家中鮮有對音樂創作感興趣的,這就給新世紀的中國鋼琴創作帶來了一層隱憂。
歷史需要時間的淘瀝,21世紀產生的鋼琴作品都還需要接受時間、群眾和演奏家的考驗。所以對這一時段的新作,我采取嚴格篩選和從略論述的方式,只作一次鳥瞰式的粗略觀察,讓評論和總結留給歷史、交給后人。
這是一段尚未沉淀的歷史,是當代鋼琴動態發展中的“現在進行時”,是中國鋼琴歷史長河中最新的活水。因此,它最為鮮活可親,也最需要大家的關愛。
百年歷史,不斷曲折前行,總有一代一代作曲家參與創作,也必然有作曲家一年一年自然老去。這里以作曲家王建中為例,在1958年改編《云南民歌五首》時,他才二十多歲,我稱他為“青年作曲家”;1973年他改編《陜北民歌四首》《梅花三弄》《百鳥朝鳳》等曲目時,人到中年,我稱他為“中年作曲家”;到新世紀初他譜寫《隨想曲》(2012)時,他已經年近八十歲,只能稱他為“老一輩作曲家”了。稱呼的變更毫無例外地涉及本書提到的每一位作曲家。百年鋼琴歷史,是發展變化中的歷史,是一代作曲家接替另一代作曲家的歷史。
進入21世紀之后,國際上開始有以中國作曲家的名字命名的鋼琴比賽獎項了,如在2000年法國“梅西安國際鋼琴比賽”中,首次設立了“陳其鋼作品演奏獎”;在2015年中國香港舉辦的“‘李斯特紀念獎’國際鋼琴公開賽”中,開始設立了“儲望華作品最佳演奏獎”,2016年又設立了級別更高的“儲望華榮譽獎”。這無疑是中國鋼琴創作發展成就的新標志,對于中國鋼琴作曲家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榮譽;對中國鋼琴創作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這一節中主要介紹出生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部分作曲家的鋼琴新作。
歷史發展到21世紀初,出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作曲家們大都已經因年邁而封筆或仙逝了,但是像黎英海、杜鳴心等作曲家,他們的鋼琴創作仍然處于高產而成熟的時期。他們都屬于中國鋼琴創作的元老人物,令人肅然起敬。
黎英海(1926—2007)影響最大的鋼琴曲,一個是20世紀50年代改編的《民歌小曲五十首》,另一個是70年代改編的《夕陽簫鼓》。他畢生都在努力追求將中國五聲調式和聲運用在創作中,對中國化調式和聲進行了不倦探索。
黎英海在新世紀譜寫的鋼琴曲主要是:《移宮變奏曲》和《夜曲〈楓橋夜泊〉》。
《移宮變奏曲》是2000年上海“21世紀中國兒童鋼琴曲征集評選活動”的特邀作品,并被授予“榮譽獎”。所謂“移宮”,即我國傳統樂理中的“旋宮轉調”理論。宮音一移動,調式和調性就產生了微妙的變化。黎英海的鋼琴曲《移宮變奏曲》,巧妙地展現了中國傳統音樂調式、調性變化的奧妙和無限豐富性。《移宮變奏曲》的主題是十六小節的一個樂段,四小節的引子,然后是兩個四小節的對稱性樂句,最后是四小節的樂段擴充。主題之后的四個變奏在結構上基本保持了主題的面貌,只是在調式上做各種移宮的變化,音樂形象也產生各種生動有趣的變異。主題是D宮調式,抒情流暢的行板;第一變奏是D徽調式,歌唱性的中板;第二變奏是D商調式,活潑歡快的小快板;第三變奏是D羽調式,寬廣悠長的慢板;第四變奏是D角調式,歡快而帶有舞蹈性的快板;最后有八小節的尾聲,經過D羽調,又回到D宮調并完滿收束。在一個短小的變奏曲中,宮、商、角、徽、羽五個調式都得到了呈現。黎英海通過這首簡單的小曲,將中國傳統的“旋宮轉調”的神秘和巧妙展現出來,讓琴童們能夠體會到民族音樂的微妙和豐富。
2006年,黎英海整理了鋼琴曲《夜曲〈楓橋夜泊〉》。《楓橋夜泊》原先是黎英海在20世紀80年代根據唐代詩人張繼的詩譜寫的一首藝術歌曲,這首歌曲的鋼琴伴奏亦寫得非常精致。黎英海在鋼琴曲《夜曲〈楓橋夜泊〉》的曲尾寫道:“我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譜寫的歌曲,人聲與鋼琴是并重的,鋼琴對意境的烘托起著重要作用。可加上旋律改為鋼琴曲,唱腔韻味當然不如人聲,但彈時應想到原詩。”①
張繼的《楓橋夜泊》是七言絕句,四句詩共28字:“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短詩中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深刻而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羈旅之愁和家國之憂,是描寫悲愁情緒的絕代佳作,因此流傳千古。黎英海的鋼琴曲《夜曲〈楓橋夜泊〉》以散板式的“吟詩”音調,速度自由地訴說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憂郁。這是一首以唐詩為題材的精致的鋼琴曲,它和黎英海此前改編的《夕陽簫鼓》《陽關三疊》一起,形成了作曲家向中國傳統音樂尋根和致敬的三首優秀鋼琴曲。
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黎英海的鋼琴創作堅持了半個多世紀,他始終堅持將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結合起來,追求中國鋼琴作品的特殊韻味,為中國鋼琴創作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杜鳴心(1928— )是在新世紀仍然筆耕不綴地譜寫鋼琴曲的“二〇后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新作品有《新世紀少年鋼琴組曲》和《第三鋼琴協奏曲“獻給鼓浪嶼”》(以下簡稱“《第三鋼琴協奏曲》”)。

照片1 《杜鳴心鋼琴作品選》封面
《新世紀少年鋼琴組曲》創作于2000年,是老作曲家獻給新世紀少年兒童的珍貴禮物。組曲中的四首小曲分別是:《歡樂的快板》《憧憬之歌》《圓舞曲》《新世紀少年進行曲》。全曲都快樂活潑,充滿生氣,這也是杜鳴心音樂作品的一貫風格和主要色調。
杜鳴心寫道:“鋼琴是我一生的鐘愛。從我接觸音樂開始,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教學與創作過程中,它始終陪伴著我,給予我智慧和力量。每當我自己完成新的構思,并在鋼琴上試奏時,它總帶給我驚喜與歡樂。目前,我的案頭上尚未封筆的作品,依舊為鋼琴而作——《第三鋼琴協奏曲》。我將為這部新作傾注我的智慧與熱情,愿它能帶給廣大喜愛鋼琴音樂的聽眾以新的愉悅。”②
上面這篇《作者的話》寫于2002年6月。同年,杜鳴心就完成了《第三鋼琴協奏曲》的創作任務。這部協奏曲共有三個樂章,音樂中有廈門漁歌和福建南音的音樂素材,是為廈門的美麗小島鼓浪嶼譜寫的熱情贊歌。
杜鳴心教授的鋼琴作品,是從1955年的《練習曲》開始引人注目的,五六十年代有《水草舞》《珊瑚舞》等(統稱《舞劇〈魚美人〉選曲》),以及《快樂的女戰士》《奮勇前進》等(統稱《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選曲》)等成為鋼琴家們長演不衰的作品。改革開放以來,杜鳴心相繼譜寫了三部大型的鋼琴協奏曲,即《第一鋼琴協奏曲“春之采”》(1986)、《第二鋼琴協奏曲》(1991)及創作于21世紀的《第三鋼琴協奏曲》。這三部鋼琴協奏曲,都在中國鋼琴創作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作曲家章純(1931— ),1954年畢業于西南音樂專科學校作曲專業并留校任教。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曾在峨眉電影制片廠和解放軍藝術學院工作。80年代初定居中國香港,曾任香港演藝學院教師。
組曲《涼山音詩》發表于2001年,由六個樂章組成:1.《曙光初照》;2.《快樂的獵人》;3.《情歌》;4.《月琴舞》;5.《悲歌》;6.《歡樂的涼山》。這部組曲就像是六幅色彩斑斕的民俗風情畫,表現了四川涼山的自然風光和彝族民眾豐富多彩的生活。《涼山音詩》充滿了彝族民間音樂因素,是新時期“西南風格鋼琴曲”的一個新成果。
汪立三(1933—2013)是畢生專注于譜寫鋼琴作品的作曲家,他傳世的音樂作品全部都是鋼琴曲。他走過了八十年的人生歲月,鋼琴創作貫穿了中國當代鋼琴音樂發展的全程。他的鋼琴作品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早期即他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時,這時他的代表作品有鋼琴曲《藍花花》(1953)和《小奏鳴曲》(1957)等,早期作品以純情和陽光為特色③。中期即改革開放初期,代表作品有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1979)、《他山集——序曲與賦格五首》(1980)和《李賀詩意二首》(《夢天》和《秦王飲酒》,1982)等,這些作品以創新和開拓為特點④。而晚期創作即是這里將要分析的21世紀的鋼琴作品,代表作有《幻想奏鳴曲“黑土”——二人轉的回憶》(1981初稿,2007定稿)和《讀魯迅〈野草〉》(2007)等,晚期作品以沉思和哲理為追求。
汪立三的“早期鋼琴創作”和“中期鋼琴創作”之間,有二十多年的“休止符”,大約在1958至1978年間,那是由于受到政治漩渦的影響而被迫停止了音樂創作;而在他的“中期鋼琴創作”和“晚期鋼琴創作”之間,又有近二十年的“間歇期”,約在1981至2002年間。1985年他被任命為哈爾濱藝術學院院長,此后又兼任了黑龍江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和黑龍江省文聯副主席等官銜職務,因承擔極其復雜繁重的行政事務,他的音樂創作靈感和激情也受到了較大限制。而當他在21世紀初退休之后,能夠專心他所擅長的鋼琴創作之時,2003年的輕度腦梗又影響了他的創作,2008年第二次腦梗之后,就完全喪失了音樂創作能力,汪立三的創作從此畫上了終止線,這真是太可惜了!汪立三具有活潑熱情的喜劇性格,但是他也有曲折多舛的悲劇命運。在他的鋼琴作品里,喜劇和悲劇相間或相疊的情況也往往反復出現。
汪立三的“晚期鋼琴創作”主要在21世紀的前十年。他于21世紀之初從哈爾濱退休之后,全家遷回上海,形成了他一生的“上海—東北—上海”的“再現三部曲式”。擺脫了行政工作之后的汪立三又恢復了創作激情,立即開始了多部鋼琴作品的創作計劃。首先是修改舊作《幻想奏鳴曲“黑土”——二人轉的回憶》,同時還在創作著其他鋼琴新作。
2003年11月末,我到參加上海音樂學院舉辦的“賀綠汀百年誕辰系列紀念活動”時,曾和汪立三交談了一整個晚上,他談到了他的最新創作,并說道:“歷史真的是‘周而復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天上午我在賀綠汀音樂廳的主席臺上發言,代表上音老一輩學生回憶賀院長;五十年前我也在音樂學院大禮堂臺上發言,后來就當了右派。去年我回到了上海,現在我的新居是在浦東,從我新居的窗戶望出去,下面就是我1959年在浦東勞動的張橋人民公社的所在地。五十年前我的鋼琴曲《藍花花》廣泛流傳,今天竟然已經成了手機的信號音樂⑤,鋼琴曲所用的民間音樂是陜北的‘信天游’;現在我修改、整理的隨想曲《黑土地》,采用的民間音調是東北的‘二人轉’。我現在完全退休了,真的一身輕松,創作又正在勁頭上,樂思不斷,往往是幾個作品一起譜寫。”⑥
當年我采訪汪立三的時候,他的精神還非常好,記憶力也特別清晰,說話非常流暢、幽默。可惜不久后他就患了輕度腦梗,健康受到影響。但是他仍然抓緊時間努力創作。
在2002至2008的幾年間,他基本完成的鋼琴曲有:《幻想奏鳴曲“黑土”——二人轉的回憶》、鋼琴組曲《先知集》(包括《先知》《蒼茫的I、IV、V》《舒曼的異國》等五段)、《音詩三章》(包括《鑲金邊的浮云》《大山的傳說》《戲法》三章)、鋼琴組曲《紅土集》(包括《小麥青,大麥黃》《舞》等四段)、鋼琴組曲《動物隨想》(包括《大象的舞步》《沙漠里的駱駝》《青蛙的樂隊》等九首)和《讀魯迅〈野草〉》等,總共二十余首鋼琴作品。

照片2 七十余歲的汪立三

照片3 《汪立三鋼琴作品選》封面
這里簡要分析汪立三的兩部代表作品。
第一部是《幻想奏鳴曲“黑土”——二人轉的回憶》。對汪立三作品深有研究的張奕明寫道:“2007年,汪立三于上海終于完成了《二人轉的回憶》的最后一稿,遂結束了這場跨越二十六年的馬拉松式寫作(這部作品從1981年開始創作,直到2007年定稿)。這一版本的最大區別在于,作曲家在樂曲開頭和結尾分別增加了長達39小節的引子和96小節的尾聲。如果說前兩版是對二人轉的模擬,那么2007年版就是晚年的作曲家在回憶以二人轉為象征的、生活了幾十年的黑土地。這片土地,他在現實中一直想逃離,而在藝術中又無比熱愛。”⑦
張奕明非常關注中國鋼琴創作,他還特別注意對中國鋼琴作曲家的深入研究,尤其在對汪立三的鋼琴作品的資料收集、整理、核對和研究方面,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因此他能夠領悟到汪立三音樂中最隱秘的內涵。
《幻想奏鳴曲“黑土”——二人轉的回憶》的2007年定稿版總共有367小節,演奏時間約十多分鐘,是一部大型鋼琴獨奏作品。樂曲中引用了二人轉的〔羊調〕〔頭板胡胡腔〕〔文咳咳〕〔武咳咳〕等曲牌素材和打擊樂效果。其曲式是幻想性的多段體結構。
汪立三在這首鋼琴曲樂譜前面寫了一首題詩:
在北方/ 比蕭紅的呼蘭河更北更北的地方/ 有我年輕的足跡和夢想/ 淡忘了那風那雪那艱苦/ 忘不了原野上那唱腔和鑼鼓……
這段文字有助于我們對這部作品內涵的理解。
長大的引子以低沉、陰郁的音響開始,速度極慢,像是描繪陰沉、黑暗的“黑土地”的蠻荒狀態,仿佛是對多年往事的依稀回憶。其音調變化自二人轉的〔羊調〕。低音區沉重、恐怖的“命運主題”就像是揮之不去的噩夢。
例1

第一段是二人轉〔羊調〕音樂的完整呈現,速度中板,音樂純樸而簡練。
例2

例2的音樂中出現了多調性處理方法:右手的旋律在升C羽調式上,左手伴奏音型卻在降B羽調式上。多調性的處理帶來了一種怪異和俏皮的音響效果。
第二段音樂出現了〔頭板胡胡腔〕的歌唱性旋律,這是一段深沉的抒情曲調,散發著泥土的芳香,抒發了人們對黑土地的純真的依戀之情。
例3

第三段音樂變化再現了第一段〔羊調〕的音樂主題,這里的音樂變得激情而粗獷,表現了黑土地人民豪放的性格。第四段音樂是〔頭板胡胡腔〕的變奏再現,音樂輕靈流動,活潑俏皮。
第五段音樂出現一個新的音樂主題,這個主題輕捷歡快、活潑生動,充滿了舞蹈性,展現了東北秧歌多姿多彩的形象。
例4

最后是長大的尾聲,建立在〔文咳咳〕和〔羊調〕變形基礎上的主題再次出現,與引子部分取得首尾呼應和對稱的藝術效果。音樂在強烈的情緒中,在具有強大沖擊性的力度中結束。
汪立三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21世紀初一直在東北這片黑土地上長期生活和工作,前后四十余年。東北民間音樂自然地成為他生命的底色,也成為他藝術的底色。他將他對生命的體驗和思考寫進了這部《幻想奏鳴曲 “黑土”——二人轉的回憶》之中。
從20世紀50年代的《藍花花》,到21世紀初的《黑土地》,我們能夠看到汪立三鋼琴創作發展的一條脈絡。他的作品都能夠深刻地折射出時代的風云變幻。
第二部是鋼琴曲《讀魯迅〈野草〉》,譜寫于2003至2007年間。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寫于“五四”后期,1927年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各篇文章以曲折幽晦的象征主義手法表達了當時魯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文字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充滿著深刻的哲理。這種文風也造成了藝術傳達的幽深和神秘。因此,《野草》一直被認為是現代文學史中一部非常難懂的作品。
汪立三在晚年突發奇想,他要把閱讀《野草》的感受譜寫成鋼琴曲,這無疑給自己出了一個創作難題。他采用了無調性、無旋律、無織體、無技術、無結構的“五無”手法,解構了傳統鋼琴作品的各種要素,譜寫出這首中國鋼琴創作史上非常特別和另類的鋼琴曲。他通過各種簡單的音響和空寥的和音效果,來表達自己無拘無束的思考。這是一種“沉浸式音樂”——它需要聽眾沉浸在哲理思考之中。《讀魯迅〈野草〉》通過蒼茫、混沌的奇異音響,給思想的自由馳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也使得鋼琴曲《讀魯迅〈野草〉》帶有一種神秘的美,因此也非常難懂。
汪立三在探索著“哲理鋼琴曲”的特殊寫法,最后留下了《讀魯迅〈野草〉》這首探索性作品。可以說,他在晚年進行的這個創作探索是很有學術意義的。
2008年之后,汪立三就因病失去了創作能力,直到2013年去世。汪立三是百年中國鋼琴創作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為中國鋼琴創作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王建中和汪立三都是1933年出生的,也都是在上海音樂學院接受的教育。王建中學的是鋼琴演奏專業,是一位鋼琴家兼作曲家。他充分掌握了鋼琴豐富的技術語言,對鋼琴演奏技術也掌握得十分全面,因此他的作品既能夠展現鋼琴的特長,又能夠體現中國民間音樂的風韻,他的作品能夠把“中國化”和“鋼琴化”完美結合起來。
王建中去世于2016年,他和汪立三一起為中國鋼琴創作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歷史貢獻,他們同為20世紀中國鋼琴天穹上兩顆永恒的星。
王建中在21世紀的鋼琴作品主要有:改編曲《漁舟唱晚》(2006)、創作曲《隨想曲》(2012)及《讀紅偶感》等。

照片4 王建中(2008 年1月)

照片5 《王建中鋼琴作品選》封面
《漁舟唱晚》是根據同名古箏曲改編而成,手法類似他改編的《梅花三弄》。用鋼琴模仿古箏的音色和技巧,做到了神似,發揮到了極致。王建中曾說:“《漁舟唱晚》是幾年前應約而作,但愿能大致不悖于古曲原有的意境和情趣。”⑧
《隨想曲》是王建中應“第六屆中國上海國際青年鋼琴比賽”組委會委約而創作,是這次鋼琴比賽的指定曲目。
《隨想曲》的音樂形象豐富多彩,富有青年人朝氣蓬勃、隨興暢想的特點。結構為隨想式的較自由的多段體曲式,大致可分為六段。
第一樂段速度飛快,充滿了活潑、熱情的青春氣息。
例5


例6

沁人心脾的甜美歌聲在中音區由左手演奏,高聲部右手的快速三連音就像是夜空中閃爍的星光,描畫出一幅山區夜間寧靜安然的景色。
例7

這段音樂充滿了熱情和幽默感,樂段結束時音樂形成了一個壯麗輝煌的小高潮。
第四樂段是一個展開性的段落,從抒情、緩慢的音樂開始,經過移調等各種手法的展開,回到第一樂段的核心動機,重現歡快、嬉戲的情緒。第五樂段是第二樂段的重復和變奏,歌唱性的旋律變得親切而熱忱。第六樂段是第一樂段的重復和變奏。全曲在熱情蓬勃的高潮中結束。
聽完全曲,猶如有一幅少數民族青年節日歌舞的風情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樣一個自由多段體的結構,也具有西方奏鳴曲式的結構特征。如果將第一、二樂段看作奏鳴曲式的主部和副部,將第三、四樂段分析成奏鳴曲式的插部和展開部,將第五、六樂段分析為奏鳴曲式的“倒裝再現部”,則也可以說得完滿。因為王建中的《隨想曲》也蘊含著奏鳴曲式的展開、擴展、變化、對比、再現的因素和原則。
這首《隨想曲》是一部無標題音樂作品,和他早先譜寫的《情景》相類似,音樂都相對抽象,有更大的想象空間。這兩首作品,都把短小的民間曲調動機的展現、變形、發展、再現等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王建中畢生追求鋼琴的“中國聲音”和“中國精神”,又努力讓“中國鋼琴”和“國際鋼琴”融會貫通、同步發展,《情景》和《隨想曲》這兩首成功的作品,都是他給“中國鋼琴寶庫”留下的藝術精品。
王建中在21世紀還譜寫了鋼琴曲《讀紅偶感》。這是作曲家在閱讀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后獲得靈感而譜寫的,通過西方現代音樂技法和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的方法,描繪了《紅樓夢》主角林黛玉在病中對人生命運的感慨和悲嘆。這是中國鋼琴作品中為數不多的以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為題材的鋼琴曲之一。
還有幾位20世紀30年代出生的作曲家,在這一時期也譜寫出重要的鋼琴作品,在此介紹兩位。
王西麟的《鋼琴協奏曲》
王西麟(1936年— )的《鋼琴協奏曲》完成于2010年,同年11月在瑞士蘇黎世和巴塞爾的“中國文化節”上首演,題獻給指揮家陸洪恩。這部協奏曲采用了許多民間戲曲(如山西蒲劇、陜西秦腔及京劇等)的因素,與西方現代音樂的手法相交融。作品中充滿了戲劇緊張度和悲劇性。王西麟說:“我就想在這部作品中說出我對于歷史要說的話。這就是我寫這部作品的契機。”⑨
例8

郭豫椿的《隨想曲——鄉情》
郭豫椿(1937年— )的《隨想曲——鄉情》譜寫于2012年。作曲家郭豫椿1962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后,留在作曲系任教。1980年留學美國,于1982年獲得作曲碩士學位,又于1988年獲得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作曲博士學位,后定居洛杉磯。《隨想曲——鄉情》表現了作曲家對故國、故鄉的深沉的思戀之情。全曲是隨想性的多段體結構:開始采用三行鋼琴譜寫法,運用延音踏板的作用,讓鋼琴發出類似古代編鐘深沉寬闊的音響。
這段音樂節奏自由,音響蒼茫而空闊,高低音區的交織混響,猶如蒼穹間的回聲效果。第二段音樂是如歌的行板,但節拍也是自由的。曲調采用了廣東古老的民歌素材,表現了古樸純真的情感。接著有一段模仿民間打擊樂效果的段落,描繪粗獷熱烈的民間風情。音樂推向高潮后返回平靜,最后結束在清況廖遠的意境中。
《隨想曲——鄉情》采用現代音樂手法,采用了許多不協和音,運用全音階手法,表達的是現代人發自內心的思鄉之情。(待續)
注 釋:
①黎英海為鋼琴曲《夜曲〈楓橋夜泊〉》寫的注解,《黎英海鋼琴作品選》,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年出版,第89頁。
②杜鳴心,《杜鳴心鋼琴作品選》,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Ⅻ頁。
③參看《百年琴韻—— 中國鋼琴創作的第二次高潮(三)》,《鋼琴藝術》,2017年第2期。
④參看《百年琴韻——中國鋼琴創作的第四次高潮(二)》,《鋼琴藝術》,2019年第10期。
⑤我采訪汪立三時,他的手機時而響起,信號就是鋼琴曲《蘭花花》,因此他提到這個問題。
⑥梁茂春,《汪立三采訪錄》(2003年11月27日晚,未刊稿)。
⑦張奕明,《汪立三晚年創作心路歷程探究——從紀錄片〈空白祭——尋找汪立三〉談起》,《人民音樂》,2019年第10期。
⑧王建中,《〈王建中鋼琴作品選〉后記》,《王建中鋼琴作品選》,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第186頁。
⑨轉引自2010年11月,特約記者天溢由德國發來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