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猛
(內蒙古民族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
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發展學前教育,必須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普惠性幼兒園是面向大眾、特別是優先招收社會中低收入家庭幼兒的幼兒園,包括鄉鎮中心幼兒園和城市平價幼兒園[1]。也有學者認為,普惠性幼兒園是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面向大眾的、適齡兒童普遍接受的、收費合理的幼兒園,既包括公辦性質的幼兒園,也包括非營利性的民辦幼兒園[2]。本研究將普惠性幼兒園定義為:國家為促進教育公平,通過制定各種支持政策,為所有適齡兒童、特別是社會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入園機會而發展的,多種形式的、面向大眾的、收費較低的、質量有保障的幼兒園。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內蒙古全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9 650 687 人,蒙古族人口為4 226 093 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829 541 人。內蒙古的教育水平整體上不發達,學前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的蒙古族人口是全區也是全國最多的。本研究以通遼市普惠性幼兒園為研究對象,對研究民族地區普惠性幼兒園的社會期待有一定借鑒意義。
筆者主要以城、鄉、公立、私立為標準將通遼市普惠性幼兒園劃分為城公立園、鄉公立園、城私立園、鄉私立園4 類,每類幼兒園隨機選擇1 所。在4 所幼兒園中隨機抽取140 名家長作為研究對象,從兩方面對家長期待進行調查:家庭基本情況,包括家長的月收入、學歷、年齡以及所在幼兒園的辦園體制、位置等;家長對普惠性幼兒園建設的期待,包括園舍建設、園務工作、保教工作、人員資質和人員配備等。
2018 年4 月起發放問卷140 份,回收問卷130份,回收率為92.857%,其中有效問卷126 份,有效回收率為90.000%。
從教育程度、年齡、家庭每月總收入方面調查家長基本情況,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家長基本信息(單位/人)
從表1 可以看出,家長群體以26~35 歲的家長為主,屬于“80 后”“90 后”。這類家長群體精力旺盛、年富力強,但工作壓力大,既要照顧老人又要撫育孩子,在精神與經濟上存在雙重壓力。幼兒園具有教育性和福利性,即除了對適齡兒童進行教育以外,還為家庭提供照顧幼兒的服務。在參與調查的126 名家長中,家庭每月總收入在2 100~5 000 元的約占73.016%,大部分家庭屬于中等收入水平,3.174%的家庭收入在2 000 元以下,屬于弱勢群體家庭,23.810%的家庭收入在5 000元以上。調查中了解到,教育支出是中等收入水平家庭最大的支出,托幼費過高可能會略感吃力。家長的文化程度近88.095%為“高中或中專、大專、本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約占9.523%,研究生教育程度約占2.382%。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長對普惠性幼兒園的認識不同、需求不同,對其期待可能也會有所差別,但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同樣期待獲得優質的教育。
1.家長總體及各維度期待
將問卷分為6 個維度,各維度以及總體期待平均分值如表2 所示。

表2 家長在期待各維度以及總體期待上平均分
從表2 可以看出,家長對普惠性幼兒園各維度及總體期待得分均在4.5分以上,問卷選項最高分為5分,可以看出家長對普惠性幼兒園的總體期待水平很高。對于普惠性幼兒園各維度期待程度,依次為人員資質、園舍建設、人員配備、政府職責、保教工作和園務工作。可見,師資和幼兒園環境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
2.不同家長對普惠性幼兒園期待的總體狀況
為考察不同家長期待的差異,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進行研究,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家長總體期待差異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
從表3 可以看出,不同園所位置(城鄉)的家長對普惠性幼兒園的總體期待差異顯著(F值為4.395,P值小于0.05)。另外,事后檢驗結果顯示,城市幼兒園家長與農村幼兒園家長在人員資質和人員配備兩個維度差異顯著(t值分別為4.676 和3.073)。
從表3 可以看出,不同辦園體制幼兒園家長的總體期待差異顯著(F值為7.632,P值小于0.01)。另外,事后檢驗結果顯示,公辦園家長和民辦園家長在園務工作、園舍建設、保教工作、人員資質和人員配備五個維度期待上均差異顯著(t值分別為2.999、2.204、2.703、5.882 和2.764)。
為了探索不同家長各維度上期待的差異,利用方差分析進行檢驗,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不同家長各維度期待差異的方差分析
從表4 得知,城鄉家長對人員資質、人員配備兩個方面的期待差異均顯著(F值分析為9.446、21.864,P值分別小于0.05 和0.001)。事后檢驗結果顯示:農村家長在各維度的期待均高于城市家長。
不同收入家長對人員資質的期待存在差異,事后檢驗結果顯示:收入5 001 元以上的家長在各維度期待上均與其他收入家長存在差異,且在保教工作、人員配備、園務工作的期待均高于其他收入家長。除了在人員資質維度上,月收入在3 600~5 000 元的家長與2 100~3 500 元的家長期待差異顯著外,其他維度的期待差異不顯著。這說明不同年齡、不同學歷家長對各維度的期待差異均不顯著。
由表2 可知,家長對普惠性幼兒園總體及各維度的期待均值都達到4.5 分以上,表明家長對普惠性幼兒園的期待程度很高,這也反映了“入園難、入園貴”現象在民族地區比較突出。由表4 可知,家長對普惠性幼兒園的人員資質期待最高,這與胡彩云等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3]:家長心目中理想的幼兒園最應具備的條件是“師資水平高,對孩子好”,家長對師資素質的需求占據首位。
由于城鄉經濟條件、思想觀念等各個方面仍存在很大差異,城鄉家長的總體期待差異顯著,城市家長對人員資質和人員配備的期待明顯高于農村家長。可見,充足、穩定和專業化的師資在民族地區農村幼兒園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某農村幼兒園園長訪談中說道:“盡管一些幼兒園的教學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教師緊缺,不得不從小學轉崗、聘用教師,這又造成了師資質量低、不穩定,有些教師不會跳舞、不會畫畫,有些來了不到一學期就走了。”2011 年以來,農村幼兒園師資力量不斷增強,但與全國總體水平相比,中部尤其是西部絕大部分農村地區幼兒園教師數量依然嚴重短缺,這將極大制約農村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和農村學前教育公益普惠性發展[4]。因此,作為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應該合理分布幼兒園的師資數量,再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由表3 和表4 可知,公立園家長與私立園家長不僅在總體期待上差異顯著,而且在人員資質、人員配備維度上差異顯著,且通過事后檢驗可以發現,公辦園家長的期待程度高于民辦園家長。訪談中有家長說:“像X 幼兒園,孩子少,老師照顧好,教室都有空調,還有游泳池,吃的都是家常飯菜,孩子喜歡,學的東西多。我們上的這個Y 幼兒園,是公辦的,連電風扇都沒有,人還多,就是玩,也不學啥。”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公立園家長對普惠性幼兒園的期待程度更高,但也反映出公立園家長對幼兒園的滿意度低。相比公立園,雖然多數私立園的學費高、師資水平低,但家長對幼兒園的滿意度很高,說明私立園服務的水平高,這為今后發展普惠性民辦園提供了現實意義上的佐證。對于公立幼兒園,在改善園舍環境、提高教師質量的同時要做好家園工作,提升家長對幼兒園的滿意度。
一是家長收入、年齡和學歷未影響總體期待。例如,有家長在訪談中無奈地表示:“哎……誰不想讓孩子讀好的幼兒園啊……”用有限的教育支出獲得優質的幼兒教育,是每位家長的期望。可見,民族地區家長對于普惠性幼兒園的期待程度是普遍和強烈的,這也反映了“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已經上升為民生問題。
二是家長對普惠性幼兒園的理解片面。所謂的期待更多是在與孩子所就讀幼兒園的比較,這種比較與普惠性幼兒園的“幼有所育”的普惠性、公益性有一定差距。由于“普惠性幼兒園”這一概念比較新,再加上宣傳不到位,大多數幼兒家長不了解其內涵和相關政策。隨著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兒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幼兒園里不僅能學得多,還要生活得好,這就使家長對幼兒園的人員資質、園舍建設、人員配備和保教工作的期待變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