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兵 劉仙章
【摘要】儒家文化是指由孔子及其弟子創立,經過孟子、荀子發展壯大而形成的文化體系。它歷經董仲舒新儒學、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李贄“異端”思想、顧黃王經世致用思想等階段演變。就其精神實質而言,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筆者在此不想做深入的理論探究,僅就其文化教育意義及其對課堂教學的滲透為切入點做探究。筆者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案例指出,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汲取儒家優秀文化思想,挖掘儒家文化的教育教學資源,對高中語文學科教學具有非常深遠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儒家文化;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滲透
一、儒家教育思想概述及滲透現狀
儒家以培養德才兼備的“文質彬彬”君子為教育目標,以“不悱不啟,不憤不發”為教育原則,以“禮、樂、射、御、書、數”為教學內容,以“有教無類”為選擇教育對象的依據,以“因材施教”“學—思—行”結合為教法,以“豫、時、遜、摩”“聞—見—知—行”為學法。
長期以來,教育學界對儒家文化的課堂融入一直都存在誤解,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亦存有偏頗,認為儒家文化迂腐專制,是古代社會的封建思想。相關研究對儒家文化的底蘊挖掘還不夠,中學教材編寫的側重性、合理性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在中高考的壓力下,學生對閱讀課外資料缺乏興趣,導致學生閱讀量稀缺。另外,在教學中,教師對涉及的儒家文學作品大多注重理解和翻譯,忽略了儒家文化中“仁義禮智信”“愛”與“疏”“自力更生”等傳統文化的闡釋及其文化精髓的傳播。客觀來看,儒家文化也有與時俱進的先進性和現代性,教學中應該尋求教育教學策略的衍生,尋求思想價值理念的建構,讓儒家文化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在學生的全面素質提升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鮑照樂府詩的儒家文化因素
鮑照樂府詩在思想內容上可謂豐富多彩,它不光在一個較大的時空內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更讓我們在字里行間體會到一個寒門之士的痛苦與無奈,讓我們對他飽含同情的同時,也對那個時代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生在一個不公平的時代,下層人民特別是像鮑照一樣的不得志文人,對社會的認識必然是深刻的,而其所反映的社會面也必然是非常廣泛的。在這種基礎之上,鮑照作品就必然會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具有深厚的藝術意蘊。
(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者的最高理想。它體現出儒家思想積極入世的重要特征。從古至今,無數文人以它為信條,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努力實現個人理想。
鮑照的一生一直在為實現“平天下”的理想而奮斗。但因為出身卑微,又處于門第觀念濃厚的南北朝時期,注定了他仕途的坎坷不遇。究其一生,他先后擔任過國侍郎、海虞令、秣陵令、永嘉令、行軍參軍等下層官吏。輾轉顛沛的仕途生涯詮釋了鮑照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一點在其作品中有非常明顯的體現。
很明顯,作者表達的是一種積極樂觀的思想,是一種儒家積極入世的心態。從“長圖大念,隱心者久”這種胸臆的直接表露,到后文“負氣爭高,參差代雄”那種大氣的景色描寫,都反映了他對仕途、對未來的憧憬,并進而表現出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
(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正像其他古代文人一樣,鮑照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而胸懷遠大抱負,有“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信心和勇氣,有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豪情,更有杜甫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人民詩人的胸懷,有歷代愛國詩人都具有的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
首先,鮑照大量樂府詩歌直接抒發了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在封建社會,人民群眾總是被剝削被奴役的對象,鮑照以自己飽含深情的筆墨,反映了他們的苦難。《代門有車馬客行》寫了一個久居他鄉的游子,偶然碰到自己鄰居后的悲與愁;《代櫂歌行》同樣抒發一個游子客居他鄉的無奈與痛苦;《代東武吟》寫一個退伍老兵的孤苦伶仃的生活。
其次,鮑照的部分詩歌批判統治階級的無恥無能。儒家思想提倡“仁政”,主張由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是一種賢人政治。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鮑照在作品中體現出深沉的批判意識和憂患意識。比如,《代東武吟》表現君王對身經百戰的老兵的寡恩。對于這種社會弊病,當時的文人很少反映,而鮑照卻挺身而出,站在時代的前列,通過這些作品去積極反映那殘酷的時代。
總之,鮑照樂府詩創作受到儒家文化的極大影響,作品中包容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含有豐富的儒家思想內涵,值得我們進一步地研究挖掘。
三、鮑照《擬行路難·其四》儒家文化因素的課堂滲透
作為一首七律,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所在單元需要學生掌握的就是學會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去賞析。結合詩歌本身內容,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筆者從三個方面設計了如下目標:了解詩歌的內容, 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分析詩歌中體現的儒家思想因素。
(一)鮑照《擬行路難·其四》對現實不滿的憤激
鮑照“家世貧踐”“才秀人微”,渴望著建功立業。但在門閥制度的束縛之下,這種理想無法實現,故我們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明顯感受到一種被壓抑著的豪邁氣勢以及一股悲憤慷慨之氣。
此詩的開篇就讓抑郁不平之氣噴薄而出:“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詩人在全詩起筆處首先作比,指出人的命運在門第的影響下會有不同走向,這就像水倒在地上會向四面八方流淌一樣。地勢界定水的流向,門第決定人的發展。詩人借此表現了對門閥制度的不滿以及對個人遭遇的憤懣。他渴望像鷹擊長空一樣馳騁,但門閥制度為他這種理想的實現設置了重重障礙。“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此處,詩人并沒有沉溺于命運的不公不能自拔,而是發出了不能一味愁苦嘆息的呼喊,詩人要與不公平的命運斗爭。這中間體現出的就是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理念,表現了他的錚錚傲骨。同時,這句詩也讓我們見到一個才高氣盛敏感自尊的詩人,在貴族統治社會壓抑下的斗爭。
(二)鮑照《擬行路難·其四》對自我未來的寬慰
如前文講解,詩人面對現實并沒有直面人間的不平而去歌呼吶喊,而是從自我的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并渴望借此避免“行嘆復坐愁”的苦悶,努力從中求得解脫。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失去的平衡。然而,“舉杯銷愁愁更愁”,就連借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了。這里詩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訴說自己的悲哀和苦悶,胸中郁積的塊壘,已無法借酒澆除,他便著筆于如何從悵惘中求得解脫,在煩憂中獲得寬慰了。這口吻,這筆調,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濃重的愁苦悲憤的情感,這就造成了一種含蓄不露、蘊藉深厚的藝術效果。
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是詩人感情的轉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到“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在這句達到高潮。
從全詩來看,鮑照是一個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強烈的人,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等種種目標的追求,并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一切。這中間體現了深深的儒家文化思想。教學中,筆者對這方面內容做有意引導,做到儒家文化的潤物無聲的深入。
四、結語
儒家文化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應該基于課堂教學的細節把握展開,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傳統文化的熏陶,真正實現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高毅鑫.基于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高中語文學習[J].中國校外教育,2018(30).
[2]陳雅鵬.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J].高考,2019(2).
[3]沈海.核心素養下傳統文化走進高中語文課堂的探索[J].課外語文,2018(36).
[4]孫啟向.關于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6(1).
[5]孫文君.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8(8).
[6]劉馨琳.淺談高中語文學習中的中國傳統文化[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9(1).
作者簡介:李海兵,1978 年生,山東汶上人,研究生,中級職稱,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劉仙章,1972年生,山東寧陽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