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君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403)
大自然孕育了人類,也給了人類無限的啟發。在設計的創作過程中,人類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自然界的影響,人類的創造力來自于自然界的各種形式和表現形式。人類對自然形態的運用也在不斷進步,從早期的器物上刻有連綿不斷的漩渦紋,到現代的汽車形態類似于鯨魚一樣的海洋生物,人類對自然形態的運用也在不斷進步。自然形態為人類在設計創造過程中提供了豐富的美感和形式,人類在設計創作過程中也為之所用。
陶瓷餐具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餐具在飲食文化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文化背景對餐具設計有著重要的影響,好的餐具設計不僅僅局限于對使用功能的追求,好的形態與使用功能間的結合也十分重要。
形態的理解分為三種:(1)在漢語解釋為:指事物存在的樣貌,或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形式。(2)在美學角度的解釋為:指產品中的表象美和概括美。表象美是指外在表現,而人們通過這些表象形態來感知大自然的美,從中借鑒獲取概括美。(3)在生命科學角度的解釋為:形態是有結構、有生命的、是可感知的。世間萬物皆有自己專屬的外表,不同的形態決定了設計的創意以及創新。形態分為人工形態與自然形態,自然形態分為有機形態和無機形態,它們不為人的意識改變而存在的。而人工形態分為具象和抽象,它們為人類有意識地認識世間事物,帶有主觀意識了解事物,并運用審美經驗進行鑒賞事物,對自然的形態進行具象或抽象的概括。機能形態是有機形態中的特征,所謂機能形態,是生命機理所具有的天然能力,包括能動反應和作用能力。要設計出理想形態的產品,對自然界形態的普遍規律與基本特征進行深入探究是首要的。陶瓷餐具中出現了不少以自然形態為基礎的作品。陶瓷餐具的“形”多以圓形、方形為主,而陶瓷餐具不少的作品中,“態”則多以“崇尚自然”“師從自然”等理念體現。如圖一的陶瓷碗,它的“形”是一圓形的碗,而“態”則是一只樹立在樹枝上的一只小鳥。圖二的“形”是勺子,而“態”是一只向上伸脖子站立的鵝。圖三的“形”為圓形、長方形、圓柱,而“態”則是樹葉。從自然界中提取理想的形態,不僅僅是外觀的提取,還需要做到簡化造型與產品功能相結合。
形態產品中各種材料的相互聯系和作用方式成為結構,同一結構可以有多種功能,同一功能可以有不同的結構。結構是由一定的功能產生的,是功能的物質載體,是根據產品的用途選擇和構建的。結構因功能而存在,功能因結構而實現。與傳統設計相對比,對外觀或功能單一注重,隨著時代的進步,觀念與文化的交融,現代設計已不局限于對功能實用的追求,更對“美”有所追求,將不同元素與產品相結合,讓產品變“美”的同時也注重產品的使用舒適度,設計產品時在滿足人們的使用功能的同時也滿足人們的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從而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體驗,這種設計想法已成為常態。陶瓷餐具使用的材料以陶瓷為主,在設計時應多考慮陶瓷材料的可塑性與餐具使用功能的結合。下文將對三個陶瓷餐具進行功能形態中的實用功能、認知功能、審美功能分析。
實用功能是產品中不可忽視的一個設計要素。設計對審美的強調是不忘記功能作為引導為前提的,雖然就概念而言,實用不等于美,但是實用與美在一個產品中可以同時實現,這個產品必然是成功的。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是不僅可以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還可以引起消費者的愉悅的感知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設計過程中,產品的使用功能是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陶瓷餐具具有現實性需要,是有具體指向和目標對象。陶瓷餐具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例如古典餐具的設計,多以繁雜的紋飾、繪畫加以裝飾,形式對內容的影響較大,對使用功能弱化。可行性分析、內部結構分析在設計過程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功能性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的解釋為:在設計產品前,從使用功能方面作為入手點,對產品的使用功能進行了解,再對采用形態進行分析,分析是否采用的同時不會削弱使用功能。而產品內部結構分析的解釋為:對事物的結構形態進行研究,在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對形態進行簡化,減去多余的形態要素,通過分析,找出其在設計中值得鑒賞和利用的地方。如圖二中,鴨子的簡化外觀形態與勺子的使用功能相結合,沒有多余的要素,簡化的造型對使用功能沒有造成弱化的影響。
認知功能是人的認識活動過程,在產品層面,認知是由產品的外在形式所體現的信息功能。產品如何直接向消費者表達使用方法、產品功能性質等,設計師在實踐中所積累的經驗讓產品呈現與人或環境的特定關系,同時要拋開既定的思維,達到與消費者達成共情的效果。產品的認知功能是設計中最重要的一步,為實現產品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提供有效的分析,無論是色彩的應用、材料的采用和質地的表現、意義的傳達。現在產品的設計大多運用與自然形態、流行元素等。產品的造型作為一種語言手段,發揮著傳達信息的符號作用,讓消費者從外觀形態直觀地獲得產品表達的意義。如圖一中造型運用小鳥這種來自自然的形態,提取了翅膀與鳥身軀之間的空隙的元素,以此為靈感,在頂部凹槽是一種傳達信息的符號,向人們傳達凹槽是可以放置筷子。圖二中提取鴨子外觀自然形態,提取整個造型為元素的勺子,“鴨腳”部分符號傳達的信息是放置勺子。圖三中則是使用的是運用蟲蛀以及落葉的形態,提取落葉被蟲蛀過后的外觀元素,被蟲蛀過的小孔在產品中傳達的是可分離液體的符號信息,在餐具設計中適當使用符號設計,從而傳達了餐具的使用方法。符號化運用在產品的形態上,可以使產品更具有個性和獨特性,同時可以讓產品具有獨特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造型的個性化反而使產品獲得更加鮮明的標識性,并從眾多競爭產品中脫穎而出,吸引更多消費者。
審美功能,即在產品中滿足一定的精神需要,由實用功能帶來的審美感受并不能與實用的功能畫上等號。審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與世界形成一種非功利的、形象的、感性的情感關系狀態,就像造型優美、色彩豐富的陶瓷餐具能滿足人們大量的精神需求。審美功能有三個審美層次:感官的愉悅——賞心悅目,產品外觀形態對感官的形成視覺的刺激,從而達到心理層面的愉悅;意義的領悟——悅心悅目,通過對形態的變化來突破消費者對原有產品的刻板印象,從而達到事物更深層次的意義;升華精神境界的價值體驗——悅心悅目,在此境界中不僅僅是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讓消費者在產品中獲得精神價值。色彩形態具有審美性和裝飾性,它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視覺感受和情感狀態。如圖三中的設計中充滿了大自然氣息,設計師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大自然中秋天的落葉,作品中色彩形態運用秋天落葉的黃色調,造型上運用采用落葉的簡化外觀形態,給人一種舒適溫暖的感覺從而刺激消費者的心靈感受。
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都抱有不同的見解,這些不同的看法是根據個人的審美經驗、文化修養、知識結構和心境的不同。對產品外部結構進行分析,在外觀設計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外部結構分析是指對生物體的外部形態分析,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在這樣的過程中應該考慮產品寓意、人機工程學、形態學、產品加工工藝等方面的問題。圖二中勺子呈現了手持端體現形態的自由度,自由度是當結構類型、材料都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形式在在技術條件的制約下所允許的變化。手持端造型的改變并不是對造型一味的追求,同時還結合人機工學,使把握時更加舒適。

(圖一)

(圖二)

(圖三)
設計的進步不止是技術的進步,還是設計師思的進步。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自然所賦予我們的知識和能力,陶瓷餐具不僅是具有使用功能的物質實體,還能體現設計師的思考過程。從自然形態中學習和研究結構是我們步入構造創新的重要方法,要設計出新穎的陶瓷餐具必須要意識到,熟悉和了解自然界中各種構造形式僅是實現結構創新的第一步,還要理解結構與形態間的內在關系,進一步滿足產品特有的功能與形態變化的創新。對陶瓷材料的了解是十分重要,同時在突出體現產品的功能性時,應在造型上考慮使用的舒適性。本文通過運用理論分析三件陶瓷餐具的外觀形態與使用功能,能更好地了解設計產品時如何更好地與從自然中提取地元素相結合。我們所接觸的每一種形態,無論是人工或是自然的,我們都應該對元素的提取進行思考,對設計中運用的材料進行了解,以及分析產品在生活中使用的習慣,做到簡化的形態的提取與產品實用功能的相融合,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產品的創新。希望本文對于陶瓷餐具設計中形態與功能間的關系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