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真山
(常州大學,江蘇 常州 213016)
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性提高,尤其飲食問題從解決基本溫飽問題延伸到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追求。本文主要講述自然光在現代餐飲空間中的應用,以及它所帶給人們的視覺體驗,繼而來闡述自然光在現代餐飲空間設計中的重要性。
在餐飲空間環境設計中,光環境設計占有舉重輕重的地位。而在我們強調的光環境中,主要分為室外和室內光環境即: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為了使食客擁有更好的就餐環境、避免過度依賴人工光源以及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的餐廳開始引入自然光,利用光環境的設計為現代餐廳增添藝術效果,從而激發人們的消費欲望[1]。
當下,人們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設計師需要充分考慮自然光的運用。基于這種綠色設計的理念,自然光正逐步被設計師所接納并運用于現代餐飲空間中。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人們逐步認識到餐飲空間中人工光與自然光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
第一、自然光符合當下的環保理念。曾經,人工光源占據室內空間設計主導地位,自然光淪落為輔助光源,致使即使是在自然光充足的日期,人們也更傾向于使用人造光,此舉造成了大量的社會資源的浪費,同時也違背了綠色設計的環保理念,因此更具有環保性的自然光成為了現代餐飲空間的流行元素。
第二、自然光促進情感交流。以往餐飲空間設計中對自然光缺少精確地定位,曾過多的依賴建筑內部的構造和人造燈光的效果來劃分室內空間,生硬的分割了各就餐空間。對比人工光,自然光更富有靈動性和生動性,光的明暗變化清晰地劃分了各空間,無聲的展現了現代餐廳環境的差異性,同時溫馨舒適的自然光又給人與人之間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
第三、自然光善于營造意境。餐飲空間中過多的人工光效果往往會打破原有空間的層次感,讓人眼花繚亂產生暈眩感,最終導致空間設計趨于平庸化[2]。而自然光無形間闖入餐飲空間,投射在餐廳的座位、餐桌、展柜等家具上,衍生出精美絕倫的光影,模糊了室內食客和室外游客固定的空間界限,搭配著家具材質與形態的對比,繼而產生出虛與實、動與靜的沖擊,這樣的餐飲空間既能刺激食客的感官刺激,又不失固有的舒適感和溫馨感。
不同時刻的自然光線在不同的餐廳之中又能夠渲染出不同的氛圍。當下,光是整個餐飲空間設計的要素與精髓。古言,好馬配好鞍,一家優越的餐廳更是需要合適的自然光來襯托。現代建筑大師柯布西耶曾講過“一個高明的建筑師能夠不費筆墨,巧用利用陽光,使陽光在建筑物上產生出乎意料的光影效果,令人對建筑的形象產生刻骨銘心的記憶。”自然光——作為光環境設計中重要元素,其擁有獨特的空間重塑的能力和渲染室內氛圍的能力,以及竭力滿足人們渴望陽光、渴望溫暖的內在需求的能力。[3]
第一、在餐飲空間中提供照明需求,減少視覺色差感。自然光不同于室內的人造光源,非自然光在對紅色的物品或是人的皮膚進行照明時,容易產生視覺色差感。而自然光在提供照明的同時,既能讓人們看清食材、家具、服飾、綠植等物品,又能再現物品原本的色澤和細節,有效地避免了由人造光源造成的視覺偏差感。
第二、模糊餐飲空間中固有的空間界限,改善空間體驗。飄渺無形的光影如同空間里的隔斷,一方面整合吊頂、餐桌、置物柜等空間布置區;另一方面陽光透過玻璃、格柵等材質,在地上營造出絕美的光影,淡化了生硬的隔斷帶來的區域感并提升視野的開闊性和明亮性,同時又塑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和體驗。
第三、營造室內氣氛。自然光透過通透的窗簾、玻璃等立面材質,恣意的在空間走游走,搭配不同材質的物體就能營造出不同的就餐氛圍。譬如,在明快的的西餐廳里,明亮的自然光結合近乎全透明化的材質,瞬時間打造出質感強勁的空間格局;而亮度適中的光線在街邊中式快餐店中,往往營造出一種明亮、愉悅、溫馨的就餐氣氛;但在明度略暗的酒吧、咖啡廳等具有主體性特征的餐飲空間里,通常是在觥籌交錯間,顧客才能領悟到設計師對于細節的完美追求:微弱的自然光投射在不同的材質上,投射出朦朧的光影和迷人的色彩,再結合空間內的極具藝術觀賞性的裝飾品,生動的再現了一個虛實結合的意境,隔絕了外圍空間的喧囂市井,形成了獨有的、雅致的視覺語言[4]。毫不夸張地說,自然光的光影藝術效果給食客們營造出一個放松、愜意、愉悅的就餐氛圍,不失為絕佳的就餐體驗。
總的來說,現代餐飲空間中的自然光通過光與影、光與形、光與色等組合搭配形式,營造了良好的光環境效果,提升了消費者的用餐體驗,推動富有意境的現代餐廳成為大眾旅游的打卡圣地。
自然光不同于人工光源,它孕育了萬物,并將不同的事物緊密聯系在一起,也給現代餐飲空間帶來新的空間體驗。自然光進入餐飲空間照耀在不同的材質上,將原本單調、冷淡的空間賦予新的生命力。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光線的強弱、空間的冷暖以及光照照射角度也在發生變化,頃刻間營造出虛實結合的意境,讓食客感受到不同的就餐氛圍和就餐體驗。
李益中先生設計的重慶秋葉料理店榮獲艾特獎,其作品很好的體現了光的時間特性。設計師在光影與餐飲空間融合的設計中,嘗試將現代餐飲空間與自然光影完美的融為一體,設計上使用了大面積的玻璃幕墻,把植物擁抱其中,不論是一層還是屋頂用餐平臺,餐廳始終被參天古木所庇護著。一年四季,四季的光影各不相同,隨著時間和天氣的變化,光影的長度與明暗度也隨之發生變化,不同時節下的陽光穿過通透的玻璃幕墻,以樹為筆,在地面上“繪制”出婆娑的光影,自然的光與色因餐飲空間而交織在一起,食客身處其中可以感受愜意的就餐氛圍,其最后呈現的視覺效果再現了場景的生活氣息。(如圖1,圖片來源:互聯網)

圖1 秋葉屋頂就餐平臺
自然光的光線在現代餐飲空間中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而人的眼睛具有聚焦性、向光性,人們往往會被光線明亮的事物所吸引,正也是不少現代餐廳在建筑空間中增設明亮的中庭的原因。
貝聿銘先生設計的香山飯店,很好地闡述了自然光的引導性。這座飯店以陽光燦爛的庭院為出發點,陽光透過長格形尖端頂棚傾瀉下來,在灰白色的隔墻和波光粼粼的的水面上投射出長長的光影。而香山飯店的墻壁上設有形狀各異的幾何形窗洞,光線通過大小不一這些的窗洞,在室內則產生了明度、角度不一的光影效果,此舉使餐廳的亮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時又起到突出中庭的作用。正是因為自然光的引導性,人們的目光不由自主的停留在中庭。香山飯店中的自然光線不再是單獨的設計元素,更像是一種裝飾“建筑材料”,用來銜接外墻建筑和室內餐飲空間,并給予良好的視覺導向和視覺盛宴[5]。
在現代餐飲空間中,光與影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光影的魅力在于,它既豐富了空間的層次感又烘托了空間的環境氛圍,反過來又在空間中展現出空間本身的藝術美。
貝聿銘先生強調“讓光線來做設計”,他巧妙地將自然光引入室內,嘗試將自然光與空間“合二為一”,還原了光影的表現性特征。不論是李益中先生改造的料理店還是貝聿銘先生設計的香山飯店,二人構造空間的手法都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將空間作為一種媒介,充分開發并利用光影的表現性特征,善于把握與運用自然光的各種效果,讓富有表現性的光影效果通過視覺調節人的精神狀態,帶給人良好的心理感受。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倡導綠色的設計理念,對餐飲內部空間的光環境設計也越來更加重視。而自然光的作用也從原先單純的照明需求逐步演變成創造藝術美感、增加生活趣味、提升生活格調的表現形式[5]。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了自然光的各項藝術特征,才能在餐飲空間中營造出合適的空間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