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圓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401)
由國家商務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簡稱“瓷博會”)創辦于2004年,多年來,依托景德鎮的城市影響力,以及各主承辦單位的大力支持,瓷博會朝著國際化、品牌化和專業化展會目標不斷邁進,為促進世界陶瓷開展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陶瓷產業發展、增進陶瓷文化交流和構建國際商貿渠道的重要載體。
我們要充分發揮瓷博會國際級、國際化和專業化的品牌效應,為推動陶瓷產品交易、文化信息交流、高新成果孵化和產業投資合作發揮積極作用。
近年來,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已逐步發展成為世界陶瓷盛會、國際交易平臺,促進了世界陶瓷在商貿、文化、技藝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對景德鎮市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但是瓷博會場館的設計有些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缺乏藝術設計感和文化內涵,不能夠很好的為推廣陶瓷文化所服務。需要建設一個更具特色的新場館,為陶瓷博覽會的舉辦提供更好的場地環境。更加有利于為景德鎮融入世界、走向國際搭建良好的平臺。
新場館的位置選定在景德鎮高新區,位于景德鎮市的西面。2010年,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江西省五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按照“城市向西發展、工業向南聚集”的發展格局,高新區成為承載全市八大戰略性新型產業的主戰場。這樣就為新場館的建設和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技術依托,并且可以加快與產業的融合。
該區域的交通也十分便利,主要道路有瓷都大道和206國道,周邊還有杭瑞高速、景鷹高速、羅家機場、火車站、客運中心等。
本設計致力打造以品牌專業展會為引領,集展覽、展銷、會議、交易、體驗于一體的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將結合景德鎮獨特的陶瓷文化和生態資源,設計出一個富有生命力的瓷博會場館,可以為景德鎮瓷博會的舉辦提供良好的環境,促進陶瓷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設計靈感來源于景德鎮本土文化,例如:窯房構造、瓷器碎片、窯磚弄堂、馬頭墻造型等,將這些傳統元素結合現代設計手法提取演變進行設計運用。


原瓷博會共有三個場館展廳,本次設計仍然保留了三個場館地劃分。建筑總面積達3000平米。
建筑主要分為兩大設計區域,第一部分為開放式鋼架結構,建筑立面采用大面積玻璃幕墻,使得整個場館內采光效果較好,在場館內大自然的風光就是天然的背景墻,且會隨著晝夜、季節、年份的更替變化不同的景色,給人以豐富的視覺體驗;第二部分則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外立面采用仿木質材料,靈感來源于以前技術沒有如今先進,陶瓷燒造時需要大量的木材燃起熊熊的火焰要經過幾天幾夜才能完成,木源于自然又與自然融為一體,設計主要想傳達生態、環保的理念;其余的建筑設計中,運用了一些廢棄古窯外立面高低起伏、凹凸錯落的形狀,將其歸納提煉成有意思的線段元素,并且在場館景觀中也不斷微調、重復使用。設計主要想表現一種歷史的破碎感,用這種不完整的形打破規則固定的形,使得造型更加生動有變化,也是傳統與現代的熱烈碰撞。

4.1.1 充分發揮最大效益,滿足不同群體的不同要求,創造一個多功能的環境空間。
4.1.2 植物配置要多用當地品種,種植時要高低有致、疏密得當、顏色豐富、時令有別,主要以常綠喬木為主,搭配以不同的灌木、花草。使園區內四季常綠,三季有花,觀賞效果良好。
4.1.3 園區之中的道路設置應當考慮到合理、順暢、實用。(沿路可適當放置景觀小品,不至于在行徑過程中讓人感覺單調、乏味,景觀小品的設計要在整體造型、功能價值、色彩搭配、文化寓意等多方面權衡考量,做到既富有創意又能展現歷史、傳達文化,還能與周圍環境相適應。)
4.1.4 景觀設計中要善于挖掘本地的歷史文化,圍繞著文化內涵進行設計創作,充分展現出景德鎮深厚的陶瓷文化魅力。使設計有根,讓設計有魂。
4.2.1 景觀墻過渡區
百米長的景觀墻作為景觀過渡區域連接著花壇小廣場和休閑水景區,景觀墻以折線的形式分為三段,不至于過分呆板,顯得更加有節奏和韻律。景觀墻的畫面呈現運用簡約的曲線排列而不是寫實繪畫,通過線條的疏密、粗細、律動來表現山水靈動的特性,打破傳統的表現手法。它最大的特色是整個畫面是由無數個定制的陶瓷片拼接而成,向世界展示了陶瓷文化的魅力??此坪唵蔚木坝^墻實際融合了現代與傳統、自然與匠心、民族與世界。
4.2.2 花壇小廣場
花壇小廣場的設計主要運用了簡約的設計構成手法,在一個大的L形狀中,用四條直線將它分割成面積不等的五份,直線作為主要路徑,圖形作為花壇面積,再用橫豎折線沿著路徑圍合作為花壇和道路的過渡,加以休閑座椅、仿木花架等供看展游客休憩。花壇內的綠化以當地土生植物為主,種植時應當注意植物的高低錯落、顏色搭配、季節時令等要素以達到在不同季節和不同空間中不同的觀賞效果。簡單的空間劃分,既符合了現代的審美體驗,又蘊含了中國傳統園林的造景理念。
4.2.3 雕塑文化廣場
廣場的整體布局是采用了中軸線對稱的形式,按照圍合度分為中心部分、過渡部分和外圍部分。在雕塑文化廣場的中心位置我們可以看到一座抽象的紅色陶瓷雕塑,高約5-6m,十分宏偉有氣勢。紅色是對陶瓷行業發展欣欣向榮、紅紅火火的美好希冀;過渡部分是由兩種不同的高大喬木圍合而成,當中心位置人流較大時可用于分流;外圍部分則設置了四個形狀不一的由花壇和水體相結合的景觀小品,起到很好的點綴和襯托作用。
4.2.4 中心入口景觀區
中心入口景觀區最靠近主干道側,種植高大的雪松,形成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在防塵、隔音、觀賞方面都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入口的花壇種植混播草坪,并且配植一些紅楓、棕櫚、小葉女貞等,以增加植物在層次上的節奏和變化。到了秋天,青翠的棕櫚,紅艷的鮮花,金黃的銀杏,好一番丹黃朱翠之妙景??!整體布局設計與花壇小廣場相呼應,整體和諧當中亦有微妙之變化。
4.2.5 休閑水景區
水池邊沿的折線型設計很好地呼應建筑及綠地造型,水池邊沿利用陶瓷材料收邊,亦顯得十分精致,符合整體環境。池上加以廊架,可供休閑觀賞,讓人十分舒適愜意。


本設計主題為瓷博會新場館規劃設計,目的是為陶瓷博覽會的舉辦提供更好的場地環境和為景德鎮融入世界、走向國際搭建良好的平臺。為此在設計之初我們進行大量考察調研、查閱關于場館規劃設計的書籍資料、收集元素尋找靈感。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不斷學習進步,一步步把方案完善,最終定稿。我覺得好的設計是要有根的,而歷史文化就是它的根,有了根的設計就有了魂。當然設計沒有對錯,也沒有好壞,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通過設計我們能很好地表達自己、服務他人,就是我現階段所希望做到的,未來的設計之路還很長,我希望通過這一次的設計,和今后不斷的實踐,能夠成為一個真正造福于人的優秀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