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周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天津 300222)
我國第一部論述手工藝技術的著作《考工記》總結了我國古代的器物制作經驗,制定了器物制作的基本原則,是我國古代技術史上最重要文獻。在《考工記》時代,設計還沒有成為一種獨立的活動,但在現在看來其包含著豐富的造物設計思想。這些造物思想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得到印證,其也將影響著當代的展位設計,為會展設計師提供一種新的設計思路,為展位設計目前面臨的困境尋找出路。
《考工記》雖然只有7100多個字,但作為中國古代技術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在我國器物制作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考工記》中記載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在那個時代,設計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單人們在造物時,就會強調一切事物要從整個自然與時代的系統出發進行設計。
我國的會展行業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迅速,正以每年增加20%的增長速度快速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與此同時也要認清我國會展業發展的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在近幾年的展位設計中,那些具有民族情懷的企業和設計師開始關注傳統文化在展位設計中的運用,利用傳統文化符號進行展位外觀設計的的做法不在少數。這種從傳統文化符號尋找靈感來進行展位設計無疑是對傳統文化繼承的表現,但這種只是對傳統文化符號的簡單運用總是給人一種堆砌的感覺,究其原因就是企業和設計師并沒有對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形成一個全方位、概況式了解,也沒有在設計創作中以充分了解當代人需求為基礎來運用傳統文化。如何才能設計出既有傳統內涵又符合時代氣息,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展位設計,是當下會展設計師最應該深思的問題。
在2014年北京國際會展車展上,德國著名汽車品牌奧迪帶來了最新的車型展示和一直以來堅持的品牌理念。由德國知名設計師SCHMIDHUBER設計的2100m2的展廳,一展雄姿,盡綻魅力,盡情演繹奧迪的未來構想。整個展廳的整體風格依舊突出科技感,整體色系為低調的銀灰色,展廳延用了2013年上海車展的“彗星”概念,采用“雙孿彗星”結構,打造出驚嘆品牌空間設計,盡情展示奧迪的無限魅力。
2014年第13屆北京車展于4月21日-4月29日在中國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參觀人數遠遠超出預計的數萬人次。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內涵與特色,形式與內容同時展現的展廳設計。那么,在這個設計背后必定隱藏著好的設計理念等待我們去探析。當然我們也可以借助屬于我們自己所特有的設計原則來重新審視這個展廳設計。
在此次設計中設計師施密得胡貝爾(SCHMIDHUBER)充分了解中國國際會展中心的內部結構后,在展廳空間設計中采用“雙孿彗星”概念,結合各異視角,搭配不同空間,打造了一個連續流暢的空間。整個展廳用流線型的結構和曲線令人驚奇的變化定義著自己,并自然而然的與立面輪廓、入口及各種流線融為一體。參觀者可以從展廳外清楚地看到內部的一些場景,這當然是為了更好地展示汽車而精心設計的。會展中心內部結構和展廳的空間結構與奧迪設計風格完美契合,充分彰顯出奧迪“不逐潮流、理念清晰”的設計原則。展廳結構用料輕薄、輪廓清晰、簡約大氣,處處釋放動感活力,盡顯奧迪設計語言,完美再現其“突破科技,啟迪未來”的品牌承諾。此次奧迪車展展廳設計是設計師施密得胡貝爾(SCHMIDHUBER)在分析了德國奧迪品牌和中國國際會展中心提供的雙重客觀條件后,謹慎思考和精心策劃的結果。整個展廳流線型的外觀設計還與展臺進行了巧妙的結合,為奧迪車提供了完美的展示空間。這在中國的設計理念中也是循天時,守地氣的一種體現。
循天時,守地氣之后便是求材美,樹工巧了。整個展廳運用三維技術,打造動感立體空間,充分體現“突破科技、啟迪未來”的品牌承諾,盡情演繹奧迪未來的構想,帶領觀眾領略奧迪無盡的風姿。展廳簡約的設計搭配輕薄的用料,與奧迪特色輕量化技術交相呼應,搖曳生輝。復合材料的選擇也是質量上乘、持久耐用。鋁、銀基料交相映襯,盡顯展廳的傳播概念。鋼材和玻璃的搭配使用一展展廳魔力,賦予了模塊式展廳的迷人魅力,這些材料技能長期持續使用,又可多次重復利用,也體現出可持續的設計理念。這些材料的選用是設計師受到復合材料空間架構概念車的啟發,使得奧迪品牌標識體現了輕型結構技術的又一飛躍,見圖1。

圖1 2014年北京國際車展奧迪展廳外觀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強調的是一種系統論的造物觀,設計師施密得胡貝爾(SCHMIDHUBER)遵循“突破科技,啟迪未來”的品牌理念,打造了一個連續流暢的展示空間,向參觀者訴說著一個完整的故事。各種幾何圖形交錯的直線與曲線共同存在,參觀者順著一條柔和的弧線感受著不斷變換的視角和主題。新技術以及新材質(鋁,作為奧迪品牌材料)的共同運用賦予奧迪一個永恒的品牌形象,這種理念也被設計師運用到展廳空間的設計中去。這其中也或多或少的對中國古代設計原則“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有所體現。
當代中國展位設計要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哲理精神的傳承,及其造物思想和表現方法的再創造,也要嚴格遵循“天時、地氣”,充分發揮“材美、工巧”,努力實現“合此四者為良”,設計出既符合當代人審美趣味又蘊含本民族精神的展位設計。中國展位設計的未來同中國設計的未來一樣,應當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找尋。我們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設計觀,但這個設計觀我們還沒有形成,更無法定義,只能一步步探尋,最終實現中國展位設計話語權的形成。我們回歸于傳統文化的源流之中,并不是為了復古,更不是簡單地對傳統符號進行拿來主義,重要的是實現對傳統文化設計思想和文化符號的轉譯。這種轉譯的實現需要我們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設計思想中汲取養分,更需要中國當代設計師們的不懈努力,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