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珺,田鴻喜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403)
構成藝術來源于20世紀初俄國的新藝術運動,受包豪斯學院的影響下逐漸演變成一種現代設計教學理念,構成藝術是任何藝術和設計的基礎理論,發展到現在主要是設計中的思維方法。研究構成藝術的美需要從建筑形態要素和藝術家的心理要素著手,形態要素在設計中是指設計物的外形,在建筑構成中主要是指建筑形制和外觀形態,將建筑設計中的“構形”具體到色彩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 這“三大構成”,通過構成原理去分析建筑外觀造型、視覺審美、色彩對比、材料等方面的實踐意義。心理要素主要是來源于藝術家們將藝術創作的成果展示給大眾時,人們從該作品中所接收到的視覺、聽覺、味覺等眾多感知后,從而獲得一種由外到內的、統一的審美興致。
景德鎮被黃山、懷玉山余脈環繞在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且昌江水域流經這座城,地理位置優越,其方位在江西省東北方向,景德鎮西北部接壤安徽省東部,東北部靠近安徽省祁門縣。
從地理位置可以看出,景德鎮地區和徽州地區接壤,古代徽州商人在景德鎮地區進行頻繁的商業貿易,徽州商人的商貿活動促進文化溝通交流,同時居住習俗文化交融影響,文化和居住習俗影響著景德鎮民居的建筑形態,景德鎮居民建筑因此具有贛派建筑和徽派建筑的一般特征,景德鎮傳統民居主要分布在景德鎮市區和浮梁縣地區。古代平民老百姓和商人圍繞御窯廠在景德鎮市區進行生產生活,人流量來往頻繁,因此景德鎮市區分布很多傳統民居;那個時期大多數的達官貴人想辟一處幽靜,遠離景德鎮市區的喧囂,則大多選擇在浮梁縣地區俢建自己的宅院。
祥集弄民宅和朱貽澤宅都是磚木結構建筑,平面布局皆是遵循《明會典》“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的規定。祥集弄民宅位于景德鎮市區珠山區祥集上弄,朱貽澤宅位于浮梁縣的滄溪村。祥集弄民宅是明代成化年間的優秀歷史建筑,祥集弄民宅為富商私邸,它主要有3號、11號兩棟保存完好的民宅組成,坐東朝西,3號民宅和11號民宅建筑形態相似。朱貽澤宅又被稱為瓷商宅院,清末時期朱貽澤和朱佩澤倆兄弟靠著做瓷器生意和茶葉生意成為滄溪村的名人,哥哥朱貽澤發財致富后在自己家滄溪村修建了該宅院。該宅院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坐北朝南,建筑結構合理,前院后井,排水通暢。
景德鎮傳統民居建筑的美來自古代人的審美意識,它與構成藝術中的三大構成,色彩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有著共性和特性,通過分析景德鎮傳統民居之美與三大構成的共性和特性,讓我們清晰的認知景德鎮傳統民居與構成藝術間美的關系,對現代建筑設計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景德鎮傳統民居之美在于環境融合,建筑外觀設計中色彩有與環境相融合的特點,色彩構成是通過對基礎色彩進行不同序列的組合搭配,可以帶來視覺審美體驗,同時增加物體形態外觀上的藝術價值。民居建筑在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的同時,在外觀材料、形態構造、使用功能上都靈活的融合周邊客觀環境的特點。色彩構成在建筑設計中存在著南北差異,南方地區天氣熱且空氣潮濕,環境色彩豐富優美,而北方地區由于氣溫寒冷空氣干燥,環境色彩較南方顯得單調一些,因此為了突出地域性建筑本身,南方的建筑顏色比較單調統一色系,而北方的建筑色彩則鮮艷明亮一些。景德鎮整座城市被昌江水系河網貫穿,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其瓷石和高嶺土蘊藏量極為豐富,青山綠水森林茂密,受光照雨水的滋潤,空氣溫和濕潤,形成四季分明、風光秀麗的人文生態景觀,景德鎮民居建筑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滋生出了獨特的色彩之美,景德鎮傳統民居講究本色,所以在建造過程中大量使用清水墻體,墻體材料大多以磚墻為主,景德鎮市區的民居建筑是以御窯廠為中心,圍繞窯業生產、商貿生活功能展開的,以窯磚為建筑材料特征,建筑外墻色彩采用窯磚色彩呈現暗紅的色調(如圖1所示),具有樸素、清新的感覺;景德鎮市區外浮梁縣地區的民居偏徽州建筑風格,統一色調以黑、白、灰為主(如圖3所示),建筑外觀變化中蘊含著統一,給人一種整體偏淡雅的風格。色彩構成如一幅清新典雅的水墨畫將景德鎮傳統民居建筑融匯其中,美美與共。

圖1 祥集弄3號住宅外景
景德鎮傳統民居之美在于因地制宜,平面構成是在二維平面內用輪廓線劃分界線,對各種元素加以重新組合,并將該形象有層次的描繪出來。景德鎮傳統民居平面布局中運用到因地制宜的策略,因地制宜是適應古代風水環境,利用“風水”來劃分空間,從某種程度上相當于用線在二維平面上勾勒出形象,有異曲同工之處。根據《理氣圖說》中得出人們是因地制宜的采用天井來解決室內采光通風排水的問題。“進”是景德鎮民居平面基本構成單元,景德鎮民居的平面形態呈矩形,天井處于整個平面的中心位置,室內的平面空間劃分在不同的方向下都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如圖2所示)為天井民居基本構成形式:這種以進為單位分縱向、橫向、兩個方向靈活的平面組合多進式民居的布局,第一種是縱向多進式組合,第二種是橫向多進式組合,還有第三種垂直軸交向左右兩邊平面構成形式,第四種是將第一第二種結合為復雜組合,這種基本構成形式有種內斂含蓄之美。

圖2 天井民居基本構成形式
(如圖1-2所示)為祥集弄3號民宅的平面圖,大門在天井的側邊,上堂正好處于整個平面的中心,其開間超過六米,為了均衡開間的空間尺度問題,在上堂后壁增加兩根勇柱,用板壁連接圍合兩根勇柱,并且在兩側設計有門通向后堂,這種古代設計巧思使上堂變成一個假的三開間,讓整個祥集弄民宅平面的開間布局、次序嚴謹,功能分區清晰。朱貽澤宅和祥集弄民宅不同的地方是,整個建筑是前院后井的平面模式,宅前大宅院,宅后是半天井,平面布局形式是天井變成了大的院落,過道變少廂房數增多了,這樣設計是因為朱貽澤瓷器商人的身份,大的院落取代了天井,使用來存放大量瓷器貨物的空間變多了。因地制宜的設計主要是滿足人們生產生活需求,在朱貽澤宅中為增加貯備功能在宅院的四周又各設計有倉庫相鄰。

圖1-2 祥集弄3號民宅平面圖
景德鎮傳統民居之美在于其形態造型,建筑由點、線、面、體單元組合配置構成,有一種獨特的建筑造型形式美,立體構成同樣也是將這些點、線、面、體元素按規律組合在一起。我們由此發現立體構成與傳統民居形態造型上是有共通之處的。
3.3.1 點元素
點是構成藝術形態中基本的構成元素,點元素的大小、形狀和位置的不同在建筑外觀中可以使其具有空間性和延展性。由點到線、由線及面的美是變化而又統一的。景德鎮傳統民居使用石材加固墻體和門窗洞口,不同尺度、不同顏色、不同質感的門、窗、及各種建筑構部件,使得構成元素豐富多樣。這種變化之美和點元素在構成藝術中的變化正好契合。
3.3.2 線與面元素
線元素由無數個點有規律有方向的組合排列一起,線元素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有規律的形成各種各樣的面,并且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達到藝術審美的視覺效果。景德鎮民居的高度、樓層、房數和進深尺度隨地勢而變化,這些變化造就了馬頭墻造型的山墻,傳統民居的頂部輪廓線主要有山墻、屋脊和檐口。祥集弄民宅西部前檐為硬山式封檐,硬山式封檐基本結構線條是直線與曲線的結合,簡潔的直線加上靈活的曲線形成挑出的飛檐,挑出的飛檐線條有利于室外排水,室內則有利于采光,這種設計很好的適應景德鎮多雨水潮濕的天氣,讓民居外觀整體輪廓線更加的生動形象。祥集弄民宅東部后檐為“一山式”馬頭墻。馬頭墻線性造型像簡潔明了的“一”字形,繁中有序,馬頭墻邊緣水平線遠遠望去呈現重復、疊加、遞進、跳躍、轉折的畫面感和韻律感。祥集弄民宅外觀裝飾有墨線畫、花鳥禽獸為主要裝飾題材的磚雕、木雕、石雕刻、各種圖案拼貼畫、雕刻。而朱貽澤宅中戶主是瓷器商人,經濟富裕,宅院外觀同樣有人力、財力、物力去打造精致的傳統裝飾紋案,流暢的線條結合磚雕,石雕和木雕組成一個個精致的紋飾圖案,使“三雕”裝飾與建筑外觀“美”完美結合(如圖3所示)。從祥集弄民宅和朱貽澤宅中,我們發現古代人們已經開始用線和面的元素去抽象勾勒繪畫出符合他們審美價值的物件,這些裝飾圖案運用了藝術的表現手法,這種藝術的表現手法和構成藝術中線與面的元素有類似的地方。從側面反映出古代工匠的高水平手工藝技能,古代人的審美鑒賞能力來源于生活中的實踐積累,使其建筑外觀裝飾更加具有藝術觀賞效果和藝術價值。

圖3 朱貽澤宅門樓裝飾
3.3.3 體元素
體更注重三維空間形態中的長度、寬度和深度。景德鎮民居建筑用“金包銀”的做法,外墻只起到圍合封閉的作用,而墻體本身不承重,木構架體系支撐起了整座建筑,一根根木條宛如由一條條線縱橫交錯搭建成的,每一組縱橫交錯的木條在垂直方向又構成了一個三維的體面,景德鎮民居建筑的木構架符合建筑美學中的構成原理,外部的磚墻材料從四周一面面將木構架體系隱藏包裹住,由此構形出了景德鎮民居的外形,“墻倒屋不塌”是景德鎮民居的建筑特點,由此可見古代木構架建筑體系的審美藝術性和實用性。
共性主要是論述歷史上也是存在這種審美的。古人今人因為時空差距沒有對話和交流,但是在不同的時代對“美”都進行歸納和表現。古代建筑空間的構成不等同于現代的構成藝術,但是在對“美”的認知審美方面卻是相通的,古代沒有系統的理論來表述和論述這些“美”的方面。但是當我們用現代構成藝術中的美學原理去分析傳統民居建筑時,我們發現古代人的造物藝術手法其實是遵循某種客觀規律的。將古代傳統民居中的建筑外形美和現代人的當代審美做對比并結合構成藝術去分析,我們得出古人的建造思維方式和我們現代人的設計思維方法是不謀而合的。縱橫古今去評判古人的造物藝術,而造物藝術是來自古人對“美”的事物的追求,是對所處的環境意境的心馳神往,這種追求意境美的理念從現代的角度來說是符合構成藝術中“美”的表現形式。景德鎮民居建筑的美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大美學框架下產生的美學共性是可以融會貫通的。特性是構成藝術在現代設計中逐漸轉變成設計思維方法,現代設計是以構成藝術為基礎和理論去指導完成創作實踐過程的,古人則是通過實踐和審美經驗來總結歸納他們的建筑形式美。所以說無論是共性還是特性,它們關于“美”的理解是相通的。共性中的特性是古代人是通過對“美”的感知力去構造建筑形式美,現代人是基于前人的經驗理論體系才去進行建筑設計。
古人的經驗總結引領現代設計思維的發展,所以說,古代傳統民居的建筑“美”與現代構成藝術是相輔相成的。并且古代的建筑美學為我們現代的構成藝術奠定了一個早期的理論基礎,我們現代的建筑都是通過古代傳統民居不斷的發展,進一步優化設計來的。古代傳統民居形式美對我們現代建筑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通過探析景德鎮傳統民居與構成藝術間美的關系,吸取景德鎮傳統民居中的精華部分,運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將其運用到現代建筑設計中去,在設計中將這些精華部分發揚光大,這點對我們藝術設計的長久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