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基礎的是產業發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最關鍵的也是產業發展。有了穩定的產業,農民才能有穩定的就業和收入,農村才更有活力。
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脫貧地區產業幫扶還要繼續,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當前,我市每個區縣都有自己的主導產業,每個脫貧地區都發展了1個以上增收產業。不過,由于受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的限制,各地區產業發展質量參差不齊。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要持續保證農民的收入增長,逐步推進鄉村振興,還需立足長遠,科學謀劃,進一步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針對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過渡期內產業的銜接與發展,CQDK全媒體記者采訪了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和重慶市扶貧開發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希望通過他們的解讀,能為脫貧地區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啟迪。
CQDK全媒體:我市在鄉村產業發展方面已開展了哪些基礎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農業農村委:從全市鄉村產業發展層面來看,“十三五”以來,我市在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上的基礎工作和成效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一是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勢頭較好。我市通過認真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八字方針”,以實施“十百千”工程為抓手,不斷發展壯大鄉村產業,促使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蓬勃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檔升級、鄉村休閑旅游業快速發展、農村電商服務業增勢迅猛。二是產業扶貧有力有效縱深推進。圍繞全市脫貧攻堅大局,堅持一手抓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和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指出的相關問題整改,一手抓長效產業培育,努力推動產業扶貧走深走實,促使巡視和考核問題整改得到全面落實、長效扶貧產業加快培育、產業帶貧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完善。三是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圍繞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短板,促使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宜機化整治統籌推進、“路水電訊”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動。四是農業農村改革全面發力。堅持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通過提檔“提速”基礎性改革、穩步“擴面”支柱性改革、系統“集成”關鍵性改革,促使農村各類資源要素不斷被激活,鄉村振興動力活力逐漸增強。五是“三鄉”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通過緊扣“在鄉、返鄉、入鄉”人才,大力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吸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從而促進新型職業農民量質并舉、農村就業創業氛圍逐漸升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成長。
市扶貧辦:發展產業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和長久之計,產業興旺更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十三五”以來,我們不斷提升扶貧產業質量,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支撐,強化以“山地農業、山地旅游”為主導的特色扶貧產業覆蓋帶動,推動產業扶貧工作不斷提質增效,為鄉村振興奠定了扎實基礎。從實際工作來說,發展成效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產業發展亮點紛呈。比如,我們積極配合市農業農村委,推動每個區縣培育2—3個主導產業、每個貧困村發展1個以上增收產業、有勞動能力和發展意愿的貧困戶自主選擇發展1個以上產業增收項目,因地制宜發展299萬畝柑橘、110萬畝李子等188個特色產業。二是消費扶貧方興未艾。比如,全力打造“三專一平臺”,在中西部地區率先開展消費扶貧智能專柜試點。圍繞“一中心多館”布局,全市擬建專館50個以上,已建成中國西部消費扶貧中心1個,企業館、地方館36個,2020年銷售扶貧產品2億元。三是產業保障力度空前。2015年以來,脫貧攻堅領域共投入200億元發展扶貧產業。截至2020年9月底,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86.32億元,帶動23.4萬戶次貧困戶實現增收。實施“科技精準扶貧千村特派員工程”,推動良種、良技、良法在貧困地區落地生根。
CQDK全媒體:在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的過渡期內,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市農業農村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當下,在產業發展方面,我們要加快補短板強弱項,為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和農業高質高效發展打好基礎。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順應產業發展規律,聚焦當地特色資源和重點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提檔升級。在這個過程中,要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發展收益。
市扶貧辦: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如期完成,但當前我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要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重點監測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繼續精準施策。當下,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保持過渡期內脫貧攻堅政策穩定,讓脫貧攻堅成果持續穩定、鞏固提升,進一步拓展各項工作的深度和廣度。拿產業發展來說,當下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鞏固現有的產業發展基礎和成果,并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內涵,做好產業的銜接與發展,將工作做細做實,做好做強,補產業短板強弱項。
CQDK全媒體:關于過渡期內的產業銜接與發展,目前有哪些舉措?
市農業農村委:主要有4個抓手。一是抓重點。立足區域特色發展產業集群,制定產業發展政策。研究部署鄉村產業“十百千”工程,重點發展柑橘、檸檬、榨菜、生態畜牧、生態漁業等特色高效產業,分層次打造千億級、百億級、上億級產業集群,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抓示范。立足平臺經濟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樹立鄉村產業示范樣板。全市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重要平臺和主要載體,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成功創建潼南(檸檬)、涪陵(榨菜)、江津(花椒)和奉節(臍橙)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并充分發揮產業園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創新等功能,以點帶面,加快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三是抓機制。立足利益聯結組建產業化聯合體,激發鄉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積極構建以龍頭企業為主導、農民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四是抓突破。立足全域全季培育精品線路,提升鄉村旅游影響力。探索在每條精品線路上聚力打造1—2個各具特色的“地標”項目,推出一批多元素“地域”產品,借助新媒體力量提升鄉村旅游影響力,打造全域全季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以鄉村旅游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市扶貧辦:去年8月,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下發文件,開展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試點工作,在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基礎上,以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工作包含規劃、政策、工作和保障4個方面。發展壯大鄉村產業作為試點工作的8項重點任務之一,在推進過程中,將規劃銜接、政策銜接、工作銜接和保障銜接貫穿始終。在脫貧攻堅階段支持扶貧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將繼續得到延續和完善。比如,在產業的政策銜接和保障銜接這塊,我們將進一步強化產業扶貧政策保障,推動各區縣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用于產業扶貧的比重不少于50%。用好扶貧小額信貸政策,把邊緣戶納入支持范圍,做到應貸盡貸。
CQDK全媒體:結合脫貧攻堅階段的產業發展經驗以及產業振興的目標要求,在產業的銜接與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市農業農村委:“十三五”時期,我市鄉村產業的發展還面臨轉型升級有待加快等問題。“十四五”時期,在產業的銜接和發展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4個問題。一是要注意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久久為功。種養業的發展有自己的規律,周期較長,要注重長期培育和支持。二是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始終,在發展產業時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先,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產業的發展要始終依托科技能力的提升,要注重產品的研發、轉化和推廣,加快產業的增值提質。四是發展產業要注意充分考慮群眾利益,建立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老百姓能從產業發展中受益。
市扶貧辦:需要注意推進以下6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注重產業后續長期培育,尊重市場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第二,以脫貧縣為單位,規劃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完善全產業鏈支持措施。第三,加快脫貧地區農產品和食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電商、批發市場與區域特色產業精準對接。第四,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要繼續優先支持脫貧縣。第五,支持脫貧地區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第六,繼續大力實施消費幫扶。
CQDK全媒體:接下來,我們將如何在已有的產業基礎之上,進一步推動其發展?
市農業農村委:我們將從補產業短板強弱項、統籌謀劃鄉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激發鄉村產業振興動力活力等方面著力。在補產業短板強弱項方面,我們將重點做好3項工作。一是加快補齊扶貧產業之“短”。聚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堅持精準到戶到人、統籌到鄉到村,制定幫扶邊緣戶產業扶持政策措施。加強到戶指導、產銷對接、風險防范,促進長效扶貧產業持續發展、提質增效。二是加快補齊基礎設施之“短”。深入推進實施“四好農村路”建設、農村居民飲水鞏固提升等工程,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宜機化改造等,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三是加快補齊產業鏈條之“短”。立足主導產業,高度聚集生產要素,把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科技等資源真正落實到產業鏈上,拓展主導產業的延伸功能,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市扶貧辦:在“十三五”扶貧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我們將結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需要,計劃在“十四五”期間重點抓好6個方面的相關工作: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與促進已脫貧地區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相結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促進已脫貧地區鄉村產業系統化建設相結合、推動扶貧特色產業提質增效與促進已脫貧地區產業興旺相結合、推動農業產品產銷對接與促進消費扶貧穩定增收相結合、推動大數據信息應用與促進脫貧成果數據監測相結合、推動金融保險支持與引導脫貧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力爭通過這些工作,全面提升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品質,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創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推動消費扶貧市場建設,完善脫貧人口監測機制,確保脫貧攻堅成果日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