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宣辰
2020年11月10日,第九屆“大地獎”中國陶瓷創新與設計大賽獲獎名單正式公布。這是業內水準極高的獎項,來自全國各地的數百位國家級、省市級工藝大師齊聚一堂。
得知來自榮昌區的榮昌陶作品斬獲5個特等獎、7個一等獎和9個二等獎后,歡呼與贊譽向榮昌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梁先才奔涌而來。他撫摸著身旁不知燒制多少次才成功的作品,想起了家鄉的一首民謠:“金竹山,瓦子灘,十里河床陶片片,窯公吆喝悍聲遠,窯火燒亮半邊天。”
窯火重生
榮昌安富街道,瓦子河畔,鴉嶼山上,有一座清朝陶窯,名為夏興窯。
50多年前,梁先才在這里學藝。那30多米長的階梯上,有十幾個窯口。開窯時,漢子們光著膀子,叫著號子,將成百上千的陶器次第搬出。火紅的窯火和熱浪逼得年幼的梁先才睜不開眼。
這樣的窯,曾布滿鴉嶼山。制好的陶器通過山下的瓦子河,運往大江南北。“金竹山,瓦子灘……”說的就是當時的場景。
榮昌陶以“紅如棗、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為特征,與江蘇宜興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廣西欽州坭興桂陶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陶”,曾作為國禮被贈送給各國政要,還大量出口到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年產量曾高達940萬件。
但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受市場影響,榮昌陶年產量開始逐步下滑。低迷時,其年產量不足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
嚴峻的現實讓一位位技藝高超的榮昌陶工匠或遠走他鄉,或轉行謀生。梁先才也放棄了榮昌陶手工技藝,只用倒模的方式生產瓦罐、酒瓶等生活用陶。
2010年,在梁先才以為榮昌陶“退場”已成定局時,他接到了原安富鎮文化站(現安富街道文化服務中心)站長劉守琪的一通電話。
當時劉守琪正參與榮昌陶博物館籌建工作,館內設榮昌陶工作室,邀請榮昌陶老工匠免費入駐。
梁先才的第一反應是拒絕:“榮昌陶,特別是工藝陶,現在根本沒有市場。”
“博物館建成后,榮昌陶這窯火一定會再‘燒起來。”劉守琪信心滿滿,他的信心源自榮昌為保護榮昌陶正在放出的一系列大招——
系統整理、保護榮昌陶文化和技藝;建成榮昌陶博物館,創立榮昌陶工作室;出臺引才育才政策,培養技藝傳承人;擴大交流宣傳力度,挖掘榮昌陶的新市場。
聽著介紹,梁先才動心了:“行,我入駐。”
2011年,榮昌陶器制作、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久后,榮昌陶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劉守琪看著一件件精妙絕倫的榮昌陶作品抹去厚厚的塵埃,來到聚光燈下,有了自己的姓名。
和梁先才一樣,鐘鳴、劉吉芬等年過半百的榮昌陶老工匠也紛紛接受邀請,回到榮昌,建起工作室。他們重聚一堂,在剛落成的陶窯里,迎著火紅的窯火與滾滾熱浪,等待著榮昌陶的新生。
文旅相融
入駐博物館后,梁先才單獨隔出一間屋子,用來培養學徒。但消息發布出去后,卻少有人前來問詢。
“雖然政府補貼不少,但看不到前景,年輕人可不愿意。”梁先才一聲嘆息。
無論是保護還是傳承榮昌陶的文化或技藝,都需要大量人力財力,單純依靠“輸血式”扶持,不但政府壓力大,效果也不好。
問題如何解決?
2015年,榮昌區委、區政府提出一條解決思路:改變傳統發展模式,激活榮昌陶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當下市場需求,開發其新價值,增強榮昌陶保護和傳承的內生動力。
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走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當時文化游、體驗游正興起,而榮昌陶正好具備這個發展條件。”榮昌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2018年元旦,歷經兩年多時間精心打造的安陶小鎮正式開街。
白墻灰瓦、雕窗木檐,這個明清風格的古鎮集文化、旅游、產業、教育功能于一體,一經亮相便深受游客喜愛。每逢節假日,這里游人如織。
漫步在安陶小鎮,沿街店鋪里的榮昌陶琳瑯滿目,不少榮昌陶匠人正坐在店內拉胚,陶泥在他們手中旋轉、成型。游客們圍在一旁,或拿出手機記錄下這近距離感受國家級非遺技藝的一刻,或干脆坐下,做一個屬于自己的榮昌陶。
與此同時,榮昌區委、區政府還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小鎮運營,實施“文化+”投資運營模式,組織開展多項線上線下陶文化活動,擴大榮昌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自開街以來,安陶小鎮年均接待游客300萬人次,拉動榮昌旅游業增收近3億元。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大幕拉開后,這里更是成為四川游客的旅游打卡地。
2020年8月,榮昌安陶小鎮入選全國20個精品特色小鎮創建典型經驗案例,成為以文強旅、以旅興文,文旅融合、共促發展的典型。
“現在我可不愁找不到徒弟。”梁先才笑道。如今他的工作室年銷售額已達數百萬元,陸續收下的幾十名徒弟也在各大陶藝比賽中嶄露頭角。
截至目前,榮昌已有榮昌陶工作室100余家,陶產業從業者1萬余人。
工業生產
“你們一定要到唯美陶瓷看看。”離開安陶小鎮時,梁先才感慨地說,“工業陶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傳統榮昌陶還無法實現的。”
驅車十多分鐘,我們便來到了位于榮昌區高新區廣富園區的重慶唯美陶瓷有限公司。
“目前,我們只有一條生產線在進行生產,但你不要小瞧它。”唯美陶瓷公司總經理鄧興睿介紹。
走進廠區,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內只有十多名工人。生產線上數十臺機器人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壓制、干燥、切割、打碼、包裝等工序,一塊塊精美的瓷磚被智能叉車整齊地碼放在一旁。
“這是國內首條實現全自動化的瓷磚生產線,總長2000多米,每個環節都可通過手機進行監控。”鄧興睿說,“自2017年投入運營后,它已給我們帶來10多億元產值。”
談到為何選擇榮昌,鄧興睿笑道:“這都是陶做的‘媒呀。”
2012年,廣東唯美陶瓷有限公司這家規模位居國內前三的建筑陶瓷制造公司有意在西部建廠,鄧興睿帶領團隊來榮昌考察。
榮昌招商部門對陶文化及陶瓷行業的了解,“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等招商服務辦法,讓鄧興睿團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親切與安心。
2014年1月5日,廣東唯美陶瓷公司決定投資30億元,在榮昌修建其西部唯一的生產基地,并設立了重慶子公司負責運營。
這場成功的“相親”,也帶來了活化利用榮昌陶的另一個方法——發展工業陶。
恰逢國家正大力推進以陶瓷為主的新材料發展,陶瓷行業布局也逐漸從中東部向西部轉移。重慶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受到眾多陶瓷企業青睞。
“為了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我們可是下了狠功夫。”榮昌區招商投資促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榮昌大力提高招商引資服務質量和優惠力度,引入37家高端陶瓷企業,包括多家全國排名前十的陶瓷企業和攻關精密軸承、人造骨關節等產品的特種陶瓷企業,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元。
工業陶成為驅動榮昌發展,做大榮昌陶名片的另一重要助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榮昌高新區廣富園區獲批成為重慶市唯一的陶瓷產業園。
2019年,榮昌成功舉辦2019重慶“一帶一路”國際陶瓷論壇,論壇上簽訂的海內外合同總金額達323.3億元。同年實現規模以上陶瓷工業產值83億元,占全區GDP的18%以上。2020年11月9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更是授予榮昌“中國西部陶瓷之都”的稱號。
千年窯火不熄。從興盛到衰落,從沉寂到崛起,榮昌陶穿越千年歷史長河,擁抱時代變革,涅槃重生。
梁先才有時會回到夏興古窯,這里已成為一處歷史遺跡,沒有了逼人的火光與熱浪,但它的窯洞中卻長出了新草,在鴉嶼山上,迎風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