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若雪 劉艷梅
2020年9月21日15時,在第八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官網上,一場視頻投資推介會進行得十分火熱,點擊量一路猛增到190多萬次。
這是科博會首次將投資推介大會“搬”到云端,并由四川省綿陽市與重慶市北碚區兩地共同承辦。演播廳內,兩地分管領導面對鏡頭,熱情洋溢地推介當地產業、政策環境。而在手機或電腦前收看的,除了超過2000家企業和商會機構的成員外,還包括大量普通市民。
借助科博會平臺,中國科技城的“朋友圈”越來越大。站在新的起點上,綿陽正加速向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科技城邁進。
科技協同創新提高國際影響力
這場發生在第八屆科博會上的“云約會”,起始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202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前,綿陽和北碚正式官宣簽訂“三年之約”,兩地就開展科教創新優勢互補行動達成共識,其中包括推進創新平臺共享共用和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就在不久前,綿陽科技城科教創業園區從重慶帶回了一批科技創新合作項目。雙方將共同推進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同時,支持本土民營企業深度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隨著加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渝綿“創新金三角”的打造,在第八屆科博會“云展館”中,“成渝”、“綿碚”組合成為亮點。
走進四川省科技創新成果館,在四向拓展展區,來自重慶的工業大數據企業、智能制造企業等集中亮相。在中國(綿陽)科技城主題館的開放合作廳,“綿碚”企業攜手登臺,見證并記錄了川渝科技協同創新,為綿陽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科技城奠定基礎。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帶來了機會,這次‘云上科博會就是很好的一個平臺。”重慶初刻智能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帶著激光打標機、氣動打標機等產品亮相“云展覽”,公司負責人希望能夠借助這個平臺進一步開拓市場。
數據顯示,僅科博會期間,綿陽市已通過“云展覽”、“云推薦”、“云洽談”、“云簽約”的方式,集中展示簽約項目共計105個,簽約金額已達691.73億元。
提升國際影響力,綿陽正通過科博會加快由“內陸腹地”走向“開放前沿”,走向世界、融入全球。
深化改革破除壁壘
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七次全體會議明確提出,支持綿陽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科技城。新的使命需要有新的擔當和作為。作為全國唯一的科技城,綿陽如何把各種創新要素聚合、對接、轉化?這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命題。經過多年探索,這個命題逐漸被綿陽解開。
綿陽首先瞄準了問題核心——破除體制機制壁壘。
2017年,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被確定為全國首批41家軍工科研院所轉制改企單位之一,同時也成為首批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單位。就此,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開啟了市場化的創新改革之路。
“2020年3月,我們的員工持股獲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同意,現在正在做方案報批等工作,同時我們還在以‘技術+資金、‘市場+資金的條件,甄選戰略投資者。”近段時間,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總經理周勇一直很忙碌,除了有科研生產任務需要完成,所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迎來利好消息,各類工作正在加緊推進。
科技創新的勇氣,還來自良好的創新生態。從加強平臺建設,強化金融支撐、人才保障等方面著力,綿陽聚焦創新要素,整合創新資源,最大限度地為創新發展營造“軟環境”。
“您好,請問需要什么技術需求服務嗎?”這是在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內最常聽見的一句話。簡短話語的背后,向世人展現的是交易中心業務的核心和關鍵:做強做大做優技術交易這樁大買賣。
早前,在綿陽華寶鼎業科技公司生產車間內,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主任鄧建國正和公司負責人對高功率LED封裝膠生產設備進行最后的調試。
而綿陽華寶鼎業科技公司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聯姻”,就來自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的撮合。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綿陽華寶鼎業科技公司生產的這款透明度可以達到99%的膠水,能夠極大提高LED燈珠的壽命和功效,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科技金融服務方面,綿陽在全國首創的“設備儀器貸”,已成功為30余家公司放款3500多萬元,有效解決了中小企業購買儀器設備資金需求問題。
眾多創新舉措帶來的裂變效應,為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科技成果加快轉化創造了條件。目前,綿陽科技創新綜合水平指數達到75.78%,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達到74.63%,均居西部城市前列;近10年來,綿陽市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61項,獲獎數量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集聚要素自主創新
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科技城,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對綿陽的更高要求,綿陽正搶抓機遇,乘勢而上。而身在綿陽的企業更清楚其中的關鍵——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支撐中國創造提供重要力量。
2020年初,四川省首批“瞪羚企業”名單發布,綿陽沃思測控技術有限公司名列其中。在該公司的展廳內,一根直徑寬達1.6米、壁厚0.1米的輸水管道,嵌在超聲波管材在線測厚系統中間,這個系統總能最先吸引參觀者的目光。而在走廊內,30臺整裝完畢的超聲波管材在線測厚系統,正準備發往中東客戶。
除了超聲波管材在線測厚系統,該公司研發的海底柔性復合輸油軟管在線測控技術,還填補了該領域的技術空白。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僅沃思測控掌握著這項核心技術。
在這條創新跑道上,不乏追“新”者。四川特銳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世軍便是其中之一。他追“新”的成果是,生產出了全球首款貼片臥式封裝陶瓷電容器。此產品一經推出,立即搶占了電容市場。
在綿陽,每天新增注冊2.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每個月有5.7家企業完成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報……時間計量的背后,是一個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雙創夢”。
而綿陽企業能夠迸發出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也離不開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近年來,綿陽深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打造“融創綿陽”區域雙創品牌,為加快建設中國科技城和西部現代化強市提供重要支撐,也將為中國科技城打造國際影響力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