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李勇
“走,去瞿塘橙園吃火鍋!”
2020年10月7日,連綿多日的小雨終于停了。奉節縣朱衣鎮清水社區居民蘇久淋早已按捺不住外出的心,第一時間便在朋友圈招呼朋友,去永樂鎮白龍村品嘗聞名已久的火鍋。
白龍村位于夔門南側的白鹽山,站在山上眺望,江中心是人文圣地白帝城,面前便是氣勢磅礴的夔門,而更遠處的云霧中,若隱若現的是三峽之巔。
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坐擁大好風景的村落,曾經在一段時間內因發展上不去,村民生活不方便,衰敗得不成樣子。
村子的落后,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背起行囊“逃離”家鄉。在漸行漸遠的腳步聲中,白龍村慢慢“死去”。
逃離
童萬威是土生土長的白龍村人。在他的記憶里,兒時最不愿做的事情,便是提著水桶去山溝中排隊打水。
那時,天剛蒙蒙亮,年幼的童萬威就得從床上爬起來,提著空水桶,趁著微露的天光,趕緊去山溝中那唯一的一汪泉水旁等候著。輪到自己時,他便將帶來的水桶裝上滿滿當當的水,然后等著父親來挑回家。
白龍村缺水,守著長江卻沒有水喝的日子,讓童萬威想逃離這里。
“長江水抽不上來,山泉水存不住,地面水又會漏下去。”從未聽說過“喀斯特地貌”的童萬威,用自己的話講述著當年缺水的情景。
與缺水如影隨形的,還有貧困。
1999年,16歲的童萬威初中畢業,家里一個比他大幾歲的姐姐早年間嫁到天津,在回家省親時,與他談起了外面的世界:“七八層高的樓房,半夜都還亮著燈,不缺水、不缺糧。”
“在村里根本看不到出路,一心只想到外面去。”童萬威說。
不顧家人的反對,童萬威踏上了離家路。
坐著摩托車,沿著坑坑洼洼的泥路出村,再轉坐輪船、火車,歷經兩天,童萬威終于到達了他心心念念的天津。
“我在一家磚廠打工,雖然工作比較辛苦,但是工資高。”此后,童萬威就留在了那邊,再回家,已經是十幾年后。
2012年,童萬威有了一些積蓄,便從天津返鄉,一是想回家修繕房子,二是想回家自己創業。
返鄉后,童萬威把自家的林地圈了起來,然后購買了幾千只雞苗,準備發展養殖業,但打擊也隨之而來。
“道路不通,都是泥路,只有摩托車能進出,養的雞根本賣不出去。”這一趟,童萬威虧了個底朝天。無奈之下,童萬威再一次踏上了離家路。這一次,他決定再也不回這個讓他失望的家鄉了。
跟隨童萬威一起外出的,還有村中不少年輕人,他們都不想再留在這里。而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離開,本就衰敗的白龍村變得更加“搖搖欲墜”。
改變
2017年8月,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的徐磊出任白龍村第一書記,與他搭檔的,是時任奉節縣委辦公室文檔科科長曹路,擔任白龍村駐村工作隊隊長。
初到白龍村,徐磊著實嚇了一跳:“一是爛泥路多,二是缺水。”那時村里只有三四公里的硬化路,剩下的全是爛泥路,“說實話,我從沒想過一個江邊的村落竟然會缺水。”
道路的限制,讓村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臍橙很難運出去,常常是摩托車換三輪車,三輪車換小貨車。一路的顛簸,也讓臍橙的品質有所下降。而水也是如此,明明靠著長江,卻因為缺少科學建設的蓄水池,只能“望江興嘆”。
白龍村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產出的臍橙和柚子味道很好,但由于受基礎設施的限制,臍橙和柚子產業在白龍村遲遲發展不起來。
“只有先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村中的其他工作才能順利開展下去,產業發展才能盡早提上日程。”發展的堵點在何處,徐磊十分清楚。
為了解決好白龍村面臨的兩大難題,徐磊和搭檔曹路立馬展開行動。
一是多方籌集資金。徐磊和曹路通過跑部門、跑鎮上,各處尋求資金,讓村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得以盡早實施。
二是向“娘家”求助。徐磊向集團公司申請了150萬元的前期資金,在白龍村新建5口蓄水池,新增蓄水量2100立方米。2019年,三峽集團追投援助資金150萬元,加上白龍村多方集資共計800萬元,啟動了提灌工程項目。
金秋時節,正是臍橙掛果之時。以往,村民需要走上好幾公里爛泥路才能到果園給果子套袋,而現在,路修好了,到果園方便快捷了許多。正在果園忙碌的村民向良友說:“現在我們方便多了,車可以直接開進果園。”
“蓄水池的修建和提灌工程項目的完成,終結了白龍村缺水的歷史;道路的通暢,解決了200余戶村民臍橙產銷的運輸難題,直接降低了臍橙生產的成本。”白龍村現任第一書記周先慧說。
新生
2016年,時任奉節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的張劍來到白龍村考察,站在白龍村獅子包上,瞿塘峽風光撲面而來——
白色的白鹽山和棕紅色的桃子山將長江牢牢“鎖”在其中,江水沖破夔門滾滾東逝,白帝城靜靜“躺”在腳下。
白龍村的風光讓張劍震驚了,這才是真正的“三峽第一村”。這么好的風光,怎能富不起來?
這個發現,讓張劍的心為之一顫:“白龍村不但風景秀美,而且后勁十足。鄭萬高鐵即將通車,以后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重慶主城區;高速公路通車后,幾個小時可以到達陜西省西安市。借勢白帝城、夔門,融入大三峽,白龍村大有可為。”
在張劍的推動下,奉節縣一家正準備轉型的中藥材公司決定投資5億元在白龍村打造田園綜合體。為了更好地服務白龍村的發展,張劍索性辭去工作,專項負責白龍村田園綜合體打造。
為此,張劍和他的團隊流轉了100多戶村民的土地和林地,共計4000余畝,再聘請村民回村種植臍橙和夔柚,還將一些村民的房屋進行改造加固,打造農家樂和瞿塘橙園火鍋,使得田園綜合體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2019年,瞿塘橙園火鍋一開業,便成為奉節縣知名火鍋店,來往客人絡繹不絕。
“得益于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白龍村田園綜合體打造推行順利。”永樂鎮黨委書記王海林說,結合鄉村振興,政府還投入1億元配套田園綜合體項目。這筆資金除了給村里完善基礎設施以外,還修建了索橋、汽車露營基地等。
“村里有了人氣,直接受益的是我們村民。”48歲的白龍村村民周成國說,幾年前他將家里的6畝多地流轉了出去,自己跟妻子在田園綜合體務工。如今,他依舊干種地的老本行,平時負責管護果園,妻子則在餐廳當上了主廚,給游客燒制本地特色菜,夫妻倆每個月收入合計六七千元。
而本不打算再回來的童萬威聽說了家鄉的變化,再次回到家鄉做起了跑山雞養殖,以往離鄉是生活所迫,而現在回家,是為了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