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楠楠
腹腔鏡手術由于微創優勢明顯,在老年人腹部手術中開展廣泛,例如膽囊切除術、闌尾切除術等。盡管與常規開放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對機體的創傷明顯減小,但仍屬于侵入性手術,且腹部切口較深,需要建立人工氣腹,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疼痛應激反應。同時,老年人疼痛耐受力較差,若不能有效控制疼痛應激,則可能引起諸多并發癥發生。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目前,臨床上主要應用硬膜外鎮痛、自控靜脈鎮痛的方式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應激,但由于老年患者容易存在脊柱病變,導致硬膜外腔變窄,無法開展硬膜外鎮痛,而自控靜脈鎮痛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現為副作用較多[1-4]。有研究發現,腹橫肌筋膜阻滯麻醉對降低患者疼痛應激具有顯著效果[5-7]。因此,本文將對老年腹腔鏡手術患者應用腹橫肌筋膜阻滯麻醉,并分析其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2 月~2020 年10 月在本院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80 例老年患者。納入標準:①美國麻醉師協會(ASA)為分級為Ⅰ~Ⅱ級;②認知能力、精神狀況正常;③既往無重大疾病手術史;④既往無長期鎮痛藥物用藥史;⑤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敗血癥、膿毒血癥患者;②凝血功能異常患者;③主要臟器功能障礙患者;④阻滯部位感染患者;⑤有麻醉過敏史患者等。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觀察組男∶女為23 ∶17,年齡61~84 歲,平均年齡(70.11±5.59)歲;體質量指數(BMI)19.26~28.50 kg/m2,平均BMI(24.06±1.62)kg/m2;手術類型:腹股溝疝修補術22 例,闌尾切除術10 例,膽囊切除術8 例。對照組男∶女為21∶19,年齡61~85 歲,平均年齡(70.62±5.74)歲;BMI 19.42~28.67 kg/m2,平均BMI(24.12±1.57)kg/m2;手術類型:腹股溝疝修補術20 例,闌尾切除術11 例,膽囊切除術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生命體征監測,開通靜脈通道。對照組患者使用等滲生理鹽水;觀察組患者使用0.375%羅哌卡因(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194)進行腹橫肌筋膜阻滯麻醉。使用儀器:HY2000 便攜式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德國西門子公司),探頭頻率12 MHz。具體方法為:將探頭置于髂嵴、肋緣下中線部位,進行軸位掃描,確定腹外及腹內斜肌、腹橫肌,找到穿刺點,行皮下局部浸潤麻醉:1%利多卡因(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187)。在超聲引導下,經探頭內側插入神經阻滯針(10 cm 21 G),至腹橫肌平面筋膜層回抽無血后,注入滲生理鹽水或0.375%羅哌卡因,劑量均為0.5 ml/kg。在超聲顯影下,可見溶液擴散,每注入5 ml 負壓回抽一次,避免血管內注藥。隨后按同樣步驟進行另一側阻滯麻醉。30 min 后,進行全身靜脈麻醉,待麻醉生效后進行腹腔鏡手術。術后進行自控靜脈鎮痛(地佐辛+氟比洛酚酯+托烷司瓊)。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不同時點的疼痛應激指標,包括SP、PGE2,檢測時間點分別為麻醉前、建立氣腹后5 min、手術結束、術后24 h、術后48 h。②使用GSRS 量表評價兩組患者術后48 h 內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分數越高,表明其胃腸癥狀越嚴重。③對比兩組患者的鎮痛及鎮靜藥物用量,包括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疼痛應激指標對比 麻醉前,兩組患者的PGE2、SP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建立氣腹后5 min、手術結束、術后24 h、術后48 h,觀察組患者的PGE2、SP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應激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疼痛應激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點對比,aP<0.05
2.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術后48 h,觀察組患者的GSRS 評分為(2.33±0.78)分,低于對照組的(3.67±0.8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鎮痛及鎮靜藥物用量對比 觀察組患者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鎮痛及鎮靜藥物用量對比()

表2 兩組患者鎮痛及鎮靜藥物用量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腹腔鏡手術是治療老年人腹部疾病的常用手術方案,雖然該手術為微創技術,但仍會引起患者應激反應。研究發現,過度的應激反應不僅會引起機體生理不適,且會影響機體代償反應,增加術后并發癥風險[8-10]。與一般患者相比,老年患者多對麻醉、疼痛耐受性較差,體質較弱,需要加強鎮痛管理。目前,臨床上用于術后鎮痛的方案較多,在選擇鎮痛方案時,應充分考慮其對不同群體的作用差異,例如,在選擇老年腹腔鏡手術患者鎮痛方案時,降低疼痛應激、減輕疼痛程度是關鍵。
腹橫肌筋膜阻滯麻醉最早開展于2001 年,通過將麻醉藥物注入腹橫肌筋膜,可達到良好的鎮痛效果。但以往的麻醉操作時,對操作者經驗及手感依賴性較大,可能造成腹膜刺破、臟器損傷等創傷,成功率不高,限制了其臨床應用。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在麻醉引導中的應用,可在可視化條件下進行腹橫肌筋膜阻滯麻醉,使其安全性、準確性均顯著提高,操作難度下降。在本次研究中,建立氣腹后5 min、手術結束、術后24 h、術后48 h,觀察組患者的PGE2、SP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48 h,觀察組患者的GSR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應用腹橫肌筋膜阻滯麻醉可降低患者的疼痛應激指標,促進其胃腸功能的恢復。應激反應是機體在受到外界刺激下產生的全身性非特異性適應反應,正常情況下,適度的應激反應可使機體維持在緊張狀態,有助于機體抵御突發事件,但過度的應激反應則會引起機體不適,激活代償反應,增加血流動力學波動,干擾循環系統。由于手術本身屬于強應激源,在手術創傷下,患者可出現明顯的疼痛應激反應。PGE2是一種致痛炎性介質,由花生四烯酸合成,在疼痛應激刺激下,PGE2水平升高,機體感受器興奮性增加,神經興奮閥值下降,導致機體對疼痛刺激更為敏感。SP 屬于神經肽,主要分布于神經纖維內,當神經系統受到手術創傷刺激后,SP 釋放增加,可促進疼痛傳遞。PGE2、SP 均與疼痛應激程度存在正相關,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建立氣腹后5 min、手術結束、術后24 h、術后48 h 等時間點的PGE2、SP 更低,提示其疼痛應激更輕。同時,隨著疼痛應激程度的減輕,有利于維持術中血流動力學穩定,降低術后疼痛程度,減少術后嗜睡、胃腸道不適等反應,減少鎮痛、鎮靜藥物使用量。此外,隨著鎮痛、鎮靜藥物用量的減少以及疼痛程度的減輕,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可促進其胃腸功能的恢復。以往研究顯示[11],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應用腹橫肌平面阻滯麻醉后,患者術后12、24、48 h 的靜息狀態、咳嗽時疼痛程度更輕,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等血流動力學指標更穩定,且瑞芬太尼用量、術后氟比洛芬酯用量更少,也證實了其對減輕疼痛應激、穩定血流動力學、減少鎮痛鎮靜藥物用量具有積極意義,與本次研究結果可相互印證。
綜上所述,對患者應用腹橫肌筋膜阻滯麻醉可降低其疼痛應激,減少鎮痛鎮靜藥物用量,且有利于其胃腸功能的恢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