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季
腦卒中康復后期患者的護理措施對于其疾病的治療效果有重要影響,由于腦卒中患者的治療周期長,在日后出院的護理過程中其自身往往存在很大問題[1]。延續護理可規范患者的護理措施,加強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聯系[2]。現選擇100 例腦卒中康復后期患者進行分組討論,分析延續護理對腦卒中康復后期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選擇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診治的100 例腦卒中康復后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其同意參與研究的前提下,根據動態隨機分組法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50 例。參照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62~79 歲,平均年齡(71.26±3.26)歲。研究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61~79 歲,平均年齡(71.31±3.2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腦卒中康復后期的診斷標準要求;②腦卒中康復后期患者沒有死亡風險;③經研究人員解釋,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年齡>80 歲患者;②知曉研究情況后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③存在精神障礙患者。
1.2 方法 參照組行常規護理,研究組行延續護理。具體如下。
1.2.1 患者護理信息連續收集 護理人員在患者住院治療以及后續出院后,均保持與患者的聯系,定期詢問患者的具體信息內容,保證護理人員可以掌握患者一段時間內的身體情況以及用藥情況,針對患者信息收集情況為患者制定不同時期的護理計劃。具體的操作措施為:護理人員通過患者在出院時留下的聯系方式聯系患者,或者通過微信等線上聯系方式,定期開展患者的個人整體性評估。個人整體性評估主要包括患者的疾病風險評估以及用藥規范性評估等,詢問患者此時的藥物治療方式以及當前的日常護理細節,針對上述評估結果以及過往的病史情況,制定整體連續性的患者信息收集檔案。
1.2.2 落實好患者不同護理時期的護理管理工作 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不斷變化的護理需求做出使用,結合患者實際需求以及疾病的護理需求開展連續性、科學性的護理管理工作。結合患者病情檔案情況,在患者方便的情況下開展腦卒中治療藥物的不良反應、治療目的以及相關知識的科普。詢問患者的是否掌握疾病藥物的相關內容,如果患者沒有掌握到相關內容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言語再一次為患者說明,如果患者時間不允許需要與患者約定下一次科普時間,保證患者可以清楚掌握相關知識內容,實現規范用藥,發揮出藥物的疾病治療價值。
1.2.3 護理人員需要保證與患者長時間的良好關系 保證患者對于醫護人員有一定的依賴性,維持持續的治療性關系。護理人員最好是通過微信、QQ、電話等相關聯系方式保證與患者的定期聯系。定期聯系的內容不一定都是與疾病相關,可以詢問患者最近的身體情況以及活動情況,鼓勵患者的說出內心存在的相關疑惑或者問題,及時給予針對性心理支持與心理疏導,消除存在的心理壓力。護理人員還可以將相同疾病的患者拉在同一個微信群,在群里面可以同時回復多個患者,且患者與患者之間可以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患者可以找到認同感以及存在感,為維持良好的醫護人員與患者關系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不僅如此,微信群內不僅僅只有一位醫護人員,當患者在群內提出問題的時候,不同醫護人員可以在看見問題的第一時間進行解答,避免了由于工作繁忙而導致對患者問題的忽視,不利于良好關系的維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血壓、自我能護理能力評分以及健康行為評分。護理滿意度判定標準:患者填寫護理滿意度量表,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以及不滿意。護理滿意度=(一般+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100%。自我能護理能力評分則是患者根據自身護理能力水平填寫自我能護理能力量表(ESCA),評分范圍0~172 分,評分越高證明患者的自我能護理能力水平越高。健康行為評分根據患者填寫健康行為量表(HLP)進行判定,評分范圍52~208 分,評分越高證明患者的健康行為越優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參照組非常滿意20 例(40.00%),滿意11 例(22.00%),一般5 例(10.00%),不滿意14 例(28.00%),護理滿意度為72.00%;研究組非常滿意36 例(72.00%),滿意7 例(14.00%),一般3 例(6.00%),不滿意4 例(8.00%),護理滿意度為92.00%。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775,P=0.009<0.05)。
2.2 兩組患者血壓、自我能護理能力評分以及健康行為評分對比 研究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低于參照組,健康行為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壓、自我能護理能力評分以及健康行為評分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血壓、自我能護理能力評分以及健康行為評分對比()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常規護理僅僅只是在患者住院期間的一系列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常規健康宣講、病房護理、定期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等,不能對患者的出院后的疾病治療過程帶來較大的影響,部分患者由于對腦卒中相關醫學知識的匱乏誘發疾病的再次發作以及疾病的惡性發展。延續護理在滿足了患者在不同護理場所以及護理階段的護理需求,通過護理人員的行動設計讓腦卒中患者可以在護理場所改變的情況下依舊得到連續性的看護以及不同護理程度的協作性護理[3-5]。
對于腦卒中康復后期的延續護理,楊紅等[6]、艾艷等[7]的研究證實了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腦卒中延續護理模式可以改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調整腦卒中患者睡眠質量及神經功能康復,實現疾病的強效干預。米雪等[8]、錢春榮等[9]、李小英等[10]同樣在研究文獻中對多位腦卒中患者進行不同護理措施,延續護理可以改善患者康復情況,提高患者出院后獨立生活能力水平,在一段時間的護理措施后,可以更好的得到更為滿意的護理評價。延續護理不僅僅對腦卒中康復后期患者有很好的護理效果,改善護理現狀,還可以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醫護人員以及醫院在患者心中的信任度以及依賴程度均可以得到明顯提升。
本研究對比兩組腦卒中康復后期患者的血壓、護理滿意度、自我能護理能力評分以及健康行為評分,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2.00%,高于參照組的7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775,P=0.009<0.05)。研究組患者收縮壓(122.03±4.56)mm Hg、舒張壓(80.15±5.01)mm Hg 低于參照組的(141.88±5.41)、(91.26±6.21)mm Hg,健康行為評分(154.32±15.28)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138.26±17.95)分高于參照組的(132.02±10.03)、(106.27±11.9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延續護理可以有效改善腦卒中康復后期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患者舒張壓以及收縮壓,實現血壓逐步回歸正常范圍的護理目的。患者對于延續護理有著更高的護理滿意度,且患者在延續護理的前提下,自我護理能力水平更高,有更為規范標準的健康行為。